因为内向,我换了3份工作【杰视帮】
前几天,和线下班学员交流时,我问他们为什么选择做设计?
有一名学员是这么说的:“本来是因为我性格内向,做不了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选择做设计。”
感觉他话里有话,我引导着他继续往下说:“谁知道做了设计以后才发现,闷头做设计也是吃力不讨好,零碎的打杂工作越来越多,但工资水平一直上不去。”
“都换了三份工作了,还是感受不到突破。”

虽然我在授课时一再强调:在职场和学习中,一定要学会打开自己,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
但是,内向在职场上真的会吃亏吗?
内向分为主观和客观,是一门复杂的心理学。自古以来更是有多少天才,本身都是内向而孤僻的。
这个问题不能一杆子打死。
不过,【因为内向,所以不适合这份工作】,或许是对内向性格最大的高级黑。

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向,不是说性格或价值取向的问题,像上文所说,内向有内向的优势。
曾有一份美国心理调查结果表明:40%美国公司高管都是性格内向的人。
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向,是害怕和甲方沟通,害怕和生人打交道,不敢和领导提需求。
我认为,这个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一种职场技能缺陷的表现。
我们都倾向于活在舒适圈里,抵触甚至排斥迈出舒适圈。
作为商业设计师,【沟通】可以说是设计本身的一环。
和设计师沟通,和运营沟通,和老板沟通,和甲方沟通。
这时候,【内向】就成了逃避沟通的最好借口。
但实际上呢,扪心自问,多少人工作上不善表达?但打游戏开黑上分时,沟通的比谁都积极?
所以,职场上的这种逃避,或许是出于对能力的不自信,或许是出于不想承担责任的退缩。
或许有朋友会说:“这不一样,游戏开黑的都是熟人,我一和陌生人打交道就紧张发抖。”
如果是这样的“内向”问题,那给大家两剂良方即可药到病除:
1、去做你应该做的事;
2、去做你害怕做的事。
我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许大家无法想象:
我以前也是一个在人群面前讲话会紧张,上台前心跳加速脚会抖,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人。

之前也给大家聊过,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穷到周围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那时候由于自卑而变得内向,不敢和他人沟通交流,不知道如何融入他人圈子,那个时候唯一的心理寄托,或许就是绘画了。
虽然绘画与街舞的接触,让我逐渐变得开朗了起来,但我依然抵触在人群面前表达。
在进入社会工作后,我逐渐认识到我的这种不善表达并不是刻在DNA里的,或者说,
是不应该刻在DNA里的。
那时候,我给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成为管理者甚至老板,但要成为优秀的领导,内向这个词是不应该出现在我的领导力里。
因此,为了实现规划,我强迫自己迈出舒适圈,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于是,有了
第一次申请成为项目组长,
第一次主动和运营沟通,
第一次主动和甲方交流,
... ...
有些第一次甚至双腿发抖满脸抗拒,但逼迫自己迈出这一步后,才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这么可怕。
接下来,我又逼迫自己做了一些我害怕做的事。
目的只有一个:加强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表达能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甚至换了一个公司。
为什么?
因为当时的公司里,没人说普通话。

像我这种出生在偏远县城的孩子,从小到大周围都只说四川话,连老师教书都是用的四川话,我根本说不出流畅的普通话。
但如果我想看到更广的世界,普通话是最基础的素质要求。
都说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环境,为了强制自己练习普通话,我跳槽到了一个新的公司。
在普通话环境的强制要求下,我涨着脸说着蹩脚的川普,用这种不留后路的方式,把自己的普通话锻炼到至少上得了台面的水平。

在设计经验的积累和普通话练习的环境下,我又探寻到了新的目标:
成为一个优秀的讲师。
从一对一的交流练习,
到小组式的分享沟通,
再到正式接受讲师培训,
考取淘宝大学讲师。
为了保证自己的吐词清晰,我经常拿着一个手机对着自己录像演讲,再一句一句去检查
自己的咬字和语气。
只有在迈出舒适圈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一句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

多年的练习与挑战,成就了现在我这种近乎话痨般的不怯场。
所以,很多时候在职场上我们自诩为无可奈何的缺陷,其实只是我们害怕迈出舒适圈的
借口。
不知道如何沟通,不知道如何训练自己,认为自己就是不行,才是我们的最大问题。
《心灵奇旅》里说,人最重要的是先想改变,然后再去改变。
不少人把能力缺陷当借口去抵触改变,这并不是一种积极的处理方式。
爱默生说,“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
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去做自己害怕做的事。
有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或许只是一堵空气墙,只要敢于迈出第一步,这堵墙便不攻自破。
当然了,每个人具体情况都不一样,也欢迎大家聊聊自己所遭遇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