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屈臣氏的坑会不会是KK集团迈不过的坎?

2020-08-08 13:20 作者:非人鬼SeanXu  | 我要投稿

屈臣氏的坑会不会是KK集团迈不过的坎?
在很多消费者眼里,万宁、屈臣氏这些老牌个护集合店,已经越来越没有存在感。消费者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商品口碑,可以在电商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在线下还有诸多新兴集合点。
 
*渠道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
1989年,屈臣氏在北京开出首家门店,将个护、美健集合店的模式带入内地,2004年其在香港的老对手万宁也进入大陆。二者的差距在过去的十几年又不断放大,反映在门店数上就是近四千家与两百多家的差距。
 
2015年是转折点,线下一些主要渠道开始路续出现衰退。作为头部CS渠道的屈臣氏,在这一年大陆业务首次出现负增长,此后便是连年的业绩下跌。
 
而在此之前,屈臣氏、万宁们作为CS渠道之于品牌是颇为强势的。在过去渠道为王的时代,能搞定渠道,就能在各个渠道获得更多的陈列;能在各个渠道获得更多的促销资源。曾创下销量奇迹的美即、里美等一众本土品牌都是借助着屈臣氏。
 
近几年,在整体社会零售及化妆品零售额呈增长态势的情况下,化妆品各大渠道中,CS渠道的份额连年下滑,而流失的份额几乎都是被电商拿走。很多美妆国货品牌也随着屈臣氏等渠道的衰落而退出历史舞台。
 
*屈臣氏留下了怎样的坑?
老牌集合点的衰败根源在于传统线下扭曲的零供关系。对于屈臣氏、万宁来说,它们的利润主要来自三部分,供应链采购优势带来的价格差;自有品牌销售的利润以及后台利润;所谓后台利润就是进场费、条码费、促销推广费用等合同费用。渠道处处需要钱,就导致产品好但资金不够的雄厚品牌进不去CS渠道,花了大把钱铺了很多渠道的品牌,又没有太多钱再用在做产品上了。于是同质化的产品泛滥,门店体验下降,品牌和渠道互相伤害。
 
对消费者而言,现在有太多选择,CS渠道的商品也变的不再有吸引力,各种平台电商、跨境电商上,可以方便的找到任何一款在社交媒体上口碑不错的商品,屈臣氏变得十分尴尬。
 
*对KK等新集合店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引进了更多进口商品,但电商也能买到,价格透明的爆品如何让线下店赚钱,小众的商品又如何防止成为长尾?
 
在有了店面成本后,商品的成本势必比线上高,如何价格与线上持平的情况下还能赚到钱?又如何在价格比线上高的情况下吸引到消费者购买?
 
于是新的集合点强调给用户体验,可以使用各类美妆产品。但是美妆的利润是不如护肤和其他一些产品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体验都是代价的。
 
*前浪后浪分别可以怎么突破?
自有品牌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方向,可惜屈臣氏和万宁都没能把这张牌打好。但前辈的问题在于并没有真的制作有竞争实力的产品也没有真心打造品牌,这就留给了后浪机会。
 
屈臣氏也从2017年开始大调整。品牌结构做了优化,去掉国内低端品牌,增加国际品牌,也对门店体验进行了提升,去BA化,增加门店里的体验空间,还不断发力线上,增加离店销售的比例,还开拓了类似新型集合店们开的各式种类门店。

屈臣氏的坑会不会是KK集团迈不过的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