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20课(2)

中日民四条约:这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方因《二十一条》谈判多次最终确定的修正案,1915年5月25日在北京签署《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13件换文,总称《中日民四条约》。 原“二十一条”分5部分,关于第5部分要求在中国政府各个部门请日本人做顾问,要用日本的武器或者跟日本合作在中国制造,中国的警察、军队要请日本的教官等,袁世凯对这些部分坚决不讨论,到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达成的协议十多条。1915年5月8日袁世凯召集政府要员开会,袁认为日本已收回对中国最为不利的第五号各条款,已非亡国条件,为避免开战,所以接受日本条件。同时袁提出:经此大难之后,大家务必认此次接受日本要求为奇耻大辱,本卧薪尝胆之精神,做奋发有为之事业。《民四条约》的签订,使日本侵略势力在满蒙、山东得到巩固和扩展,在华中华南也有所增进。与《二十一条》原案比较,中国损失相较于原案已尽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所以历史上有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但没有中日之间签订的“二十一条”。
二次革命: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专制的武装斗争,1912年3月,袁世凯窃取临时政府大总统职务后,一步步开始实现他的专制统治。1912年底到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领袖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结果宋教仁遇刺。最大嫌疑袁世凯。革命党人准备讨伐袁世凯,4月,袁世凯同俄等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作为镇压南方革命力量的军费。之后,开始对南方国民党用兵。7月12日,李烈钧接受孙中山指令,发表讨袁檄文。黄兴在江苏南京组织讨袁军,讨袁军与北洋军在江西、南京一带激战。因军事力量对比不利和国民党内部涣散,讨袁军节节失利,7月底,李烈钧从湖口败退,黄兴从南京出走,相率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完全失败。

1913年3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上海横滨正金银行内商讨反袁问题
直皖直奉混战:北洋军阀直系与皖系为争夺北京政府大权而展开的一场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皖系军阀国务总理总理段祺瑞在日本唆使下参战,借款,购买军火以扩充皖系势力,加剧了与直系曹锟、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等军阀的利益冲突。1920年7月8日,段祺瑞组织定国军,自任总司令,决定对直系开战。7月11日,奉系张作霖发布通告,派兵入关,配合直系作战。在直奉两军的联合进攻下,皖军全线崩溃。7月18日,段祺瑞向直军求和,通电下台。直奉两系共同控制北京中央政府。北洋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地盘、权力,常年割据混战,是中国近代史最黑暗的时期。
护国运动: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称帝,引起全国各界的反对。孙中山当即发表讨袁宣言。12月25日,蔡锷和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次年,蔡锷率军入川,李烈钧率军出两广,唐继尧留守云南。护国军深得民心,袁见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保住大总统职位,但遭到各方拒绝。帝国主义也放弃支持袁,众叛亲离至此,袁世凯6月6日忧惧而死,袁复辟帝制失败,护国运动取得一定成果。但是距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相差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