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转调筝的设想
古筝,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乐器,但因其五声音阶的定弦,給转调带来了不便,适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因此,解放以来,对古筝的改良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不论是脚踏转调筝、多排码筝。还是蝶形筝等,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什么?因为他们采取的转调方法,都是在物理的层面进行的,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采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则使筝的完美转调成为可能。
下面是我对电子转调筝的一些设想。本人一没财力,二没精力,也不想去申请什么专利了。感兴趣的厂家赶紧拿去开发吧,毕竟,能早日研发出来,也是广大筝友的福音。
首先,我们得有一架像古筝那样的“东西”。但它不需要像传统古筝那样发出声音,也无需讲究音质。因此,它的弦,可以粗细一样,可以用尼龙线、钢丝线等材质;筝码也不需要用木头的,可以是其它材料。筝体不需要共鸣箱,因此可以用塑料等材料来做。它的形状,可以像传统古筝的形状,也可以设计成很现代、新潮的形状。
那么,这个筝体有什么用呢?总的来说,就是给“处理器”提供哪一条弦产生了振动和拉力变化的电信号。我们可以在筝码里面,或者筝码下面的古筝面板上,预先埋设好一个感应振动的电子元件,比如压电陶瓷之类的。然后,如果这条弦受到弹拨,这个电子元件就输出一个电信号给处理器,使处理器能识别弹的是哪一条弦。这个信号称之为“振动信号”。
第二,在弦的尾端,即后岳山处,我们得设计一个能感应位移的器件,比如一个像电子卡尺那样的东西。然后,把弦拴在它的上面。它的作用,就是当我们在弦上做颤、按、滑的动作时,弦的张力变化也引起它的位移变化,然后转变成电信号,输送给处理器,使处理器能做出相应的响应。这个信号可以称之为“位移信号”。
其次,是得有一个核心的部件:处理器。处理器的功能,一是接收振动和位移电信号,从而识别我们弹了哪条弦,做了什么动作(颤、按、滑等)。
二,是具有转调功能。能结合哪一条弦、哪一个调,发出对应的振动频率的音频信号。比如,我们最常用的D调,第11弦是“do”,如果我们选的是D调,那么,处理器就输出一个振动频率是293.66赫兹的音频信号。如果我们选择的是C调,那么处理器就输出一个振动频率为261.63赫兹的音频信号。如果我们选择的是G,那么处理器就输出一个振动频率为392赫兹的音频信号……当然,各个调是事先固化在处理器里面的,只需有一个键盘供我们选择即可。
三,是对音频信号具有综合处理功能。比如我们在弦上进行颤音,处理器接收到信号后,根据感应到的电信号的快慢、大小,对振动频率进行相应的处理,产生相应的声音效果。
最后,就是古筝声音的采集。因为筝体和弦是不发音的,所以,要事先采集古筝的声音储存在处理器。
综上所述,采用电子手段实现筝的转调,具有较大的可行性,是值得探索的新途径。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制作材料不局限于木材。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贵重木材的消耗。第二,转调后,弦的唱名和位置不需要变。比如,不管转什么调,“do”音都可以固定在第11弦,这就为演奏带来极大的便利。当然,如果需要改动“do”音的位置,也不难。而且理论上,可以转十二格调,比物理转调的范围大得多。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怎么解决演奏中左右手分家的问题?因为在演奏中,左手有些动作是不需要发出声音的。比如下滑音,我们按下去的那个动作是不需要发出声音的,那么,怎么使处理器识别呢?我想,这个可以以“振动信号”作为一个先决条件:如果弦没振动,处理器接收不到振动信号,那么,无论左手在弦上做什么动作,处理器都把它屏蔽掉。只有“振动”和“位移”信号都具备,处理器才进行相应的处理。
202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