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 叶学姐:用乐观的心态应对一切挑战

系列第一篇
随着2020届小杏林的加入,杏林学社呈现五代同堂的盛景。20届一中榕子走向大学,与此同时,16届的学长学姐们大学毕业,走向更广阔的土地。
在以往,杏林学社为高中学生提供各类学习方法与信息,今天,学姐将为我们带来关于大学生活的二三事儿。
应学姐本人要求,以下对话中均采用“叶学姐”代替真名。
让我们一起走进访谈现场吧!

叶学姐,惠州一中2016届理科毕业生,首届杏林成员,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并获得本校保研资格,现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Part 1
Q1:如果用三个词语概括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与“心态”三个方面的感受,您会给出什么回答呢?
学习,应该是“适应”;生活嗯,“多彩”吧;心态的话,主要是“迷茫”吧......
Q2:是什么让您感到迷茫呢?现在又是否已经拨开云雾?
A2:迷茫,那肯定都是关于未来、就业等的事情呀:读不读研、毕业了能做点什么、去哪工作......大学生活最迷茫的时段,一般都是大三。
我现在已经研一了。先快乐生活,准备研二再迷茫未来的问题。
不过大一其实不太迷茫,但是比较焦虑。更加复杂的人际交往、更加吃力的课程学习、捉襟见肘的才艺展示......大学的生活越丰富,越让人感受到自己各方面素质的欠缺。如果学弟学妹们走入大学反而觉得如鱼得水,那一定是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全面人才啦。
迷茫只是一段时期的状态,当人生即将面临重大的选择,或即将走入一个新的阶段,感到迷茫是很正常的。
Q3:那么,作为一个经历过迷茫的学姐,您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针对性的建议呢?
A3:这些问题,可能只有早做打算,心里有底了,才不会那么迷茫吧。
我的建议是:大家不用太着急着对未来做打算——除非你是学医或其他前景明确的学科——最好就是多和同专业、同方向的师兄师姐多聊聊,或者多参加实习,去“外面”看看。据我了解,只要专业不是太坑,一般本科生选择升学居多。
这几天也有学弟学妹问我“如何适应高中学习和大学学习的很大不同”,其实大学学习同样应该是分专业看待的。
我们理科的学习,学习节奏很快,信息量很大,很多知识学了也很陌生,就要“温故而知新”。大一还好,如果到了大二,依旧秉持着“考了就忘”的学习风格,那么不久就会发现自己会经常在新的教材上看到熟悉而陌生的定义和符号。
再有,到了大学,没有了固定的座位,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班级概念了,和同学的联系也比中学时更少了。如果没有深入地参加社团,和小伙伴们打成一团,大学生活到底是少了些乐趣。
大学生活其实还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Q4:那您度过了一段如何的多彩生活呢?
A4:哈哈哈,我有加入院里的学生会呀,院青协呀,还有院羽毛球队。
现在嘛,平时就和朋友约球,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北京一些郊区支教。给小朋友们上课也挺开心的哈。
还有,因为人大附近比较繁华,周围有特别多好吃的,这就非常“多彩”了!!啊,比如汇贤的饺子,南区的煎饼,集天的烤鱼…呜呜,想返校了。
除了社团,我还参加一些数学建模比赛呀,做科研呀等等。我参加过两次小创,一次大创,一次国赛、一次美赛,还跟过一段科研。
注
“小创”为“创新杯”,“大创”为“创新创业实践计划”,“国赛”为“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赛”为“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Q5:参加了这些比赛和科研等活动,您有什么收获?
A5:一方面,找到一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就是一大收获吧。我的美赛小队成员比较认真,最后为了做准备还肝了一个通宵。
另一方面说,锻炼能力也是有的。但其实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跟一段科研的帮助会更大些。
Q6:能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小伙伴打成一团,确实是一大收获。可是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地域差异带来的文化、习惯等的差异呢?
A6:emmm……渐渐接受了适应了就好。而且南北方的差异的坑也没有大多数人想的那么夸张呀!!有人说北方人不准踩井盖?我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哈哈!
饮食的话,学校会考虑外地同学的需求,食堂是有广东菜的,其他的菜系,学校食堂也会尽可能照顾到。但是!!!等你适应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全国那么多好吃的,不必纠结于粤菜啊!
不过emmmm澡堂的话,其实我到现在都没有完全适应吧……虽说做不到入乡随俗,但也办法总比问题多,自己搞点装备丝毫不慌!
这些细节问题呀各院校各不相同,新生们可以向本院校内的学长学姐们“取经”哦。
Q7:除了这些生活的小问题之外,想必心理上的隐性压力也不小吧!我们该如何顶住大学“同辈竞争”和“学科难度”等等带来的心理压力呢?
A7:大家一定要学会自己调整心态,适应环境呀。
其实最近也看到许多“大学生压力太大”之类的新闻,这两年我也见到了很多事情。有的同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完成学业,遇到事情后一振不撅:也有部分同学沉迷游戏,大学生活过得比较混乱......
生活本来就是有好有坏的,放平心态,不要把问题复杂化,困难化。抑郁低沉抱怨什么的,其实真的没必要,很多东西回过头看,或许都是很小的事情。
你们未来要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大多都是前人经历过的。如果有很难想开点事情,真心推荐多和信赖的朋友同学,和学长长辈们聊聊。每个学校里也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迷茫也好,遇到其他感情问题也好,都可以去寻求他们的帮助哦。
而且了大学,优秀就不再是一个确切的标准啦!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呀!
希望朋友们同学们都乐观一点^v^今天不开心,就想办法把明天过开心!把自己放豁达了,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慢慢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解决的。
Q8:新生的适应还可以徐徐图之,可大三大四同学升学之路已经近在咫尺。关于出国和保研,学姐又是如何看法?
A8:出国贵!保研难!当然,如果成绩很好,各种履历很漂亮,也可以申请国外名校。不过最近这几年,我个人都不太推荐出国,毕竟国际形势复杂摆在这里了。
出国的话,学费一般20w-30w,一年大概50w;舒坦一点大概100w/年。如果想出国,直接读博会比较划算。部分专业比如法学一般不会首选出国,因为各国法律体系有所不同。
出国留学的话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啊,经济状况啊,学习成绩等等来决定才行!
至于保研,就难一点吧……这个可以问问同校学长学姐,各个学院保研有时还不太一样。
我自己是本校保研,嗯,留在人大多好 [doge]
Q9:外校保研会比本校保研更困难些吗?您当时是如何做出“本校保研”的决定的呢?
A9:应该说,向更好的学校保研会难一点。
人大的本科生,保外校的话,基本就是想去北大,少部分去清华,其它学校的学生也大致如此,都是向更好的院校申请保研。
我是学统计学的嘛,统计学专业本身,人大和北大是最好的;保研之前,我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我的六级成绩不够(英语考试很重要啊!),就.....只有人大能收留我了 [doge]
啊!英语(做摊手状)
Q10:选择保研方式的时候,我们又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A10:外保 的好处就是可以选择更好的学校和专业,如果本科期间有和其他学校的老师合作过或者上过其他学校的课,也可以选择更熟悉更合适的导师。
缺点,就是好的学校条件卡的比较严格,不一定能拿到入营资格。还有如果不熟悉该校的情况,选导师可能会有踩雷的风险。
内保 的好处就比较明显,首先就是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同学。如果有本科期间就在进行的项目,研究生阶段可以一直跟着走。而且在参加夏令营的时候,学校一般会对本校的学生好一些(因为算是优秀生源了)。
缺点,就是如果本身学校在这个专业上投入不够,发展比较受限。
大家在选择保研方式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仔细获取相关信息,慎重衡量外保内保的利弊,再做决定。
Q11:全国每年都有百万保研大军,我们该如何脱颖而出?
A11:绩点(GPA)!绩点是保研的根本!一定要记得一句话:GPA是第一生产力!
人大统计的保研政策是811,即核心绩点(核心绩点是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的平均成绩)占80%,学生活动占10%,科研加分占10%。每一项的满分是4,然后按比例折算得到最终的综合评分。有意保研的同学最好在大一就提前了解学校的保研政策哦。
对于人大来说,努力学习且有意保研的同学绩点相差不大,学生活动和科研加分反而成为决定保研成败的关键要素。科研和学生活动折合进总分有0.8,而专业排名前20%-前50%的同学的绩点差距一般在0.2以内,因此除了努力学习,学校还是鼓励同学们多参加学校各类活动和科研的。
不同学校的保研方案不同,但是不管哪个学校,保研的最大权重一定都是GPA!有的学校还设置有保研的最低绩点。所以大家想要脱颖而出,不能够只在学业上下工夫哦!
Q12:保研的路已经确定之后,我们该着手于哪些实际行动?
A12:具体的操作,我已经准备了一份比较简单的时间轴。不同的学校,保研方案或许有些出入,但是大体上还是可以借鉴的。

大学 时间轴
Part 2

Timetable
大一
在大一阶段,同学们会接触专业的基础课。
这段时间,一定要把基础打扎实,多多增进对专业的认识。实在对专业不满意的同学,可以考虑学校的转专业政策。
转专业政策各校不同,有此意向的同学要多和老师、学长学姐们了解,在学校、学院的官网也会有相关信息。
大学有丰富的社团和课外活动,大家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大学阶段会面临很多选择,同学们一定要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最后就是多加锻炼,注意身体健康。

大二
大二是大家逐渐分化未来方向的阶段。
一般来说,本科阶段会有四个去向:保研、考研、出国、就业(辍学当老板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就先不讨论了)。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同学们大概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升学或是就业的大方向也应该思考准备。
社团的去留,大家可以自行决定。
有出国意向的同学,要在大二准备一份满意的英语成绩。
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和老师们接触,或者参与一些科研比赛。
计划工作的同学就要开始996实习了。而考研和保研,将在后文详细解说。

大三
大三就是大家进一步分化去向的时候。
保研是在大三结束、大四开始的时候进行的,大三快结束的时候会有夏令营,大家要提前做好准备。
考研,一般是大四上快结束时进行的,如果有所计划,大三下刚刚开学时就可以准备起来。对于工作秋招,一般是大三暑假和大四上,同学们最后在招聘前有一两段实习经验。
出国一般是大四上学期申请的,同学们在大三结束时就要有一些准备了。

大四
大四基本大局已定。
写毕业论文,挂了科的记得重修,其他自己安排吧。

保研
保研其实分为很多种,有普通保研、行政保研、支教保研等。
行政保研需要本科阶段在学校或学院的学生会担任过一定职务,然后申请行政保研,在学院进行1年的行政工作。
支教保研一般是去偏僻的地区支教1-2年,然后保研。
行政保研和支教保研都会有最低绩点要求,不过在绩点之外的要求比较复杂,操作空间大,一般同学不建议指望这条路。
普通保研是大家普遍理解的保研方式,一般比较看重绩点要求。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985保研率在25%左右,211和普通本科略低一些。每年都会有人统计这些数据,大家可以去查查,也可以问问刚刚经历保研的学长学姐。
保研分两个部分,一边是夏令营,需要获得接收学校的推免资格,另一边是本校的成绩核算,决定你能否进入保研名单外推出去。
夏令营一般在大三下的6-7月,稳稳保研的同学可以多投几个学校,多参加几场面试。一旦没有拿到夏令营资格,没关系,还有九推。九推大概在大四上的9月进行。
夏令营录取的名额较多,但是对生源的要求高一些;九推录取的人数少,但是生源来源更广。
保研成功之后,就可以一边high一边琢磨一下选择导师的问题了。
导师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谨慎选择,多多和录取学校的学长学姐交流。

考研
考研有很多选择。
从三跨(跨学校、跨专业、跨地区)到本校本专业,难度不尽一样。如果到了这个阶段,同学们还是对专业不满意,可以选择跨专业考研,当然,跨专业保研也可以。
跨考难度比较大,最好提前一些准备。有条件的同学在大一大二就可以去想去专业的课上选修或者旁听。
考研初试都是比较基础的知识,除了必考的政治和英语,其他两个专业课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有出国意向的同学,要在大二准备一份满意的英语成绩。
考研复试涉及英语和专业课,也会涉及一些其它学科的认识,如果有旁听过一些该专业的课程,会了解一些书本里看不到的知识。
同学们在大三上学期就可以关注前一届同学考研的情况,到学校官网去了解考研的科目和范围。
十分感谢叶学姐的分享
祝学姐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关于杏林
Part 3
惠州一中杏林学社创立于2016年,是由惠州一中优秀毕业生组成的校友组织,现有成员为2016——2020届毕业生,就读于(包括但不限于)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中大等国内顶尖高校。
我们的宗旨是“凝聚优秀学子,服务全体同学,成就更好一中”。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惠州一中全体在校同学和新近毕业的年青校友,主要任务是为在校同学提供有利于学习、生活的知识经验,构筑联系优秀校友的坚实纽带。

感谢以下工作人员的帮助
文案 排版 :廖新颖 罗大样
图片 :杏林菌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采访 :肖天宇 廖新颖 罗大样
审核 :惠州一中杏林学社理事会
出品:惠州一中杏林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