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竞速游戏《巅峰极速》45小时高强度体验后浅谈个人感受
《巅峰极速》(以下简称RM)个人24小时高强度试玩总结
(已经打完本周能获得的所有金币)
割裂,迷失,叹息。
首先说一下我的水平。我属于末尾30%的玩家(3000-4000分):
喜欢RAC,从小玩RAC,入弯知道踩刹车,出弯知道踩油门,知道“走线”这回事,也能愉快地玩单机RAC。但在网游RAC里,毫无悬念地,我会被大多数真人玩家彻底击溃。我在这次24小时的高强度体验内,多以第3至第7(单局总8人)完赛。综合我的战绩,我觉得我能代表大部分低水平RAC玩家。
首先打个预防针,这是我作为一个菜鸟的个人总结,充满了气急败坏的胡言乱语,不怀好意的主观臆测,这都是因为我菜,玩不过别人,才3000分。真想听点客观的评价,希望各位还是得去看6000分以上的大神怎么说的,毕竟人家确实更全面地了解了整个RM的系统。

Part.A
【转不过去的车头】

现在的RM手感一言难尽,有着难以理解,甚至令人困惑的转向不足。
这个牵扯到三个点:一是手感本身,二是车辆升级,三是速度感的表达。
1.手感
转向不足这一点可以看我之后会发布的视频,在其他RAC里能顺利完成的大半径过弯,在RM里做都异常困难,感觉方向盘只能微微打一点角度,不管前驱后驱四驱,那么大一个弯放在那里,车子就是拐不过去。
因为RM把“漂移”作为了过弯技巧的一部分,不靠(轻微的)“漂移”其实是很难过弯的。RM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作为刹车的“手刹”,而是把“手刹”做成了一个漂移的开关,点击就切换到了漂移的状态,这种开关做不到那种拉手刹减速滑入弯中再保持漂移的快感,更多的是在进入漂移模式之后,与几乎会瞬间丧失的抓地力的搏斗。
可以说漂移的运用决定了低分局的胜负。这也是因为在低分局,大家走线的水平其实没有那么出神入化,甚至能靠蹭墙,撞墙,鱼雷来达成更快的过弯,所以保持抓地力的“半漂移”跑法几乎是公示解。虽然漂移技术也同样运用在高分对局中。而传统RAC玩家刚入门时如果悟不到这一层设计,就会陷入“一个新手想跑抓地力走线——被其他新手用半漂移跑法秒杀”的循环,感觉之前的RAC都白玩了,在前期快速丧失游戏乐趣与斗志。
2.车辆升级
这个不多说,懂的都懂,升级能得到更好的操作手感。
3.速度感表达的失常
在RM中,跑80km/h的观感,和其他RAC中40km/h的观感差不多。这导致我很难基于视觉去判断入弯的准确速度,本来觉得这个弯能过,结果车子狠狠地拍在了护栏上。OK,这很写实,因为80km/h的时候转弯半径确实有这么大,我能接受。但是因为RM速度感表达的失常,基于车身和赛道的相对视觉去判断,我感觉我入弯的时候也就40km/h,那个弯应该是妥妥的能过的。再加上稀碎的手感,当车子拍在护栏上时,一起都让人很怀疑人生。
当然RM也做了许多传统加强速度感的办法,比如视觉上和物理上缩窄赛道,更密的赛道视觉信息排布等等。但是其中要命的是缩窄赛道,让本来就有最优路线的跑圈游戏变成了大型火车接龙现场,有好几局我都是顶着对手的车过终点线的。再加上奇怪的,时有时无的防碰撞触发,弯中的缠斗变成了比拼运气的灾难。

Part.B1
【要钱可以,但别搞我】

RM的排位系统,是依靠车的“排位分”分房的。赢得越多,当前驾驶的车辆分数越高。但是提升到某个程度的时候(我作为后30%玩家,分数界限大概在550-650左右),匹配到的人水平都差不多,就很难再赢了,继续打也没有太大意义。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另一台本赛季还没跑过排位的车,从低分区继续赢上来,从而实现上分。
这导致如果想要上比较高的分,那你的车必须得多,而且必须保证每台车的竞争力都不会太差。买车,升级,这对于赛车游戏来说都是比较大的开销。骗氪嘛,手游基本操作,不是不能接受。
但是该死的RM制作组非常贴心地在赛道中布置了大量的长直道,甚至是一路上坡的长直道,车辆的性能差距在这些上坡道里一目了然。我不止一次地艰难地靠着过弯超到第一,然后眼睁睁在长直道上看着后面的车一点一点追上来,超过我,然后逐渐带开……
这种感觉懂的都懂,就和王牌竞速的保时捷918刚出时一样——你的技术在车辆强度面前一文不值(虽然我的技术本来就一文不值)。这让人非常的挫败。

Part.B2
【求AI放过我】

同B1部分,为了让你体会到好车的优势,RM也特意加入了AI玩家作为对手——逆天的那种。
我不止一次地在最后几个弯小心地提前刹车,走线入弯,给油提速,然后突然!身边飞过一辆车,以我两倍的速度绝尘而去,留下震惊,沮丧的我,继续在缓慢地出弯加速。
我知道同水平玩家是不可能以如此高的速度通过刚才那个弯的,我眼睛也一直在看小地图和排行榜,入弯之前,它甚至没出现在我的小地图里。
当我在赛后去好友系统里想看看是哪位大神有如此过弯水平时,往往是查无此人。后来和群友交流时,看到了以Ai为主视角的回放。速度就不提了,操控仿佛是另一套系统,不管什么弯都能高速轻松过。
这不是随机现象,而是每一局都能看到的绝望场景,过于不加掩饰的橡皮筋AI,完全摧毁了我继续游玩一个竞技体育游戏的意愿。如果对方是正儿八经把我超过了,那我知道是自己技术不如人。但是如果对方是靠着不可能的操作把我超过了,那我知道,是RM在搞我。
逼氪可以,别整这么明显好吗。

Part.C
【注视的地方】

先声明,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环节。
RM里充斥着不少不知所谓的文本,好吧,我其实说的就是围绕车辆和商业化资产展开的文本。没有活儿可以不整,但是别给我整尬的。
仿佛整个中国的RAC游戏都离不开一首头文字D的《Dejavu》,而且还不能是“Dejavu”,必须是“逮虾户”...逮了这么多年了逮够了没有。
更别提那些莫名其妙的改装件描述了。如果是介绍,请好好介绍,把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了,不懂的人才会懂,甚至因为懂了而买单。
“鲨鱼中队·百夫长”完全可以拆开细讲:“最经典的肌肉车,搭配最经典的机鼻艺术——鲨鱼嘴,还额外配有襟翼造型的大型尾翼,以及闪亮的复古编织轮辋!感受来自第70战机中队的爱。”简单几句话就能把设计拆解出来。
说实话,我这几乎是高中学历的不学无术之人还真是搜了才知道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啥意思,确实佩服文案的满腹经纶。但是你要问我这两段话哪个更妥当——不管是功能性,或是与整体游戏之现代风格的融合,我还是觉得我写的好,因为大家能看懂,才是真的懂。
把原本小众的亚文化掰开了给你讲明白,比舞文弄墨的自嗨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传达汽车文化,改装文化,对于一个商业RAC,还是手游来说,必然不是责任,甚至是过分的苛求。“大家一起逮虾户 skr skr skr 排水渠过弯”是容易的,“让懂车的人会心一笑”的内容是难做的(藏车馆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到了些许)。
但是我还是真心希望能有更多。因为总有人要眺望远方,而RM手中拿着那把大家都没有的梯子。

Part.D
【Maybe...】
画质对比之前,降得比较厉害。
特别是载具。
一个2023年的封闭赛道RAC,真不该这样。
当然这个和后续规划肯定有关系,但是不免会有失落之情。至少在公测时给我们留一份“想当年RM那公测的画质才叫牛逼!”的念想。
走别人的路注定不好走,不忘初心也许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