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6 上长茂地层观测路线 路线总结

一、完成工作量
1.路线长度:0.4km
2.路线定点:4个
3.照片:4张,素描图:3幅,信手剖面图:1幅
4.采集标本:3块
二、主要认识
1.地层
①雾迷山组(Jxw)
属中元古界蓟县系(Jx)。
岩性为深灰色块状角砾状白云质灰岩。角砾粒度约为5-8mm,棱角状-次棱角状,分选性较差。自下而上颜色有深灰色变为灰黄色,颜色变化为灰色-褐色-红色-黄色,且角砾变大。
②长龙山组(Qnc)
属上元古界青白口系(Qn)。
下部为灰色中薄层粗粒石英砂岩。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大,中间有粒度由粗到细的5-6个旋回。发育平行层理和正韵律递变层理。厚度则先由中薄层变为薄层再变为厚层块状。最终变为灰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风化面褐色。
上部先为灰绿色、灰紫色薄层页理状页岩及粉砂质页岩夹少量薄层石英砂岩。
顶部为薄层-页状页岩及中厚层粉砂岩,风化面褐色,至最顶部页理不再发育。
该地层与下覆雾迷山组(Jxw)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界面处凹凸不平,并发育有细粒的底砾岩并伴随有风化壳,两侧产状略有不同。

③景儿峪组(Qnj)
属上元古界青白口系(Qn)。
主要岩性为灰色中薄层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灰岩互层。见有刀砍纹构造,其成因为差异化溶蚀作用。
上部为灰色薄层白云质灰岩,风化面褐色。
该地层与下覆长龙山组(Qnc)为整合接触关系。
④昌平组(ϵ1c)
属显生宇早古生界下寒武统(ϵ1)。
底部为灰色薄层白云质灰质砾岩,风化面紫色,成因为淋滤作用并出现角砾化。向上变为灰白色薄层状砾质石英砂岩,风化面黄色。再向上又变为红色中薄层粉砂岩。
主题部分为灰色厚层-块状结晶灰岩、角砾状灰岩灰岩互层,角砾状灰岩风化面为黄色,二者至少互层2-3个旋回。结晶灰岩中发育有石英岩脉,并伴随豹斑灰岩出现,其成因为差异风化作用中硅质成分抗风化而突出。
该地层与下覆景儿峪组(Qnj)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其成因为蓟县运动。界面处发育有底部的紫色砾石即为底砾岩,界面凹凸不平,并伴随有约0.5m的古风化壳。


2.岩浆岩与变质岩
①石英岩脉
发育于昌平组(ϵ1c)的结晶灰岩中,推测为断裂伴生。
3.构造
①节理
本路线未发现明显的节理现象。
②褶皱
本路线未发现明显的褶皱现象。
③断层
长龙山组(Qnc)中石英砂岩与页岩界面处发育一个正断层,以长石石英砂岩层为标志层,断距约为0.4m,产状不明。另有一个分支断层。

三、存在问题
本路线的主要问题有岩性观察不细致、对雾迷山组(Jxw)产状有误判、界面处底砾岩不能很好识别等。
该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东部,发育有雾迷山组(Jxw)、长龙山组(Qnc)、景儿峪组(Qnj)、昌平组(ϵ1c)4套地层。
蓟县纪(Jx)时,该地区处于深海扇处,有构造破碎的白云岩岩屑因浊流沉积而快速堆积形成角砾状边云志灰岩,构成雾迷山组(Jxw)。后发生芹峪运动,地壳被抬升、剥蚀、褶皱使得地层略有倾斜。
青白口纪(Qn)时,该地区处于河床-河漫滩相沉积环境沉积石英砂岩,随后又处于泻湖相沉积粉砂质页岩,构成长龙山组(Qnc)。随后该地区又处于潮上带形成白云质灰岩构成景儿峪组(Qnj)。之后又发生蓟县运动导致地壳抬升并被剥蚀。
早寒武世(ϵ1)时,该地区处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形成角砾状灰岩及结晶灰岩,构成了昌平组(ϵ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