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汉服遇见亚文化,该拥抱还是该拒绝?

2023-04-14 20:21 作者:汉服世代  | 我要投稿


“娃圈”是一个属于亚文化领域的兴趣圈,“娃妈”会给娃娃购买、制作“娃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汉服娃衣出现在“娃圈”的市场上,十分受“娃妈”的欢迎。


这一现象,背后体现的是汉服文化与亚文化的交融。


我们必须警惕把汉服归类为亚文化的现象。然而,当汉服文化与亚文化相遇时,我们应该拥抱这场相遇,还是应该拒绝它?


就让阿罗以“娃圈”、“娃衣”中的汉服为出发点,与诸位探讨汉服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吧。



1

玩偶娃娃也穿汉服


“娃圈”是一个小众的兴趣圈子,圈子中的成员称自己为“娃妈”、“娃爹”,他们会购买玩偶娃娃,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养娃”身上,给娃娃购买衣服、带娃娃出去玩,并且在圈子内交流“养娃心得”。


尽管常常不为圈外人理解,但“娃圈”成员依旧狂热与痴迷,在圈子内,对娃娃还有各种专业细分和圈层,具有明显的亚文化属性。


图源@Biscuit_doll_饼饼子


BJD娃娃,全称“Ball Joint Doll”,中文翻译就是球关节娃娃,BJD娃娃在复兴之前,是一种欧洲贵族的玩偶,近十年左右才重新开始在日本、韩国等国家流行。


娃妈娃爹会给自己的娃娃寻找专业的妆娘定制妆容,为娃娃选择适合的眼珠、头发,为娃娃准备各种样式的衣服。


汉服在BJD娃娃的衣服中也可谓是颇具存在感的时尚潮流。


图源:@仙湫汉服BJD


左图的圆领衫+齐腰下裙,配合唐背子,活脱脱一个唐风古典美人。


右图的圆领袍,也是十分典型的汉服形制。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尽管这些娃衣乍一看似乎确实是我们的汉服形制,但是毕竟是给娃娃穿的,会不会只是做了个“形”,实际上并不是汉服呢?


你还别说,现在的娃衣商家也卷疯了。


不妨看看补服和马面裙的平铺图:



图源:@仙湫汉服BJD


你没看错,这不是我们平时穿的汉服,而是给BJD娃娃穿的。


图源:@仙湫汉服BJD


可以说,除了在一些细节上需要适应娃娃的上身效果进行了适当改动外,从形制、裁剪的角度出发,整体上竟和我们的汉服别无二致。


图源:@仙湫汉服BJD


除了BJD娃娃外,棉花娃娃也是圈内人十分喜爱的一种娃娃。


棉花娃娃最开始是“饭圈”的产物(“饭圈”是粉丝圈的简称,具体来说是指喜欢某个明星或者组合的粉丝群体),作为饭圈周边,其一经推出就收获了大量粉丝的喜爱,成为了饭圈的主流自制消费品之一,随后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也吸引了大量非饭圈网友入坑。


棉花娃娃的受众,也热衷于购买各式各样的娃衣,棉花娃娃的汉服娃衣在近期也逐渐流行。


图源:@水云间娃衣铺

图源:@绮梦潭棉花分潭


图中的棉花娃娃一个身穿圆领短袄+马面裙,一个身穿齐胸襦裙,十分娇俏可爱。


除了BJD娃娃和棉花娃娃,“娃圈”内还有其他不同种类的娃娃,如OB11、gsc doll、piccodo等,此处仅作简单介绍。


OB11是一种不带娃头关节可动的树脂娃娃身体,娃圈名词叫做素体,成为我们常见的娃娃还需要装上娃头。OB字母是日本obitsu公司的产品名obitsu body 的缩写,11指素体11㎝高的OB娃娃,除了OB11,还有OB24等。


gsc doll、piccodo也是类似的娃娃素体,其生产公司、娃身细节各有不同。



2

汉服文化?亚文化?


“娃圈”只是冰山一角,我们从“娃圈”的汉服娃衣,可以看到汉服文化与亚文化产生了交集。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汉服文化与亚文化的关系?


亚文化也称为次文化或者非主流文化,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一种母文化(所在社会主流文化)之外的小众文化。具有局部性、独特性和小众性的特征。


在大众眼中和部分媒体的描述下,汉服常常被当成亚文化的一种。


但是,在汉服复兴运动的语境中,汉服具有其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我们需要做的,是撕下汉服的“亚文化”标签。


具体内容阿罗已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及,此处不作详述:

三坑、二次元、泛二次元?汉服究竟应该如何归类?

甩掉“三坑”标签,传承传统文化——关于汉服复兴方向的网友评论汇总

呼吁:警惕“汉服圈”的“饭圈”畸形化


汉服不该被当作亚文化——但是,汉服应该将亚文化拒于千里之外吗?


阿罗认为,不该如此。


在明确汉服自身的文化定位的前提下,汉服文化与亚文化交融,实际上拓展了汉服文化的传播渠道,能够让Z世代年轻人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接受汉服文化。



3

当传统文化遇见亚文化


在当下社会环境中,Z世代逐渐成为主要的文化消费群体,Z世代构建的趣缘圈层正在重塑话语结构和传播格局,有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圈层“破圈”成为新的流行文化。


以Z世代年轻人为主的亚文化群体,是以个性构建的圈层,同样以个性破解圈层,打破主流与非主流、官方与民间的文化壁垒。因此,主流的传统文化能够以更具个性、更年轻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视野。


传统文化进入亚文化圈层,让年轻人受到文化熏陶,从而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样的事例并不难见到。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扬为二次元类型游戏“原神”演唱京歌《神女劈观》,其浓厚的中国传统戏曲元素,一经发布便引发热议,仅在bilibili一个平台便达到了超过3000万的播放量。


随后,粤剧、黄梅戏、秦腔等各戏曲版本二创作品也纷纷刷屏全站,传统文化与亚文化的交融实现了破圈。


游戏“逆水寒”也邀请了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唐诗逸,以优美的古典舞演绎游戏角色。


不仅游戏玩家十分满意,许多非游戏玩家的网友也纷纷被吸引,对古典舞这一领域产生兴趣。


诚然,这与游戏制作方独出心裁的创意有关,但能够实现这样高的热度,需要观众来完成这一闭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亚文化群体中存在着巨大潜能。


亚文化圈层的年轻人十分愿意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他们往往更倾向于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了解。



图源:《神女劈观》视频评论区


因此,汉服文化同样能够以亚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得到更有活力、更广泛的传播。


当汉服文化遇上亚文化,我们不妨去拥抱它。



4

亚文化会影响汉服的定位吗?


但随之而来又有一个疑问——汉服自身就深陷于“是不是亚文化”的论争中,如果让汉服文化与亚文化产生交集,会不会影响汉服自身的定位?


2021年,杭州地铁举行的一场“棉花娃娃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国际大学生节非遗创新展”给出了答案。


图源:@艺术辣评


这些身着改良虎头帽、云宝鞋、小礼服的棉花娃娃是由来自仡佬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和东华大学的学生一同设计展出的。现场共21套款式各异的小衣服,不仅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也闪烁着Z世代潮流设计元素。


可见,民族文化也能在棉花娃娃身上得到展示。


图源:@仙湫汉服BJD


藏族的服装穿在BJD娃娃的身上,亦别有一番风味。


当人们把汉服归类为亚文化时,往往是把汉服与JK、lolita一道,作为“三坑”相提并论,这忽视了汉服的文化内涵。


但如果我们不把汉服放进“三坑”,而是放进“民族服饰”这个系统,与其他民族的民族服饰形成对应关系时,亦不影响它为亚文化群体所接受。


因此,汉服文化与亚文化的交融,并不会影响它的自身定位,无需对此担忧。


应该认为,真正影响亚文化圈层中对于汉服的定位的,是汉服复兴运动本身所影响的大众观念,二者是平行的关系。


总而言之,一方面,我们不应抗拒汉服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产生的交融,它也是传播汉服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在汉服复兴运动本体的过程中继续努力,而这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

界面新闻:有何魔力?“娃圈”为何如此狂热!

三声:在饭圈的你今天养娃了吗?

眉娘说诗词:娃圈科普 | 1分钟讲清楚,什么是OB11娃娃?

张珂萱:基于Z世代圈层的传播机理探析新国潮节目如何“破圈”

艺术辣评:Z世代走出非遗传承新路子“棉花娃娃”在杭州地铁展出


当汉服遇见亚文化,该拥抱还是该拒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