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九州志·百战韬略》(3)

2022-03-21 11:40 作者:绚梦幻音  | 我要投稿

蔷薇战场系列专题第一期——玉刃关之战(下)

【战场轶闻】“夏王在”黑旗下的血腥之路

夏军军制的改革

       时值贲末乱世两百年,贲朝建立的禁军体系早已崩溃,各国的军制各有不一。但基本以征役为根本,辅以军武世家的家臣私兵为骨干。普通百姓会以服役的形式被强行征发到军队中,因此战斗力不能保证。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都是武将的家臣和私兵,也就是所谓的“亲兵”。譬如淳国的敖氏,能够使得淳军之中的将领多数归于此门,就是导致了在“衅城之战”中大败亏输的淳国,实际上损失得最多的不是淳国的实力,而仅仅是敖家的实力而已。围攻天启城的二十八镇也多在此列,以少数私属家人为骨干,大量征发民兵。这样的军队打顺风的战斗还可以凭借人多势众进行下去,逆风基本就是一哄而散。而对将领来说,只要“本部亲兵”还在,散掉的民兵总还能再聚起来。

       但夏军的军制在秦婴改革后早就截然不同,因此才有“虎狼之师”的称号。夏军改征兵制为募兵制,上战场不再是强制服役,而是出钱征召,稳定训练。这让军队底层实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夏军以斩首记功,设立军功爵,能杀人的士兵打上几仗,杀够了人,就能和世家的子弟一样拥有对等甚至更高的身份,因此阵上人人奋勇。


黑旗传说

       蔷薇时代的夏国军队,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禁军”制度,按照贲朝末年的古语说法,又称“王师举国”。这种制度简单来讲,就是全国所有战斗部队无论人数多么庞大,全都集中编成一支军团,由夏王秦婴统一率领,除此之外,不设任何其他拥有帅衔的将领,更不作任何分兵部署。

       据闻夏军出关后,夏国国内甚至没有一兵一卒留为守卫,仅由夏王家族的血亲驻扎各处要地,凭借王族权威管理庶民和内臣们的生活秩序。此时,夏国的附庸晋国便出本国精兵,替夏国守卫边境荒野。晋兵非但自携军粮、不取夏国一粟,甚至不允许晋国士兵踏入夏境,各军团静悄悄地驻守,静悄悄地轮换,为了夏国流血流汗,而夏国人无所知。

       后世很多人不能理解,这样程度的盟友关系如何能够成立,以秦婴之孤戾暴虐,又怎能信任晋国至此,将一国身家交到晋兵掌中。后来出自晋北的一段史料,算是对这一点有了一针见血的解释。史载晋国北阳候司徒熊曾说:“夏国之本,不在千里国土,不在满邦臣民,而在举世无匹的精壮勇士与天纵英才的统帅秦婴。秦婴将天下无敌的夏军禁军绑在身边,随他移动;若我军敢对夏国有一毫造次,夏军顷刻复仇而来,我晋举国,将不存寸骨。”

       这样的夏军,自贲文绍帝八年十月出锁河山,一直簇拥在王驾之下统一开动,仿佛一辆巨大战车碾压过中州大地,烽火乱世中铁血铸就的北贲二十八兵镇,一个接一个地被摧毁和吞噬。庞大的军团行动之时,动辄覆地百里、刀枪如云,而秦婴习惯在他车驾之前竖立一面巨大的黑旗,标识其威严所在。这面旗帜长一丈,宽四尺,黑绸滚绣着“夏、王、在”三字。随着二十八兵镇的逐渐陷落,中州军阀中传扬开关于夏国禁军的恐怖:前线上见到这面黑旗,就意味着已经被夏王秦婴盯上,也就意味着,你已是个必死的猎物。

      黑旗之下滚落过难以计数的人头,旗之所指,王之所戮。第一次打破这条铁例的,是一个名叫萧鹰的男人。


玉刃奇袭

       “天狼将”萧鹰,是历史上除了夏王秦婴本人以外,唯一一个使用过“夏王在”黑旗的将领。这一事件发生在南贲景平十五年的七月十七日,当夏国骑兵突袭玉刃关的战役打响之时,有人相信“夏王在”黑旗出现在了玉刃关前的狭窄谷道中。而大部分军史学家认为,正是这面旗带来的震恐,在第一时间就摧垮了楚国守军的临战信心。

       灭楚战争之前,夏国一直在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当夏军统一中州帝畿、决定大举南下之后,面对幅员辽阔的楚国,惯于单军团碾压式作战的秦婴第一次策划了分兵部署。他以夏军大部主力陈列于楚国东部防线对面,吸引楚军重兵,另遣天狼骑为首的两万精锐作为奇兵,暗中直下玉刃关,突入楚国腹地。正、奇两部相隔千里遥为策应,一内一外,完成了贲末战场上“一战灭国”的空前传奇。

       此战当中,备受信任的萧鹰在“王师举国”的框架之下,成为第一个脱离秦婴独立指挥的军团统帅。而夏王黑旗离开秦婴中军的经历,也仅此一次;因为玉刃关一战后,“天狼萧鹰”的悍名远播东陆,他已不再需要借助秦婴的君威,便足以震慑任何敌人。

萧鹰幼年本是一个狼孩,狼群的战斗方式始终贯彻在他的指挥思想当中。强夺玉刃关的任务被他精细地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便是利用夏王黑旗进行阵前慑敌的心理进攻。这一看似无聊挑衅的过程,不仅成功击破了玉刃关上敌军的心防,更在同时吸引了愚蠢敌人的几乎全部注意,为关前谷道中隐藏的攻城主力营造了绝好的掩护。

       萧鹰设计的第二阶段作战,对当时之世的普通军人来说,实在是超乎想象的可怕攻击。天狼骑兵策马登上高耸的云台。攻城云台在浓雾的掩护下推进到了最大限度,突然将半空中的铁蹄弹射到关隘之上,骑兵的正面突击很快使关楼争夺战变成单向屠杀,夏军就这样以最小的损失代价、最大的突袭效果,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事后,萧鹰的奇袭精神和超乎一般人想法窼臼的创造力被秦婴多次当众赞赏,夏王还赐钦藏宝剑一柄,这在夏国几乎是超过一切勋章的最高荣耀。

       第三阶段的作战与第二阶段息息相关,是奇袭中的奇袭。在云台骑兵开始夺占玉刃关隘口的时候,萧鹰亲自率领特战之士绕过璃石山岭,从玉刃关两光滑如玉的山壁上速降而下,将退守关楼死角的楚军冲散。这一股暗中突进的小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战场上的致命毒刃,夏军略定玉刃关的战役,因这一奇兵安排,大大缩短了作战进程。

       参与速降奇袭的特战之士,除萧鹰被人外,共有十八人。这十八人后来被成为“狼部十八天兵”,在此后蔷薇战争中的多次战役亦有惊世骇俗的表现,包括此后几年才崛起的胤朝太祖皇帝白胤的队伍,都曾与这十八勇士有过短兵相接的经历。

       后来白胤采纳八柱国大臣姬伯松的建议,参照云中叶亦弘所献《兵狼之卷》的记载,模仿萧鹰的精兵战术,一度建立过胤军自己的特战兵队。虽然随着胤朝建军思想的演化,“特战士”逐渐被视为旁门左道而摒弃出军队编制以外,但却被历代兵家所重视,一直存续其作战思想,且在实战中时有复兴。

       而“狼部十八天兵”,被视为东陆的人类军队中“特战士”兵种最早渊源。十八天兵在悍勇的乱世拼杀中,大多壮烈早逝。他们每一个人在夏国都功勋无数,在列国眼中血债累累罪大恶极。随着秦婴霸业覆灭,蔷薇之世旧人纷纷离世,一代历史烽烟翻过,史册为他们记下的,犹然是恶魔一般令人唾弃、却又始终令人畏惧的杀戮之名。


“天降铁骑”云台车

       夏军能够奇袭玉刃关得手,并非玉刃关不够险要,完全是事先针对的结果。

       从战术上来说,以秦婴的“夏王在”军旗先声夺人和萧鹰自绝壁而下都是意料之外的举动,但还不算太过出格,只要有足够的计算和勇敢,总还是人类能够做到的;而能让骑兵飞上城头的云台车就很出人意料了,千古之中,恐怕也仅次一例。

       战术能够顺利实施,和夏军改造的云台车不无关系。

       一般攻城用的云台车,是下层士兵靠梯子登上藏身的位置,最后通过最高层的甲板涌上对方城楼,用士兵的攀附抹消敌军恃城而守的高度优势。因为步兵并不需要很长的冲锋距离,所以云梯是人爬的,直上直下。云台车也基本是立方柱体的规格,唯有最上层的甲板长度或有不一。

       但夏军攻打玉刃关的策略却是速战速决,这是玉刃关的地形导致的结果,算是非常正确的策略。玉刃关虽然地势险要,但毕竟关城狭小,一线城墙上并不能布置太多兵力,导致一点崩溃很容易演变成全局的溃败,不像一般的大城因为有一定的防御纵深,即使城墙墙面几点被突破,守军依然有机会打退攻城方将城墙抢回来。

       在速战速决的思想指导下,如果用传统步兵蚁附工程的方式,就未免达不到效果,何况玉刃关前的地形并不太适合大兵力展开。因此夏军就考虑从发挥自身骑兵冲击力的点出发,以将骑兵迅速送上城墙作为攻城第二阶段的战术目标,以此为标准改造了云台车。

       夏军攻城用的云台车,实际上是拼接了高低不同三台云台车的结果。每台云台车之间,并不用步兵用来攀附的扶梯作为连接,而是用能够方便马匹行进的实心木板。这样构筑了一条骑兵向上奔跑的通道,而不会像一般云台车一样,需要步兵攀爬直上直下。

       并且夏军的云台车对最末端的直板进行了改造,在木板靠城墙的远端下方设置了弹射装置,能够在下方放置四十个步兵,令他们踩动踏板,踏板撬动撬杆,让上方的云台车木板向城楼方向翘起,从而将骑兵小幅度地抛射出去。

       这样,骑兵在进入云台车最上一层的时候,不是通过最高层甲板搭在城墙上直直奔向城楼,而是在空中有小幅的“飞行”过程,从高处落在城墙上。

       这样的“着陆”方式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也确实在攻城当中使楚国守军延续了一段时间的错愕,从而错过了最佳的组织时机。

       事实上夏军从“夏王在”军旗出现,到天降铁骑,再到萧鹰亲自率领死士从绝壁飞下,每一重变化都踩在让守城的楚军因为惊讶而暂时组织混乱的时间点上,一举夺下关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九州志·百战韬略》(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