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四十六)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文学理论

2022-12-27 03:55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李渔其人

  1.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著《闲情偶寄》,其中有关戏剧的论述,就其体系的完整和理论的深刻性来说,别的论著都无法与他相比。

  2. 《闲情偶寄》分六卷,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个部分,戏剧的理论集中在前三者,论述了戏剧的文学剧本创作、演员的表演艺术、导演艺术等重要问题。

  3. 而词曲部最为重要,主要讲戏剧创作,分为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个方面,明确提出了“结构第一”、“词采第二”的思想。

  4. 演习部从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五个方面论戏曲表演。

二、李渔的戏曲思想

  1. 李渔的“结构第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要求把文学剧本的创作放在第一位。李渔所说“结构”即是戏剧创作的总体布局,进入具体创作之前,必须在构思中首先形成一个作品的基本的框架,一个有机的意象体系,而不能枝枝节节为之。

    ①“审虚实”:李渔要求作家认真重视和正确解决戏剧创作中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看到了虚构具有典型概括作用,可以使人和事达到高度典型化,并起到更大的社会教育作用。

    ②“戒讽刺”、“戒荒唐”:李渔强调戏剧创作必须对现实生活作客观描写,使之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反对把戏剧创作变成泄私愤、报私仇的工具,或写些荒诞不经的内容作为个人的消遣之用,要求要有“正气”贯穿于作品之中。同时,文学创作从内容上说必须符合“人情物理”,而不能任凭作者按照不切实际的主观臆想,去写些荒唐可笑而没有任何现实生活根据的内容。

    ③“脱窠臼”:提倡戏剧创作的独创性。李渔不但强调各人应有自己的特点,而且认为就某一个人来说,他的创作也应该不断有新的变化。

    ④“立主脑”、“减头绪”:确立主题和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立头脑”一是指戏剧作品中的主题,二是指与这个主题相联系的基本题材。一部戏剧应该只有一个主要的矛盾冲突,其他次要矛盾冲突要为突出主要矛盾冲突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人物和事件。

    ⑤“密针线”: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李渔认为戏剧创作中情节的组织应当是合乎生活实际的,各部分之间需要有照应、有联系,情节的发展要顺应清理,符合于生活本身的逻辑。

  2. 李渔对戏剧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视的,在“词采第二”中对戏剧语言提出了四点要求:“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

    ①“贵显浅”:戏剧的语言和诗文、小说等不同,它是依靠听觉来起作用的,因此对语言的要求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词的浅显,不是鄙俗,而是要深入而浅出,其目的是为了不让观众感到费解,以致影响戏剧效果。

    ②“戒浮泛”:戏剧语言贵显浅并不是要让它变得很粗俗。粗俗的语言在戏剧中也不是说完全不能有,但是要看是哪一种角色。同时,李渔要求戏剧中景色描写必须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情节的曲折变化紧密相关。

    ③“重机趣”:戏剧语言不仅要生动活泼地传达剧情,使之血脉相连,而且要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气质个性。“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

    ④“忌填塞”:所谓“填塞”,就是指戏剧语言过多运用生僻典故,堆砌辞藻,“直书成句”造成的毛病。

  3. 李渔还特别重视戏剧宾白的语言,认为宾白语言也要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要个性化,要生动活泼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应当讲究“洁净”、“尖新”,严密、准确。

  4. 李渔将科诨作为全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出了“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等重要原则。

  5. 李渔所说的“格局”,是指戏剧的结构组织方式。

    ①李渔所说的开场、冲场是指戏剧的开端,要求开场数语应“包括通篇”,而冲场则须“蕴酿全部”。一剧的起首就把基本的立意、宗旨交代清楚。

    ②对于角色的出场,李渔认为主角不宜出场太迟,以免使配角喧宾夺主。

    ③对于结尾,李渔认为上半部之末出应有“小收煞”,“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全本收场,名为大收煞,此折之难,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


(四十六)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文学理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