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是中华民族那个纲,满族那个目」——纪念启功先生诞辰120周年

2022-08-03 18:30 作者:中国大黄鸭鸭  | 我要投稿

  (本文原载于《民族团结》)

  爱新觉罗·启功先生作为中国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早已蜚声中外。为了我们这份已经出刊整整300期的、目前我国唯一的一份国家级民族类期刊,也为了我们这个今年新设立的「名人与民族」专栏,更为了拜见我们仰慕已久的启功先生,在一个春意盎然的上午,我们来到了启功先生的家。

  在书房门口,启功先生热情地迎接着我们。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满屋子的书籍和碑帖。不很大的书房里,被启功先生布置得别致、有序。

  书墙上,挂着一幅彩色照片,照片里是启功先生抱着一只卡通大青蛙。柜子里,又是一排小鼠、小狗等卡通小动物,十分有趣可爱。框上还贴着字条:「只许看,不许拿」。大概是提醒小朋友的。

  83岁的启功先生,思路非常清晰、敏捷。你的任何闪烁其辞,都逃不过他的耳朵。十分健谈的老人,也更会毫不留情地指正你的偏误。很自然地,我们聊起了满族,谈到了旗人。

  启功先生对我们说:我是在北京出生的,满洲(满语本族名为「曼珠」族,译言为「满洲」)族人,姓爱新觉罗。过去,我也是「在旗的」,是正蓝旗。清朝建立起来的八旗制度,实际上就是军队。我们那时都是军人。当然,旗人里边有许多民族。满族之外,当时还有蒙古、汉、锡伯、索伦、达斡尔、鄂伦春、赫哲、俄罗斯和朝鲜族等等。因此,在清代,凡旗人应做的官职,都称为「满缺」。明朝军队会用火炮,明兵编入清军中,在满语里称为「重兵」,相当于重武器部队的意思。清朝的民族、种族和民族集团问题,是很复杂的。

  启功先生来自科举出身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满族,母亲是蒙古族。当启功先生讲到这种族属关系时,做了这样的诠释:所谓满族与外族不通婚,实际上是指在阶级方面的,并非种族方面的。那时候,汉人、蒙古人等都被编入了清朝旗军,都可叫旗人,也就是旗汉不通婚。

  其实,满族还是早已尝到了汉文化的甜头才想入关的——启功先生强调。满文化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长期地努力地汲取着汉民族文化中的有用的合理部分。

  启功先生这时还幽默地说:早先满族还不太会烧菜,连动物的内脏都0不会吃。清朝皇帝赏赐大臣吃肉,连盐都不供给。在他幼年时,他那位官至礼部尚书的曾祖父祭神,也只是将猪整个下锅来煮,在当场杀猪时,把他吓哭了。

  如今,满民族的饮食文化,那是经过多少年学习其他民族以后,融会贯通出来的。当然,满族在学习汉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时,也不断地改革自己传统的东西。

  讲到这里,启功先生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用生物学的纲和目来说明的话,那么我,启功,就是中华民族那个『纲』,满洲族那个『目』」。

  启功先生在他66岁时,曾自撰过一篇墓碑铭。他写道: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生平,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

  这既是启功先生性格、经历的写照,又表现了他一生既勤于求学、又有乐观豁达的态度。这幅墓碑铭,为世人所称道。

  「文革」十年,启功先生也被冲击。可他不灰心,埋头学问,标点清史稿长达七年之久。他注释、讲解的古籍,多深入浅出,能将深奥枯燥、被人们视为畏途的古代文学中的问题讲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他的学风,既严谨规范,又不乏轻松活泼,很受年轻人欢迎。他常自称「胡人」,所以他讲的话是可笑的「胡说」。实际上,启功先生在这里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方法:既作苦行僧,也要当乐天派。要善于从治学中寻找乐趣。

  启功先生,也正是用这种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

  眼下,以启功先生的名义出现在社会上的假字画很多。书法界的打假,也十分棘手。而启功先生则认为,这不过是有人拿他的名,想换几个钱罢了。何况模仿也是要「花费一番心血」的,即使抓住那位仿写的人,他要说我是在「临帖」,岂不也只好由他去了吗?「如今,我的字还值得人们去摹仿,也是应该引为荣幸的!」

  当然,话虽这么说,启功先生处世,自有他的定式和标准。他愿意做的事,想做的事,乐此不疲,你挡也挡不住,拦也没用;他不喜欢的东西,不想干的事,你叫也叫不动,求也没用,根本没门儿!

  由于启功先生年事已高,近年来写得不是很多了。但每当有求于他,只要是他认为值得的,都欣然命笔。他既为李双江这样的著名歌唱家题写书名,也到外面参观,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为普通人和他们编写的书题字,更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竭力。这里摆着刚刚出版的《北京师大实验小学优秀作文选评》,也留下了启功先生那遒劲笔力的题签。

  在我们即将告别时,启功先生发表了他的一番看法:在我的同乡、同族人中间,我不可谓不「汉化」,我现在连满语也不会说了,但我的民族特性、民族感情却很浓烈。如今,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够像咱们这样将民族问题解决得这样成功呢?从清朝的历史上看,顺治、康熙、乾隆,哪个皇帝没有从中原文化里得到益处、受到启示呢?哪个民族不是在相互的学习和借鉴中发展起来的呢?

  这,就是启功先生的历史观,民族观。


「我是中华民族那个纲,满族那个目」——纪念启功先生诞辰120周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