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端午节为什么佩带香囊?古人的智慧你绝对想不到!“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2023-06-01 08:01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端午节为什么佩带香囊?古人的智慧你绝对想不到!“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流传了数千年的民谣便是对端午习俗的总结。粽子产业成为往年端午民俗经济的主要支柱。不过在端午的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赛龙船外,我国民间还有饮雄黄酒、悬艾草、簪菖蒲、挂钟馗、戴香包等多为祛邪健身习俗。 随着民族文化地位在人们心中的逐步提升,香囊等这种延续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物品,开始为人们喜爱,其与粽子一起热闹起端午的民俗市场,成为人们的首选礼品。我国史料记载端午香囊的由来是这样的: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要说香包先说雄黄和雄黄酒。雄黄许多地方都盛产,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雄黄酿成雄黄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建宁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况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蛇虫闻之远遁,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浓浓端午礼,淡淡药草香。依依儿时情,尽在香囊中。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端午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每逢佳节,总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然而,端午时节,天气湿热,“五毒”尽出,蚊虫滋生。 每逢端午这天,民间家家户户流行兰汤沐浴、悬艾草菖蒲、饮药酒、佩香囊等习俗,以表达辟瘟除秽、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其实不仅是在特殊的节日,香囊一年四季都有着“神奇”的功效。 《青玉案·元夕》中描写盛装丽人的有两句:“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古代女子所过之处,往往有阵阵暗香随风飘来,而香气的来源绝大部分便是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 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的,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 香囊的由来历史悠久,早在周朝已有佩戴香囊的习俗,屈原《离骚》有写道“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其中江篱、芷、秋兰皆为香草。 在古代佩带盛有香草的香囊并不是女性的专利,男子中也一样普遍。 先秦时年轻人见父母长辈,要佩戴编织香囊以示敬意,据《礼记·内则》记载: “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 香囊是生活用品之一,却也正因人之必需,而逐渐演绎成世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道具。 宋朝时官员朝服上开始佩戴香囊,到清代香囊成为馈赠佳品,特别是男女相爱作为定情信物,小说《红楼梦》中林妹妹曾给宝玉做过香囊,一针一线凝结着情意,绵绵情思,含蓄又优美。 到了现代许多城市、乡村,仍有给孩子带香囊的习俗。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送一个香囊,传递一份友情,表达一份祝愿,或随身佩戴,或随意挂在合适处,一缕幽香,让人心意澄清。 香囊除常规布质之外,亦有金银玉等材质,金银香囊尤以唐代居多。现今已出土的唐代金银香囊有13 件,尤以唐代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件香囊 ( 鎏金双蛾团花纹镂空银香囊和鎏金瑞鸟纹银香囊) 为佳,无论是工艺还是纹样都是目前出土的唐代金银香囊中最为精美的器物,堪称典范。 香囊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除此之外,它也是实用性很强的家常用品,可以放在衣箱、书箱中,熏香防虫。以香囊为礼,往往寄托着美好的祝愿:赠与孩童,期望辟邪驱瘟;赠与长辈,寄愿长寿无疆;赠与友人,代表相识相知的君子之交;赠与伴侣,则代表相爱相守、情深意长。

端午节为什么佩带香囊?古人的智慧你绝对想不到!“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