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贞女如玉》
不知道这种题目会不会被退稿。
左女士的颈椎有老毛病,每天晚上我会给她按摩半小时,有时看一些音乐综艺,有时吐槽单位的同事。
“今天我从后门进的手术室,一推门,被一个新来的护士吓了一跳,涂个大红嘴唇、贴了上下两排假睫毛,吓得我一哆嗦……我跟她不熟,她来了以后和临床大夫配台,临床大夫个个都不满意,活儿干的不好,人长得还丑,不是一般的丑,一只眼睛斜视,一只眼睛对眼……后来护士长把她调到后面器械室了,每天负责消毒清洗用过的器械,我们好久没照面了……她也就比你大几岁?也没结婚,人长得丑不是错,你别画那么浓的妆啊……什么叫换作是你,你要是因为丑被排挤,你就争点气,努力进步,考上更好的单位。”
“那她是怎么进的你们医院?”
“考进来的。”
前些日子读到一篇短篇小说《贞女如玉》,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没有成绩草草结束生涯的举重选手,年龄不小,没有感情、没有婚姻、没有女人味,经常在打工后去休闲会所花钱让男技师在身上光明正大摸一小时。一次,她把面容清秀的按摩师误认为男性,大声指控自己遭到了性骚扰。误会解除,尴尬地逃回自己的公寓,明知道家中空荡荡没有一个人,却偏偏一次次按下门铃,幻想着门后出现一个人来接过她的负累与软弱。
台湾作家连着看了几个,黄丽群也好、袁哲生也好,有一种共性,执着于文字的技法,或者如作者自序中说的那样“追求文字的视觉性”,故事没有坚实土壤,单拎出来显得单薄。但在短篇小说中,我认为是优势。第三人称的叙述架起了一个取景框,框中的人物和现实营造出一种悲悯气氛,即使没有一针见血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深处,仍然能激发情感的强烈共鸣。
我对小说的看法是,情绪和故事性占一样就行,不必苛求兼而有之。要追求逻辑严谨、论证详实,我干嘛不去看论文呢。
两个故事分享完了,忽然想到除此之外,还有人的创作是带着使命感的。那种距离我就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