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节俭之本 固强盛之基
揆诸当下,国家日趋强盛,国势一片向好,可改革开放的航程中总有暗流涌动——生活、工业等领域资源利用率不高,总体资源的人均占有率排倒数。这是我们国家面临严峻的现实和发展困境。要想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得从资源着眼,从节俭着手,助推国家腾飞。惜不易之食,居安而思危。常言道:“国泰民安”。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是人民生活安定的坚实保障。然而令人唏嘘的是,我们直到今天也未能端稳自给自足的“饭碗”,我国大豆、玉米等基础性农业作物依赖国外进口,国内产销不足。盐碱地、干旱区的土地治理虽颇有成效,却仍难挡城市工业化推进、耕田荒废弃置的趋向。放眼寰宇,全球疫情的蔓延,更是加剧了世界粮食危机;更有亿万蝗虫越境过阡,农田管辖防不胜防。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要打赢资源匮乏这一持久战,节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既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又是“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粮食等资源难以短期解决的现况下,节俭是“民安”的必然选择,是稳固强盛的根基。反浪费之风,鉴史而致用。古人曾说:“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君不见楚王三餐少酒肉,躬身亲食素的美谈。白礼芳老人省吃俭用资助数百名孩子圆大学之梦的佳话。节俭既是从小事做起,减少酒席设宴;又是奉献资源,用于意义更广之处。反观当下,病态吃播扭曲价值观取向,一顿饭吃掉十个人的量,更为令人愤慨的是,这只是运用猎奇心理,主播催吐、编辑、大量浪费食物的产物。不仅社会、学校也充斥着浪费之恶习。据统计,餐饮浪费率高达11.7%,数字之庞大,令人瞠目。节俭之风,任何时候都不该被忘却。唯有让节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尚俭深入人心,资源才不至于被大规模浪费,新时代青年才更能肩负起国家复兴的大任。育节俭之性,奋发而图强。节俭不应只作为珍惜资源的手段,更应该作为每个人对自我的要求。“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节俭也并非一味强调压缩自己的物质需求,作为学生,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拧紧水龙头,关门熄灯,这是潜移默化的举手之劳。爱护公共设施,参与节俭宣传活动,这是同化于形的文化实践。从一点点小事做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让节俭把我们塑造成为更能响应时代号召的国之栋梁。2020年是脱贫攻、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们每个人发一份光,然后星星萤火汇成银河,以勤俭约己,艰苦奋斗,让我们的中国更高更稳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吧!
从抗战史中涵养三种精神
9月3日,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历史的硝烟散去,然而中华儿女百折不挠、舍身救国、坚持到底的抗战精神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宝贵财富。战争是一面镜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要从抗战史中汲取养分,涵养三种精神。涵养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十四年抗战史中,中华民族饱经沧桑,但依然永葆顽强的生命力,凭的就是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国内和国际新发展中产生的新斗争,各级党员干部更要增强工作中的斗争意识,提高斗争的本领,坚决打赢每个斗争主动仗,掌握主动权。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接最烫的山芋、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在实践中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加强思想淬炼,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要敢于斗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顽强意志,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难关。涵养舍生救国的奉献精神。中国人民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民族奉献精神,让中华民族粉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保卫神圣的家园。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和弘扬的伟大品质,砥砺奋进新时代,需要我们用奉献精神点亮前行征途。“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新时代强烈呼唤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奉献没有休止符,任何时候都需要奉献。我们党要引领时代、续写辉煌,必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因为奉献精神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涵,也是检验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大力弘扬奉献精神,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涵养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精神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在干事创业过程中一直秉持的重要精神力量。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要开篇,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任务艰巨性百年不遇。在这紧要关头,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以自立自强的勇气担起历史使命和责任,用顶天立地的气魄和奋楫扬帆的冲劲,踏平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和曲折。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重要时刻。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深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 坚守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底色,始终心系国家、珍视荣誉。宋代大儒张载将知识分子的使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工程院广大院士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无论在病患诊疗的前线,还是在防控隔离的后方,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表彰大会上,党和国家对在抗疫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院士们给予崇高的荣誉和礼遇,这对我们是极大鼓舞和鞭策。钟南山等院士用实际行动对“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这一殊荣作出了生动诠释。他们身上最闪光之处,就是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面向未来,我们更应时刻心系党和人民,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做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人民院士”。彰显开拓创新、科技报国的本色,始终赓续精神、砥砺前行。总书记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模范是国家最耀眼的精神坐标,崇尚荣誉是引领时代的价值追求。在抗疫斗争的大考中,广大院士从各自专业出发,发挥自身优势,为抗疫斗争殚精竭虑,交出了一份让国家和人民满意的答卷。他们在危难时期以仁心大爱忘我奉献,在危急时刻以赤子之心为国分忧,为科学救治和科技攻关积极贡献智慧与力量,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出了精彩注脚。彰显开拓创新、科技报国的本色,必须胸怀科学梦想,坚定走好脚下的路,发扬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和全力以赴、大爱忘我的奉献精神,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肩负起科技界领军人物的历史责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增添科技支撑、不惧挑战的亮色,始终勇挑重担、建功立业。总书记把“尊重科学”作为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内容,强调“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并充分肯定了科技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支撑作用。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新挑战,科技支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切实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充分发挥院士群体优势,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加快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推动行业和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加紧进行攻关,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广大院士要更加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矢志创新、砥砺奋进,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读书“三境”
宋代的《五灯会元》里,有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禅师青原行思谈及他的参禅过程,认为经历了三种境界,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由懵懂无知,到雾里看花,再到透彻明悟,有我、无我、忘我,三种境界,依次展开,引人深思。其实,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哲人有言,“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某种意义上,读书给人带来的,除了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恐怕是心境的提炼和升华。成就大学问,实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或许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够达到的,但读书所带来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却是每一个人可以追求的。正如参禅,读书也有三境。有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避风港。作家毛姆曾说过,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是一种态度,掩卷沉思、反思自己也是一种态度。前者的精神是雄健的,但后者未必就是逃避。通过读书,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未尝不是以退为进、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的大智慧。不仅如此,以读书修身正己,能让人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反而有助于我们迈过这些坎。无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诗意的栖居地。有人说,读一本好书,是一次精神的修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确实,阅读和思考是每个人都不会虚度的旅程。它能让人放慢原本急匆匆的步伐,撇掉左冲右突、内心喧嚣的浮躁,在流连字里行间的风景里,找到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苏州有一家大型书店,一个特点就是拥有非常长的楼梯,其意图就在于让每个来到书店的人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能够放慢脚步,感受书香,从容沉淀。在这个意义上,读书绝不仅仅是一种放松身心的休闲,更是一种拯救灵魂的生活方式。忘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气质的涵养源。读书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一些新东西,增加见闻之知,更在于滋润心灵、塑造人格、熏陶气质,提高德性之知。每每翻开书本,都会被那些浩然正气所感染,“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文天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有“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报国志向;“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有“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坚定信念。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气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摩挲书页,捧卷而读,聆听文化的钟鸣,啜饮文化的甘露,我们每个人都能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