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睡前消息460期】令人作呕的蹭热度行为
观前提醒,《睡前消息460期》的核心论点是高考需要改革。请大家把『我已经看完视频』打在弹幕上。先说结论:马督工既想输出观点,又想蹭热度,结果热度蹭不好,自己却成了反思怪。
马督工的这期视频,开头用了整整6分钟讲“小镇做题家”。他在第4分钟左右给出了当今“小镇做题家”的定义:
第1句: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主流社会的外围边缘。
第2句:努力利用应试教育体系摆脱边缘身份。
不禁想问,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不属于“主流社会”呢?哪怕身处大城市,又有谁不需要靠应试体系来获得资源呢?很明显,马督工对“小镇做题家”的定义几乎涵盖了大多数的普通人。我们没有后浪过的那么爽,没得选择。当下或者曾经,我们只能使用应试教育体系获得上升,但这不等于我们努力维护它,这非常重要,我们继续。
同时,马督工还用张锡峰的视频来踩了一脚“小镇做题家”,恕我不能苟同。诚然“小镇做题家”想要更加广阔的世界,但这不意味着要鄙视身边经过的人。不论张锡峰是不是演的,读过衡中的毕竟只是少数而已。
接下来是重头戏,在14分半的时候,马督工讲出了那惊为天人的结论,同时也是这个视频最重要的论点:
如果王安石变法的三条政策平移到今天。对应的制度应该是这样的:
1、压缩高考科目,只考数理化甚至只考数学,作为基本测试。
2、减弱单次高考的重要性,但是各级学校都传授综合知识,频繁测试,根据综合成绩评定学生的毕业表现。
3、设置多种课程体系,多种考试体系,有独特技能的人可以不参加高考,以其他资格进入体制。
从最近关于“小镇做题家”的争议内容看,恐怕今天的小镇青年也会和宋朝儒家做类似的选择,把自己擅长的阶层上升通道定义为公平,狂热加强第一项改革方案,同时以公平的名义彻底否定后两项方案。
马督工一杆子把“小镇做题家”全部打死,用不知道哪里来的想象力,把今天的人幻想成古代人,以为现在的人没得选择,就等同于完全支持,并且作为后续的论据。如今英语一年两考,有人说什么了吗?如果高考可以考几次,取最优成绩,会有人讨厌吗?事实上,只要基于公平,高考改革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马督工的根本认识错误。
后边几分钟,讲的是关于高考的东西。我认为,想要输出高考改革的观点,随便找个不让人反感的事情来蹭就可以了。马督工明知《中国新闻周刊》嘲讽“小镇做题家”,又把“小镇做题家”的定义覆盖到大多数人,并且还“真切”地给出了反思。这除了让人不适之外,我看不到任何好处。看看今年年初上映的动画片,听说内容很好,但是裹了一层让人生理不适的皮,是什么后果呢?
最后10分钟,马督工才终于扣题。他说网上大多数发言都是站在小镇做题家的立场上维护自己的尊严,稍微替换几个词,就可以拿到几百年前,为科举制辩护。这句话就是用错误的论据,得出错误的结论。马督工想要强行把话题靠到热点上,就说出了“小镇做题家”为现行考试制度辩护的搞笑论点。之前已经说过,“小镇做题家”只不过是没得选,如果有更好的、公平的制度,大家一定会拥护的。
或许《中国新闻周刊》的解读都比马督工说的更加准确。它说大家的抱怨源于一种被剥夺感。事实上,这些明星用着拙劣的演技,不仅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还赚了流量、名声,最后还要贪得无厌的剥夺属于普通人的发展机会。这种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赢家通吃的事情,才是所谓“小镇做题家”愤怒的源泉。
最后再来看一下,《中国新闻周刊》真的是在嘲讽“小镇做题家”吗?原文实际上还有一句话:考编的普通人大有人在,这些小镇做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周刊》实际上嘲讽的是所有考编的普通人,“小镇做题家”只不过是人家随手拿的流行词罢了。要知道考编的人不一定是“小镇”的人,也不一定是“做题家”,却可能是你我,或者我们的后代,这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既不是“小镇”也不是“做题家”的人如此愤怒。
很可惜,高考改革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即使马督工有认识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这一次,不仅蹭热度的材料不合适,认识不正确,又暗搓搓地说“小镇做题家”自私、守旧,才会令人生理反胃,不吐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