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第一章:绪论|(二)哲学的真面目
哲学的本身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现在就得要将它看个明白。我们已经知道哲学并不神秘莫测,它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随地都有踪迹,所以,我们仍然可以从周围随便拾一个例子,来解释解释,就可以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了。
譬如在目前这恐慌和战争的时代,我们所最苦恼的是失业和生活难的问题。
失业和生活难是大家都看得见,大家都容易明白的事,所以最好就把它拿来当作说明的例子。人遇到失业或生活难的时候,当然都要觉得失望的,这是人之常情,是人人会有的感情,用不着我们多说。但除了失望之外,同时还有许多的感想,这感想,可就是人各不同了。有的是失望到了极点,会感到人生没有意味,以为世界无可留恋,于是就自杀,这是第一种。有的人相信命运观念,遇到困难的时候,只埋怨自己的命苦,既然是命定了,当然只好忍受着,忍受着牛马的生活,不敢希望抬头,这是第二种。又有的人认为生活难并不是生前命运注定,而是事实上有许多原因造成,如果能看清楚这原因,努力从事实上去求解决,终有一天可以将我们的生活提高;于是他临到困难的当前,就不屈服忍受,更不会自杀,他只是认真地去研究事实,研究所以造成困难的种种原因,并且根据所研究所知道的去决定奋斗方法,这是第三种。这三种感想,只是最常见的,并不能概括一切。还有极少数地位优越、生活舒服的人,纵然遇到失业,也并不着急的,那他们的感想当然又不同了。例如一部分的少爷公子之流,平常丰衣足食,不愁什么,有时他们也希望找个把职业做做表示他并不是过的闲荡生活,然而职业在他们只是虚荣而已,有了,不过更好玩些,没有,打麻将进舞场的钱也不怕没有着落,随时都可以用游戏的态度一笑置之:"生活不过是梦罢了,游戏罢了。"这种感想,我们真正感到生活难的人所想的,是有天和地的差别的! 扯了一大篇,似乎与哲学漠不相关,其实我们无意之间已说到本题来了。前面说了四种人,对于失业问题也有四种感想。而每一种感想里,就都潜伏着一种哲学的根底。
第一种人感到人生无聊世界值不得留恋,这根底里就有着“厌世主义”的哲学思想;第二种人以为困难命中注定的,主张忍受,这里就有“宿命论”的哲学思想;第三种人认为人们只要看清楚客观事实,就可以努力克服眼前的困难,这里就有了“现实主义”的思想,也可以说是“唯物论”的哲学思想;第四种人把生活看做游戏,把职业看做享受虚荣的手段,这是“享受主义“或”享乐主义“,也是与一种哲学思想有关系的。
这种种的感想,我们都加上了什么什么主义的名目,说它是哲学思想,那些专门在书斋和大学教室过惯了生活的人,是难免要笑我们”浅薄“的。浅薄也罢,但我所说的总是很真实的道理,你们很多砖一样厚的哲学书其实也不比我们所说的高明,它不过是把这些浅薄的道理,说得更有系统一点罢了。 不管书本上的哲学也好,浅薄的感想也好,我们已知道哲学是有种种形相的,或是享乐主义,或是厌世主义,或是现实主义,种类多得很。一个人对于每一件事情,都能有一些感想,而由他的感想里,就可以表现出这人的思想根底里是一种什么主义。像前所说的失业问题,本来只是一件事情,然而因为各人的思想的根底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件事情各人的感想也就不同,也可以说,各人的思想根底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事情所能认识了解的情形也就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思想是人们的根本思想,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于世界的一切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这就是哲学的真面目
。 我们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凡是我们所经验到的,都有相当的认识,但不一定是根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态度,但不一定是根本的态度。例如学生意、看行情、打算盘,是生意中的一部分;学会了看行情、打算盘,就可以说对于生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是限于在生意范围以内的认识,一离开了生意,就用不着这些了;所以这种认识不能成为一切事物的认识的根底,也就不是哲学的认识。交际拉拢、招揽顾客,这是生意上不可少的方法和态度,然而也是不能超出生意范围以外的态度,所以也不能成为一个人的根本态度。像在前面说的享乐主义的世界观就不同,一个生意人如果根本以为世界就是梦,那么他不但对于生意可以如此看,对于生意以外的一切也可以如此看了。如果他以游戏的态度对生意,对于做生意的目的,仅仅看成是要赚几个钱享乐,那么他对于世界上其他一切,也可以用这种态度来对付了。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哲学上的认识和态度,是最普遍的,最有一般性的。所谓根本认识和态度,就是最能够普遍地应用于一般事实和态度
。 在今日,是科学极发达的时候,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等;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认识了。于是就有人,主张要消减哲学,单用科学来代替,这是一种错误。科学的研究,是各部分分门别类地实行的。
所以每种科学的认识,也各有一定的范围,至于包含一切范围的普遍的认识,仍是哲学的任务。
科学认识各种有限的范围内的事物法则,而哲学则研究最普遍最一般的法则。
不过,我们要认清楚一点,世界上的人只有少数人是专门哲学家,完全不懂得哲学的人倒占大多数。所以,普通人临到失业苦恼的当前而有自杀或奋斗的念头,完全是因为他的环境、地位以及平常的思想等种种条件自然促成的,并不是先看了某种哲学书,又才由书中的理论引起了他这些念头。虽然我们说他的态度是由一种哲学的思想的根底所决定的,但这并不是说他曾经有意地研究过哲学,只是说他的思想与某一种哲学一致罢了。因为他这种思想是环境等等所自然地促成的,所以,如果要把这称作哲学时,只能说那是自然发生的哲学思想,完全是个人的环境地位的产物。例如前面就说过,享乐主义的思想,是只有生活优裕的少爷小姐之流,才能够想望的;如果地位不好生活不优裕,那么,失业问题逼来时,就只有自杀、忍苦或奋斗的路子,再不能妄想其他了。
人的思想行为的态度是这样和他的生活地位有直接的关系,但有时也会受别种地位上的人们的影响。例如,生活困苦的人,如果奋斗有希望,那当然是奋斗的好;然而有时常会受到命运思想的影响,结果不肯前进,老是守着自己穷苦的生命,这种影响,也常是不知不觉中自然发生的事情。受到这种影响的人,当觉悟而不知道觉悟,结果把自己的前途也错过了,这是常有的事。
各种人因地位不同而而有各种的哲学,但各种哲学中,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这是我们不能不认清楚的。所以,我们不能完全顺从着自然发生的思想去做事;自然发生的思想常常会将我们引入迷途。因为它常常不是正确的哲学,不是事实的真理,它使我们看错了事物的真相。为要防止这种危险,我们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懂得正确的哲学,由正确的哲学里获得稳固的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去认识我们周围的一切。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行为,才可以解决当前的困难。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上事实上的问题,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足以证明它的事实上的真理
。我们说哲学是人类对于事物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其意义也就在此,哲学不能单只是说得好听的东西,还要能知道我们做事。它的“重要的问题是在于要改变世界!”
什么是正确的哲学?为什么它比别的哲学更正确、更能与事实真理一致?这问题,以后就要开始讨论了。但我们要分做三步来讲。第一步先要讲,世界的本身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物质吗?是精神吗?唯物论者说世界的根本是物质,观念论者却说是精神是心,这两方面究竟是哪一方面说得对?这就是唯物论和观念论的问题;第二步讲我们是怎样能认识世界上的一切?这一步的讨论叫做认识论。第三步讲世界的一切以及我们人类的思想等等是怎样变化运动,是依着什么法则变化运动?也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最普遍最根本的变化法则是什么?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