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书法师古不师今?

2020-07-27 09:48 作者:大凝没事练练字  | 我要投稿


对于这个问题,大老师认为要分成两个问题

1、为何师古?

2、为何不师今?


那么接下来,就是大老师表演的时间了!请各位看官先来跟大老师解决问题一:为何师古?


临古帖、临古帖、临古帖……


大老师相信,但凡你是跟个正经书法老师学书法,这三个字都不会陌生。

多久算古?当下喘气儿的自不必提,明清太新,宋元略嫩,唐代勉强,魏晋最佳,当然了,你去学秦汉的篆隶也是极好的,金文甲骨文啥的你学也不会有老师说你俗或者格调低。



“老古董”就这么好吗?🙄

嘿,说真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崇古”可是占有极大份额的,这可真不是仅仅在书法这地界儿上才有的说法。


来,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事儿——中国文化史上各家各派都有些远古爱豆。

尧、舜是儒家的爱豆;嘿,巧了不是,墨家爱豆也是尧、舜,尤崇大禹;道家以及后来演变成的道教和黄老学派,则给神农、黄帝打call……🤩



可以说,先秦诸子的理想就是“回到过去”(除了法家):“ 孔子比较实际,主张回到西周。实在不行,打个折扣,东周也对付。墨子又往后退,主张回到大禹之世。因为大禹比文王、周公古老。孟子为了压倒墨子,言必称尧舜。这又比夏禹古老。道家再退一步,连尧舜禹也否定,最好是太古。这就简直是一场‘复古大奖赛’,一个比一个退得远。不过,退到伏羲和神农,差不多也就到头了。再退,就只能退到盘古,或者山顶洞人。“(此段出自易中天老师)


说回来,在此等猛烈的复古浪潮的影响下,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不可能逃脱这样的背景色彩的。


白谦慎老师在《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这本书中讨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书法的经典?而其开篇第一章题目就是“古代的光环”。白老师在这一章中提到,“梦回尧舜”已经成为了一种价值取向,而这种崇古思想和儒家思想也是直接挂钩的。


不仅是先秦诸子的理想,在中国文化中,秩序的重要性也为“老”的合法性做了强有力的背书。儒家思想几乎可以说是维护和支撑古代中国文化两千多年一直延续的最重要的支柱,其家族的秩序和原则被放大到国家的秩序和原则——作为一个人,要对父亲孝顺,对君主忠诚,“孝”是人以为人的核心。🤠



所以大老师再简单翻译一下:爸爸的爸爸永远是地位最高的,我们学爸爸不如学爷爷,学爷爷不如学曾爷爷,学曾爷爷不如学曾曾爷爷,不如曾曾曾爷爷,曾曾曾曾爷爷,曾曾曾曾曾……老子(轻声)不会错,当然要往前学。


以上是大老师认为我们“师古”最重要的原因——它是我们文化中最崇高的理想,乃至让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书法”在成为学科时,“师古”变成了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一个可能的选择。😘


“不作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予以隶需宗汉,篆须熟味周秦以上鸟兽草木之形,始臻上乘。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这段看似“老古董”的言论,出自明末清初很具有“先锋色彩”的傅山之口。宋代米芾抑唐崇晋;元代开始,“复古”的思想似乎成为了一股思潮,从赵孟頫到明代董其昌再到清代金石学的兴起,学“古”也是书法家们心照不宣的金科玉律。



话说,大老师好像还真的没听过哪位书法家说我们不能学古,顶多是说要有自己的面目,“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的这种主张并非不让我们学古,只是在“学”之后提出了“创”,对作书有了更高的要求。


哦对,历史上有这么个梗。“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帝曰:卿书殊有骨力, 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取自《南史·张融传》)这里说张融擅长草书,总是自我感觉怪不错的。有天齐高帝萧道成跟他说,你的字还是蛮有力道,可惜没有二王法度啊!结果张回怼到:hai,我觉得不得二王笔法一点没啥,反而二王没有我这风韵还是怪可惜的。😐

这个梗吧,或是可以作为“有人并不以学古自居”的例子,但看下来实在感觉充满了对张融狂妄自大的不屑。再者,张的名声也太小,大概连书法家也算不上了,更别提他的这个倾向了……


聊完了“师古”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不师今”的问题。


对于“师古不师今”这个问题,其实里面有一个暗藏的鄙视链,即“今”不如“古”。果真如此吗?其实也不尽然。古代作品也有经典与非经典、主流与非主流、优质与非优质之分,今之亦然;并非是“古”的我们都要学,是“今”的我们都摒弃。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比古代人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接触到更多更全的古代书法作品),也看到了更多出土文物,这些出土文物上面或有汉字,也对我们了解古代书法有了更多的启发(比如甲骨文以及各种简牍书法)。


所以今人写不过古人吗?我看这个问题也未必,重要的是要看站在何种立场上说。从变革和对后世影响来说,我们必然比不过“二王”,但如果从装置和视觉性上来说,或许“二王”又不及我们了。😎


因此,大老师觉得“师古”和“师今”这个问题并不对立,因此“师古不师今”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或许本身就有问题——其实啊,孙过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苦口婆心跟我们讲过了:


学书法,“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最后!说回来!来,看一下,为什么孙老师要把“古不乖时”放在“今不同弊”前?大老师认为,这一定是苦心孤诣研究最后才说出来的!这里面的奥秘就是——我们一定要先学古!😏


所以!大老师今天要把“师古不师今”这句话改掉!学书法,我们应“先师古,再师今”,古与今并不矛盾,但求先后;或者只师古不师今,也是ok的;但并不是说我们一定不能师今哦~


不过“学今”有一个困难之处,就是古之经典几乎已经不存争议,学就完了;但今之经典,仍然各家各言,其实并不好分辨。


最后大老师再贫一句,其实吧,对于绝大多数的我们而言,古之经典我们还没法取之一瓢,哪里又能顾得上学“今”呢~



文字 | 大凝老师


想学习书法或想了解关于书法的更多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凝书房」

或直接加教务长为好友,咨询相关事宜

❤教务长3(大凝爱书法的全拼小写:daningaishufa)

为什么书法师古不师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