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考复习之申论部分——教你写高分申论

2021-09-30 16:31 作者:柯南家的小于  | 我要投稿

本节内容是基于【up主:公考章晓铭】最新稿件整理的,文末会附上课程链接

【例题一】2019年多省联考

         材料1:丰收的季节,陕北高原到处是红彤彤的苹果。63 岁的赵家村村民老赵看着果实,满眼的喜悦。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四十年来他用劳动创造了财富,改变了自己家的生活状况,也见证了他们村乃至黄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常前胸贴后背,每天除了想吃还是想吃,饿得不行呀。”回忆起那时的生活,打开话匣子的老赵苦笑着。

        苦菜、烧圪卷、麻汤饭、酸菜现在作为特色饭菜招待远方客人,可在老赵眼中,这些都是有时代印记的饭菜,“那时就是吃糠叶饭,偶尔吃个玉米窝头都幸福得不行。”老赵说。

        那个年代人们主要是为吃穿发愁,孩子们盼望着正月到来有肉有饺子吃,条件好点的才能穿上新衣服,最难熬的要数青黄不接的三、四月份了,常常吃不上饭。“记得当时村里有一户人家,买回来的猪肉还没做熟就被孩子们吃得差不多了,日子过得太辛酸了。”老赵感慨。

       1978 年,“包产到户”的消息传遍了黄土高原的乡间田野,大家都期待的分田到户,让老赵看到了希望。“把地分到户以后,村民干劲十足啊!天不亮全家劳动力都上山劳动,直到晚上天黑透才回家。山地上全部种的是小麦、高粱、 谷子等粮食作物,平地上家家户户都种白菜、萝卜等时令蔬菜,不到第三个年头, 交过公粮后,自家的粮仓再也没有空过。”老赵说,从那时起,孩提时代憧憬的顿顿吃白面,成为了家常便饭。“早上吃白面馒头,下午吃白面面条,招待亲戚客人再也不用问邻居家借粮了,肉也不再是过年的奢侈品。”老赵回想着过往, 脱口而出。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老赵家里吃的穿的都解决了,口袋里也有些余钱,他就开始着手解决住的问题。在村里,盖新房的不止老赵一家,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村民开始兴建住所,改善居住环境。如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三转一响”早已是陈年往事,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成了普及品,网络、汽车和智能设备也走进农户家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黄土地上的农民也在感受着不一样的社会气息。老赵不断从报纸书刊上获得社会变革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也一步一步改变着他对 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

        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老赵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开始放弃种植小麦转而种植苹果,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种麦子你吃啥呀?”“咱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好把式,种苹果能行吗?”当初许多村民劝他放弃,然而“一根筋”的他并不为所动,坚持走自己的路,如今,长得郁郁葱葱的果树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你看看我这苹果,个大皮薄有甜度,看着就有胃口。”老赵笑着说。

        “种苹果也是辛苦,但是钱袋子鼓起来了呀!”老赵说。现在 10 亩苹果每年可收入八九万元,尝到甜头的他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还添置了许多果园农业机械。他指着远处的山峁说,那边有他新建的 10 亩果园,等新园挂果,他的收入可以再翻一番,即使将来老得干不动了,20 亩果园流转给他人坐收流转金,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站在老赵家门口,大门左右角上的两只洁白的陶瓷鸽子造型栩栩如生,枣红色瓷砖上写着“吉祥如意步步高,一帆风顺年年好”。走进院内,硬化过的院落再也不怕雨天泥泞不堪,水龙头一拧白花花的自来水流个不停,干净整洁的玻璃替代了过去糊窗用的麻纸,院子一旁新建的果库即将投入使用,整个院内散发着勃勃生机。站在村口往村里看,一排排窑洞跟城里的小区一样,整整齐齐。

        “真是没想到我现在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翻着老照片的老赵感慨道,“想跟老伙伴唠几句,手机拿起来就打,想看看新鲜事,微信上多着呐。想到县里买东西,村口一天有好几辆班车。村里还建了一个图书室,摆上了科学种养殖的有关书籍。晚上,大伙自发集合在村民广场,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也有了休闲的好去处。这两年,大家还结成团,到北京、内蒙转了转,可开心啦。”

        “改革开放富百姓,党的政策暖人心;发展是条致富路,奔向小康永不停。” 这是老赵经常念叨的一首打油诗,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党的政策引领下群众脱贫致富的心声。

【例题二】2020年国考地市级

        材料2:午后的阳光洒在脸上,桌上的茶壶里冒着热气。乡干部小雷正坐在村民老窦家里,笑谈两人之前在村子搬迁问题上的那段“不打不相识”的趣事。

        这事得从 2016 年下半年说起。窦家梁这个大山里的村子,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 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着经年不变的杂粮和谷子,收成常没有保证。 村民们看着山下的蔡村靠着红色旅游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只有眼馋的份。既然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县里启动了窦家梁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每户交一万元,搬到山下与蔡村相邻的统一规划的新村。这时,村里突然流传开一个小道消息:村子地底下发现了铝矿,政府要来开采,所以才让大家搬迁,补偿低不说,新村还没个影,有可能连住的地方都没了。在这个闭塞的传统村落里,这样的“消息”很有市场。

        假消息的来源,就是老窦。老窦在外打工几年,不但没挣到钱,身体还落下好些个病, 回村后不能再干重活,家里还有三个孩子上学。生活压力的叠加,让他脑子不由得“活泛” 起来。在听说村子成为当地第一个整村搬迁试点后,他就想:“为什么是我们村?”联想到此前听说附近有铝矿,就发散了自己的思维。

        这让包村干部小雷有些猝不及防。此前,大家意见就一个字:“搬!”可这个“消息”, 让搬迁工作还没开始,就遇到了下马威。

        “白天入户走访,晚上连着开会,村两委一起讨论办法。”小雷那年只有 33 岁,但这个年轻的乡镇干部脸上却比同龄人多了好几道皱纹,“我也很奇怪,本来说得好好的,怎么大伙突然就变卦了。”

        多方询问,小雷才知道铝矿的说法出自于老窦。“那天晚上正在开会,他就不请自来了, 我也正在火头上。”两人吵了一架。“那天最后还是没说拢,老窦吵着要我保证能住进新房, 还让我写保证书,盖‘红戳戳’,可那会儿搬迁政策还不明朗,我也不敢啊!后来想想,说到底是信任问题。”小雷说,“怎么解决?只有让事实说话。那时几乎天天催跑各种建房手 续。”真正让老窦和村民们吃下定心丸的,是山下的挖掘机开始“轰隆隆”地平整土地,这意味着新村已经开建。伴随着机器声,这个山里的汉子红着脸在小雷面前搓着手:“前面的话就当我瞎说。”

        但问题还没结束。2017 年下半年,山下的新村就快建成了,好事将近,可村里人又犯 起了嘀咕,搬进什么样的新居成了焦点。

        “有的家里四口人,我家是五口人,可住的一般大,这不公平。”老窦说。这回小雷没跟他吵,事实上, 通过上回合交锋,两人关系还有点升温。可在这问题上,老窦半点不含 糊。小雷把当初的规划、各家人口数和老屋面积都拿出来:“你看,咱们就是这么块地,建再大的条件也不允许。再说,新村是按村里的实际情况统一规划和设计的,房子面积主要和老屋相应,人口数不是决定因素。这些事先也都公示过了。”在事实面前,老窦算是无话可 说,可他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大家都养着牛、羊,现在要搬迁,可还不到每年牲口集市的时间,卖又卖不出去,你让这些牲口去哪?”小雷又被问个措手不及。当晚,他仔细翻阅了县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条文,“人、钱、地、房、树、村”,都有明确办法,但没有一条跟牲口有关。第二天一早,他就去县里反映情况,县长很重视,特意召集人员开会,商讨出了一个解决办法:牲口也给补偿费。

        2018 年 12 月,村民们陆续搬进新房。小雷长舒一口气,有一种胜利的喜悦。可这种喜 悦还没持续几天, 他就被十几个村民堵在了办公室门口。大伙七嘴八舌地说起来:“马桶不好用”“电视没法看”......习惯了山上生活的人们,搬入现代化设施齐全的新居后,不适应的状况五花八门,小雷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送走了这些人,楼道里闪出那个熟悉的人影。老窦冲着他嘿嘿一笑:“他们来可不是我的主意,咱俩这交情,我会因为这些找你吗?”小雷知道他想什么:“你不就是担心不能种地以后怎么办吗?前段时间村里申请了 3 个护林员指标,你是贫困户,又干不了重活,村里已经推荐你担任护林员了。不光是你,县里开展的护工培训和扶贫车间招工,咱村人都能沾上光。咱村离蔡村近,蔡村的旅游还可以带动咱村的发展。”

        老窦笑了。几次接触,他发现,小雷是个值得交的朋友。过年时,小雷来老窦家拜年, 两人搂着肩膀有说有笑,哈哈一乐,往事都付笑谈中。


后续如果有新内容的话,也会同步更新的

提前祝大家国庆快乐~

公考复习之申论部分——教你写高分申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