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群象爸爸,守护受伤野生幼象

2021-10-07 22:50 作者:灵犀2O21  | 我要投稿



西双版纳,一群「象爸爸」为受伤的亚洲象营造温暖的「大象医院」,自2005年成功救治一头受伤野象起,位于勐养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源繁育与救助中心已参与二十四次救助亚洲象行动,但每次救治仍在探索,特别是哺乳期小象,目前还是世界级难题。另一方面,也为如何放归它们回到真正的「家」而忧心。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1988年成立,在三岔河保护站成立简易救助站,1989年7月,救助站接收第一只掉进泥土坑受困的幼象,却没人知道该如何喂养。工作人员比照其他动物,喂它喝大盆水和牛奶,并取名「勐勐」。


但到第三年勐勐长到五百多公斤后突然瘫倒在地,从昆明动物园请兽医来诊治都找不出病因。从国外请来专家指导,病情却早已加重。这让保护区生态所所长沈庆仲意识到,救助野象缺少重要的专业象医。


沈庆仲后来从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招聘三名毕业生在野象谷景区工作,其中之一的保明伟2005年首次参与救助一头受伤小象回中心,大家给它取名「然然」。


驯象师熊朝永第一次见到然然时,它都保持警戒状态。熊朝永慢慢将食物往小象身边送,投喂快两周,然然才允许他接近。然然手术后行动受限,熊朝永成为它的首任饲养员。


有了救治然然的经验,中心2007年又救助一头重伤的母象「平平」。象舍2008年建成后,然然和刚做完手术的平平住进去。后来又有和公象打斗掉落悬崖被抢救回来的「昆六」,一岁便离群的孤象「小强」,闯入普洱市区游荡几天的「阿宝」和砸坏十几辆车的「维吒哟」。


幼象们从此有自己的名字、象舍和专属饲养员。与野象朝夕相处中,饲养员们慢慢有了个昵称:「象爸爸」,这个名字为他们赋予了责任与感情。


沈庆仲观察救助中心的象与附近野象群活动后发现,野象总在行走,不能一直关在象舍。中心的象开始在保护区内小范围活动,慢慢听懂些简单指令,可以配合保明伟的检查,张开口腔、抬起象腿,还聪明到能区分自己和其他象的饲养员。


它们开始亲近、依赖人,即使走出象舍兴奋地往山里走,但跑几步就要停下来等象爸爸。保明伟表示:「能和它们沟通、救活它们,很自然地产生感情。但救助的野象,终归有天要回到野外生存。」


沈庆仲说,救助中心近年来不断探索、设计野象放归路线。但收容的野象几乎很难再适应野外。它们与人相处的时间比象还多,在它们的意识里,象舍是它们的家。而其他经历过重伤的野象,旧疾随时可能复发,再回到野外,可能不被象群接纳,或是被其他公象伤害。


沈庆仲表示,放归前,首先要对野象做长期的野化训练,还要能监测它们回归自然后的适应情形;「放归是我们救助野象的最终目标。但这不是简单地把它拉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森林就行。贸然放回自然,很可能会导致野象死亡。」沈庆仲说:「救助野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群象爸爸,守护受伤野生幼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