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九州志·百战韬略》(4)(完)

2022-03-21 11:43 作者:绚梦幻音  | 我要投稿

【战场轶闻】凌雾隐——消失在历史中的背影

天兵避世

       贲朝,作为九州东陆统治时间最久的皇朝之一,它的早年历史留下的谜团,如同天上的繁星般多。人类普遍相信贲朝是最后一个基于神性而建立的朝代,贲朝皇族自己更是始终以神授自居。贲朝的开国君主是一个被称为“元”的男子,除了这一点外,此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类的身份信息已经彻底从史料中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不明觉厉的神化描述。在神幻的传说之中,元是凭借三样国宝获得创世之神“荒”的眷顾,在大地上确立了伟大的统治。这三样宝物是:开元帝玺,定国之槊,《天兵策》书。

       就连不识字只会纳鞋底的农妇都知道这是胡扯。

       可是到了贲朝末年的蔷薇乱世,天穹裂,地气乱,不可思议的怪事陆续发生。贲元大帝的三样神授国宝,竟然集中现世了。

       “开元帝玺”的消息第一次出现是在南贲景平千(应该是十,杂志上是千)五年六月举行的晋国宫廷春花宴上。一个叫素文纯的人在宴会上公开声称自己手中掌握着这枚立国神器,此事十日之后就风传列国。骂“乱世帝玺”素文纯是个江湖骗子的声音因此翻了十倍;然而天下相信素文纯是通神之士、掌握乱世命脉的人,多了一千倍。

       “定国之槊”的出现还更早些。天启焚城、北贲覆灭前的二十年,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薛灵碧上京,传出消息说他征战时手持的武器就是一千年前“元”帝得自神明的定国槊。薛灵碧凭此自上尊号为“大义王”,凌驾天子之上,很是纵横了几年。后来薛氏兵败,他的定国槊故事被后续上京的军阀定性为谣言。但东陆各处却总有诸侯声称大义王所言是真的,如今定国之槊已被新的诸侯所继承。此后真假两论辩论不休,东陆大地上累计出现了七十八支“定国之槊”,有人曾经用牙签插在沙盘上做出一幅“东陆神槊分布图”,整个沙盘看起来就像一块钉板。到了南贲景平十五年,秦婴杀出锁河山,遇到第一个自称手持定国槊的诸侯,挥起斩马刀“大夏龙雀”,将那诸侯连人带槊剁成了十段,分装十个盒子送给中州诸侯赏玩。自那以后,再没有人提起定国槊的事情了。

       相比前两样国宝,神秘奇书《天兵策》的现世,则要低调得多。

       其实《天兵策》作为一部兵书,它的存在还是被世上兵家们所承认的,九州历代皇朝都有赖以立国的军事论著,贲朝也不例外;《天兵策》其实也是一部总结贲朝开国战争经验的兵书,冠以“天”名,无非是突出贲朝神性的一贯做法。由于贲朝前期实行政教合一式的统治,兵家学科并不像胤朝那样对民间开放,所有兵书也就收入皇家图籍库中密藏,其中地位最为尊贵的《天兵策》更是久不面世。随着年月渐深,沉埋于书海的这部古籍几乎等于失传。唯有贲末胤军个别军官留下的日记中记载,军师素文纯曾经提起,他在天启皇宫的“内龙渊”中曾经读过此书的半册。

       据称,素文纯当时说起,引起了胤军白煌、姬伯松等几位将领的强烈兴趣,众将曾恳请素文纯默写出《天兵策》传教于军中。但素文纯却不以为然。他对众人说,此书中记载的战术,虽有立国功勋,却已是千年前的战法,对比当世早已过时。唯书中所言兵家道德之事,尚有亘古不变的价值,因此他只读了书的半册,对那无用的半册,早已弃之敝屣。白煌当时闻之,大叹可惜,言道天启皇宫已经焚毁,如此一来,素文纯便成了世上最后一个见过《天兵策》的人。然而素文纯却摇头言道:“一楚故人亦得之。”

       这一段记载,引发后世史家无限猜测。

       历代基本公认素文纯是个病人,所有关于他的直接史料记载中,很少看到这般言辞含义确切、逻辑清晰的对话,即便是作为同一阵营战友的胤军将领们,似乎也极难获得与他耐心聊天的机会。而这段记载非但对答平和、语意毫不费解,更令人惊讶的是,文纯公子竟提到了“楚故人”一词。对于根本不讲人情世故的素文纯来说,他竟然也会有一位称的上“故人”的朋友,而此人居然还是来自景(应该是最,杂志上是景)被素文纯所鄙夷、在《百战韬略》中被他称为“愚邦”的楚国,更是显得匪夷所思。

       这位素文纯的“楚故人”究竟是谁,成了东陆历史永无解答的悬案。人们唯一能确信的是,这位楚故人是素文纯以外,第二位曾读过贲朝开国《天兵策》的人,而在蔷薇乱世的大时代里,他的人生,秉承着《天兵策》中所阐述的兵法或者道德,亦曾闪亮于天地之间。

       然而一切正统史家的谜题,在“蔷薇学派”那里总有确切的答案。胤朝蔷薇学派著名扛鼎学者——端木萌,曾以八篇洋洋洒洒的考证论文向世人宣布,这位素文纯口中的“楚故人”、宫廷之外隐逸避世的《天兵策》传人,是一个名叫“凌雾隐”的楚国将领。


关城烈阵

       根据蔷薇学派端木萌的考证,“楚将凌雾隐”是在景平十五年夏国灭楚大战期间与素文纯建立友谊,之后由于跟素文纯打赌的原因,这位凌雾隐亲身参与了玉刃关之战,并担任第二战役的楚军指挥。正统学者对此论断嗤之以鼻,但也无法彻底驳倒它,因为玉刃关之战在这个关节处,存在着一个历史之谜。

        所谓玉刃关第二战役,是指天狼骑兵突袭夺取隘口之后两个对时,午后三时在隘口和关城之间的平原上发生的激烈阵地战。这是夏楚两国间发生的唯一一场大型野战,楚军唯一坚持超过一个对时的战斗,也是骑兵作为战场潮流席卷东陆的蔷薇之世中,步卒方阵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应用。根据夏国军史司档案,当时楚军步卒约九千人分东、西两门迅速冲出狭小的关城,仅仅耗时一刻就在沙场前结成一个完整的巨大方阵,所有步卒持长达一丈零七尺的长戈,在极为古典的战鼓节奏之下齐声高歌而进,以自杀的姿态攻向夏国骑兵。

       这一势颇有来历,它就是楚国历史上武勋第一的“烈王”景容虔所发明的常胜战法,史称“烈王之阵”,又称“金林长戈”。景容虔的时代早于蔷薇之世二百余年,当世几乎没有骑兵部队,长戈曾是对付步卒和战车的最佳武器。楚烈王从国土内一个底蕴极好的大矿取铜,亲自监工打造出韧性极高、长度超长的楚式金戈,严格训练士兵的整齐步伐和沉稳临阵心态,由此锤炼出由血肉之躯组成的战争机器,万戈齐下如山之倾,气势冠绝天下,横扫一代沙场。后世楚国军队完全继承烈王之阵的传统,所有步卒无不经过严格训练,具体在任何空地迅疾结阵、听鼓挥戈的能力。

       楚人长戈阵是被历史判定为过时的战术。但夏国人并末避讳,他们在军史报告中明确写出,即使面对更为先进的精骑,玉刃关城的烈王之阵仍然发挥了很大威力,其给夏军精兵造成的损失,是出锁河山以来最严重的。

       然而令后世人费解的是,夏军档案指出,当时楚国的玉刃关守将严泸,并非此战烈王之阵的指挥者。萧鹰的天狼骑在经过激战、全歼九千楚国步卒之后,打扫战场时在关城中发现了严泸的尸体,身首异处。在战后报告中,萧鹰认为严泸早在第二战役开始之前就已死于内部兵变;而后来临阵指挥的将领并未打出自己的旗号,萧鹰将那位无名的指挥官称为“楚之血士”。

       正是这位“楚之血士”的存在,将胆怯楚人在玉刃第二战役的疯狂逆袭变成了一桩千古悬案,也使蔷薇学派的胡邹推论有了空子可钻。

       四百年后,端木萌赫然提出,在玉刃关守军一败涂地的局面中振作了士气、发动了第二战役进行反攻的“楚之血士”就是传说中的凌雾隐,而他做这一切的原因,是为了跟素文纯打赌,看谁才是《天兵策》最合格的传人。

        终究没有人相信他的说法。因此有识之士都知道,所谓“凌雾隐”这个人名,不曾见于任何正式记载,其出处,只是在胤朝开国三百八十年后,古璃石岭地区偶然出土的一块石碑。那碑上刻着四个字“凌雾隐墓”,雕刻潦草,看起来是仓促间埋葬死者的产物;端木萌得知此处古迹之后,便牵强附会出凌雾隐的故事来。然而数百年过去,连古璃石岭的山河形貌都已改变,玉刃关城的具体位置都已难以考证,谁又知道这位埋骨山间的凌雾隐是哪朝人士,与玉刃关之战有没有关系呢?

        但端木萌发布八篇论文之后,兴致勃勃前去踏古,亲手抚摸了“凌雾隐墓”的残断石碑,并十分开心地自己花钱在旁边立了一块新碑,挥毫题句曰:玉刃关城血国士,乱世帝玺楚故人。

       以此表明贲末神秘的《天兵策》传人、玉刃关第二战役神秘的指挥官、素文纯神秘的楚国朋友,三者本为一人。后来到此的其他学者在这两句下面刻上无数批驳反对嘲笑辟谣之词,痛斥端木萌的不靠谱;时日长久,端木萌得题句和其他刻字尽都剥落消磨,不见痕迹。

       一场扭转天下的血战,亦不过化作沙石剑痕,文人们的嬉笑怒骂,更是荡作清风。唯战死的英魂,无论有名无名,月夜静时,犹在山原呼啸,喊杀惊梦,一如当年。


【百战韬略】“辰遗本”卷二十七第五残简的解译

       注:辰遗本,素文纯名著《百战韬略》流传于后世的几个版本之一。“辰遗”,指胤朝葵花之世、“辰月教”当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个版本。此版本据称曾经辰月教几位教长校勘,是《百战韬略》几个在世版本中较为完善和精确的一个,经常被最大多数的兵家所引用。《百战韬略》文本残缺严重,加之作者素文纯行文深奥,思路狂猖,很多内容都只能以残简汇编的形势整理出来,不可确定为作者原文的顺序,含义更是只能大概猜测。

原文:

       细恐窥光,可见天地;游刃人虚,可破坚固。弱晋之不死,愚楚之溃亡,兵家绕指之谋耳。

       后世对《百战韬略》的研究分为两大流派。一派参考古来各路兵家的兵法,试图从素文纯的原文中找到符合普遍战争规律的观点,力图将《百战韬略》解释为一本包罗万象绝对正确的军事百科全书,他们被称为“考经派”。另一派则从素文纯本人的形迹入手,将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与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力图将《百战韬略》解释为一本奇术奇事的战例集,他们被称为“素古派”。前(应该是千,杂志上是前)年上下,两派争论不止,为了论战,在各自偏重的道路上越走越是极端,最后将同一本古籍分析成了完全不同的两套内容,使得本就深奥的《百战韬略》变得更加难懂。

考经派译文:

       素文纯说:从一个细孔中看到光,就能推测天地气象;从一个缝隙中切入利刃,就能摧毁坚固的国家。弱小的晋国之所以不灭亡,愚昧的楚国之所以崩溃,都只不过是兵家智者一个小小谋略的作用罢了。

素古派译文:

       素文纯说:我从内龙渊中窥见地宫,这样知道了帝都天启的地理形势;我游览玉刃关后进入虚谷,这样捣毁了一个大国。我能不断削弱晋国自保不死的国策,也能愚弄楚国君王于溃败灭亡之际,靠的不过是些小谋略罢了。


THE END

《九州志·百战韬略》(4)(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