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 《逻辑学》 本质论第一章:反思(11)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区别
我可以现在举个比较好理解的例子,就是费希特黑格尔都会强调,就是“是”和“生成”是不一样的。直接的“是”出来和转变成一个差异化的映象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直接的“是”只是它自身。但是,无论“是”“生成”也好,映象也好,都会转变成一个他者。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区别,费希特就只是自身转变为一个他者,但是黑其实想说的是,恰恰通过绝对反映这样的一个自身差异化的结构,我们才能把握到在任何他者之中概念总是自身,我们才能把这样的“是”给把握到,所以才需要整个本质论和概念论一步一步来进行上面所说的展示,而在概念那里,我们才原则性的达到了一个概念,无论是其他任何规定是普遍也好,特殊也好,个别也好,它始终都是自身,它都是概念,这样的自身性的维度才有了,也就是“是”。
费希特也有一个类似的说法,就是会区分图像(或者说现象),还有绝对者(也就是根据),绝对者就是直截了当的“是”这个世界,它直截了当设定了自身是非关系性的是直接的,而现象则是一个关系性的结构现象,你注意它不会去映现绝对者,因为现象去映现绝对者是一种外在关系,你等于说就是绝对者好像也是个现成的物。
费希特的思路其实就类似于黑,这里就是映象前面的思路:就本质就是映象的运动,就是自身反映,它不是说映象外在的去反映的一个在那里的本质——这是黑格尔和费希特的一个类似性,所以费希特他会说绝对者直接“是”,而映象“是”自身关系或者自身映射的结构,那最终映象只有把自己的关系性结构给彻底渗透,他才会把握到他不是绝对者。所以为什么映象不是绝对者?因为绝对不"是",但是这里你会注意到,不是我说不是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是——也就是说,映象不是绝对者,他把握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同时也就直接是绝对者。这是非常悖谬的一点,后来拉康他在讲性差异的逻辑的时候,他会用各种各样的公式来谈论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再继续讲。
那我举个例子,就是所谓映象既不是绝对者,又是绝对者,它这里其实只是两个视角。注意,这映象它作为一个差异化的运动,作为这样一个自身关系,它不是绝对者;但是它又是直接和绝对者重合的,因为绝对者就是那直接的“是”,像这直接的“是”,它其实已经贯穿了每一个差异化的运动。这就是整个内在性的哲学和超越论的哲学其实不是有着外在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说自己是“内在超越”的原因。
那时映象虽然是非关系性的,但是它已经设定于与自身关系之内了,而你是要彻底的去渗透那样的自身关系,让映象的一个自身反映彻底把握,把握到自己界限,把自己把握为一个整体,以后仗着自身反映的直接性它才呈现为最开始我们说“绝对者是设定”这样的直接性,你会发现两边的直接性就是一个直接性,不过重合在了一起。
所以黑这里它是绝对反映,它已经是一个错位的自我把握。你会注意它会中介出一个第三个直接性,就是整个概念本身的直接性或绝对反映本身的直接性。这样的一个直接性,其实才是绝对者本身的直接性或开端的存有或“是”的一个直接性。所以就是有一种建议,说是把“有”翻译成“是”,但只是为了就是讲述的方便,因为大家看的无论是看新版翻译还是旧版翻译,它肯定翻译的要么是“有”,要么是“存在”,我才没有把它说成“是”,但你们理解的时候理解为“是”应当理解为系动词,理解为一个活动。
理解为有的话会认为好像反思之前真的有“不可预思”,只有其实不是这样的,是直接就“是”出来了,它之所以有“不可预思”,是“之所以不可预思”本身其实不在于就是先于反思或先于一个思维。注意,这不是一个现成意义上的再现,而是携带的反映总以携带的这样一个结构性的直接性,恰巧通过反映自我渗透的直接性才能被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