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回眸丨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

01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
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于2022年7月25日10时03分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舱门,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组合体姿态融合控制、小机械臂爬行和大小臂组合测试等在轨工作,并利用问天舱气闸舱和小机械臂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

小编简评
2022年7月24日,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问天实验舱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2年7月25日3时13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这是我国两个20吨级航天器首次在轨实现交会对接,也是空间站有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它是当今世界最大单体载人航天器,全长达17.9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重量约23吨。
02
天问一号发射两周年,传回火卫一高清影像
2022年7月23日是天问一号任务发射两周年的日子,环绕器传回火卫一影像。
近期,天问一号运行团队抓住环绕器与火卫一距离较近的时机,利用高分辨率相机对火卫一成像,获得了“满月”状态的清晰影像。

图像显示,火卫一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天体,呈土豆状,图左上部可见表面分布的条纹,可能是撞击过程影响所形成的,图右上部有一处明显的撞击坑,直径约2千米,名为厄皮克(Öpik)撞击坑(厄皮克是爱沙尼亚天文学家,以研究小行星和陨石而闻名)。
小编简评
火卫一(Phobos,福布斯)是火星两颗天然卫星之一,于1877年发现,质量为1.0659✕1016kg,自转和公转周期为7小时39.2分钟(0.31891023地球日)。轨道倾角为1.075度,近心点9234km,远心点9518km,可视为近圆轨道。
03
“中国天眼”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
记者近日从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中国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近年来,“中国天眼”在快速射电暴起源与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寻与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与低频引力波探测等方向持续产出成果,极大拓展了人类观察宇宙视野的极限。
小编简评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
小编记得之前报道过,通过“中国天眼”,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2022年6月9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快速射电暴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在1毫秒的时间内释放出太阳大约一整年才能辐射出的能量。
04
“羲和号”首次获得三种太阳谱线轮廓
“‘羲和号’发射后,已经在空间首次同时获得了太阳全日面Hα谱线、Si I谱线和Fe I谱线的精细结构和光谱成像,以及几十个太阳耀斑的资料。”7月19日,在教育部“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之高校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成效新闻发布采访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羲和号”科学总顾问、南京大学教授方成欣喜地透露这一最新进展。

小编简评
“羲和号”,全称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空间望远镜。目前,“羲和号”每天会产生约1.2Tb的原始数据,科研团队在初步分析后,会将其生成为可供科学家直接使用的科学数据。
小编了解到,中国目前已经启动了对“羲和二号”的预研,准备用5年的时间,将其发射到日地拉格朗日点的L5点。
05
你的信真上天了 陈冬发来
中国空间站第一封回信
今年4月,“带着我的梦想上天宫”征集活动启动。网友给中国航天员写一封信,将有机会由航天员在空间站内拆阅并回复。活动启动以来,航天员们已经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余封来信。7月22日,正驻留在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陈冬发来了第一封回信。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拆阅了香港培侨中学中三B班陈蔓琳同学的来信:“仰望天空、好奇它为何如此湛蓝,看着闪烁的星辰在夜空划过心想着何时我也能在天上翱翔、甚至穿梭在群星之中。”

航天员陈冬认真阅读了陈蔓琳同学的信件,并耐心解答她的困惑:“和所有年轻的你们一样,我们也有感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但是梦想的种子一旦撒下,你只要愿意用汗水去播种,用辛勤去付出,那梦想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目前正驻留在中国空间站的三位航天员分别是陈冬、刘洋、蔡旭哲。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于6月5日成功发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
小编简评
小编觉得这个活动很好,甚至觉得,可以在太空站上开启网络直播,与粉丝们进行网络互动,会更加有意思。
中国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总重量可达180吨,以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
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代号“WT”;
实验舱Ⅱ命名为“梦天”,代号“MT”;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
06
NOAA分享GOES-18卫星SUVI
拍摄到的首张太阳照片
NASA不仅发射了大量卫星用于探索宇宙,也发射了不少卫星用于更深入地观测地球。通过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合作,NASA 在今年3月1日发射了称之为GOES-18的地球观测卫星。该卫星上装备的高级基线成像仪(ABI) 已经用于拍摄地球的天气、海洋和环境,今年早些时候 NOAA 还分享了该卫星拍摄的首长地球照。自今年6月24日开始,GOES-18 就开始利用太阳紫外线成像仪(SUVI)观测太阳,NOAA7月23日公布了该卫星拍摄到的首张照片。


小编简评
2022年3月1日,GOES-18的卫星发射升空,停留在赤道上方22,236 英里(35,800 公里)的轨道上,可以持续观察西半球,并始终跟踪地球,卫星依靠自身电源运行。
自1975年以来,NOAA和NASA合作建造了一系列的气象卫星,GOES-18就是其中之一。通常情况下,NASA管理卫星的设计、建造和发射,而NOAA则在卫星进入轨道后对其进行操作。
07
NASA为SLS的首次亮相
设定了暂时性发射日期
NASA7月20日宣布,该机构的目标是最早在8月下旬发射其新的巨型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以进行其首次深空之旅。该机构表示,它为火箭的首次亮相确定了8月29日、9月2日和9月5日的暂定日期,尽管从现在到那时该火箭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小编简评
太空发射系统又叫空间发射系统(Space Launch System,简称SLS),是一种从航天飞机演变而来的超重型运载火箭,由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设计,主要目的是维持星座计划的进行以及取代已经退役的航天飞机(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 STS)。第一阶段以70到110吨的星座计划载人任务为主,之后会发展出130吨的货舱型载荷任务。最终的运载能力将达到143吨,甚至有可能达到165吨。整体而言,太空发射系统与土星五号非常相近。号称史上最强运载火箭系统。
08
俄罗斯和欧洲太空漫步者结束了
在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探索活动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的远征67号指挥官Oleg Artemyev 和欧空局(ESA)的飞行工程师Samantha Cristoforetti在美国东部时间7月21日下午5时55分结束了他们的太空行走任务,历时7小时5分钟。
Artemyev 和Cristoforetti在太空行走期间完成了除一项以外的所有主要目标。已完成的任务包括部署10颗纳米卫星,旨在太空行走期间收集无线电电子数据,并在安装在Nauka模块上的37英尺长的机械臂系统附近安装平台和工作站适配器硬件。这两位太空行走者还重新安置了机械臂的外部控制面板,并更换了机械臂摄像装置上的一个保护窗。
这是Artemyev宇航员职业生涯中的第六次太空行走,也是Cristoforetti的第一次太空行走。这是2022年国际空间站的第六次太空行走,也是空间站组装、维护和升级的第251次太空行走。

小编简评
太空行走,充满了危险性,2007年11月3日,美国航天员帕拉金斯基完成历时7个多小时的太空行走,成功修补了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由于电池板依然带电,而且破损点距离工作舱足有半个足球场远,帕拉金斯基要“走”上近一个小时,英国《泰晤士报》曾评论说这次任务是美国航天史上最危险的太空行走。
09
欧空局发布新火星景观图
显示太阳系中最大的峡谷
据CNET报道,火星Valles Marineris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峡谷系统。它绵延2500英里(4000公里)。周三(7月20日),欧空局(ESA)为这个峡谷提供了一个华丽的新视图,它被描述为“几乎比美国大峡谷(Grand Canyon)长10倍,宽20倍,深5倍”。

小编简评
拍摄照片的是欧空局的火星探测器:“火星快车号”(Mars Express)。其是欧洲航天局的火星探测卫星,也是该署首次火星探测计划。火星快车号包括两个部份:火星快车号卫星与小猎犬2号登陆器,不过小猎犬2号后来失去联系,任务失败。
2021年,天问一号与欧空局火星快车任务团队合作,成功开展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轨道器在轨中继通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0
SpaceX成功发射今年的第32次猎鹰9号任务
7月就已打破其年度发射纪录
据The Verge报道,当地时间周五(7月22日)下午,SpaceX成功发射了2022年的第32次猎鹰9号任务,正式打破了该公司自己在一年内进行的轨道发射纪录。由于现在才是7月,还有很长时间提高这个纪录。

小编简评
除了在2019年有所下降外,SpaceX一直在稳步提高其每年的发射次数。2021年,该公司完成了31次发射,是其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这也使SpaceX成为迄今为止最多产的美国发射供应商。在2022年年初,SpaceX设定一年里发射52次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