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路上有什么
几天前听闻山东省内的景点免费政策持续至三月底,于是本deadline星人试图薅一把末期羊毛。想来“一山一水一圣人”之中也只有“圣人”所及之地三孔未曾踏足,本周末便欣然前往曲阜。 去的前一天我在与家人通话中提及了自己去曲阜的打算。自己,是真的自己,一个人。他们还是惊讶了一下,“怎么自己?”“不然呢?”我说。这时我才意识到,在我潜意识里很正常的一个人出门却有一个近乎统一的相反认知——出门特别是不算近的门就应该多个人。 可是最后事实证明,有些地方需要一个人,也只能一个人。 且回到曲阜的正题。 说来惭愧,我最初去曲阜的动机单单是因为免费,当时还开玩笑的说“要不是免费我是一辈子也不会去的”。本就常常走马观花的我这次更有了走马观花的理由。 最终却被现实狠狠教育了。 在孔庙的南门,跟我一起排队等待进入的有两大群体,一个是老年人群体,一个是小学生群体。他们大多有着统一的装扮,围成一团。在那个我看来没啥看头的大门口,他们或认真听着讲解器,或跟随着导游的脚步,眼神里写满了认真与虔诚。我默默掏出手机,下载了那个被安利很久的“三毛讲解”app,氪了金,开通了自动导览。不知是不是年龄带来的压迫感,让本大学生不愿给大学生群体留下吊儿郎当的印象。
“孔庙入门后app内界面(真的不是在打广告)”
这次我试图被讲解带着走,根据讲解点调整路线,停留时间也要按照所给的段落时间安排来。 进来后那一连串的坊和门,原本会是我头也不抬就走过的通道,如今也能一一了解典故出处了。
“右下‘弘道门’出自《论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院落里只有两种树,圆柏和侧柏。我停下来观察两者的不同,闲来扫描树干上的二维码也能惊喜的发现树的年龄。
“左侧柏,690岁。右圆柏,1170岁。”
在最有名的碑“成化碑”前,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是集中在石碑本身的。拍照之余,一些大爷大妈还会认真研读石碑上的文字。 我想,这种所谓“沉浸式游览”不仅仅是硬件带给我的,更重要的是周遭的氛围。景区本身便是一个课堂,每一个怀有敬畏之心的求学之人都愿意俯身去学习、去钻研、去瞻仰。
“最主要的两大参观人群”
恍惚之间我发觉这种场面真的是久违了,放眼望去竟然很难看到我的同龄人。少年老年成群,青年极少,中年略多。 似乎,长久以来我去过的大多数地方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以我一样的大学生面孔为多。 而现如今,太多地方总是可以随随便便被“出片”一词定义,一些新兴的“网红打卡点”火得莫名其妙。每次去美术馆、博物馆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拍照地点——造型奇特的楼梯、平平无奇的logo、抽象看不懂的画作……不禁要质问一句谁才是主角……多少焦点集中在了“好看、好玩”上了,艺术本身的美又有多少人在意?岂不悲哉!
“我也忍不住问:大学生都去哪了?’回家时在泰安高铁站出站口得到了答案”
所幸在这里,我们国家初升和迟暮的太阳俯身接受着文化的熏陶。但是,能否完成该有的传承?我不禁质疑。
“孔庙主殿“大成殿”,规制仅次于故宫太和殿”
“鲜有人参观的十三碑亭,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在我们年轻群体之中,“泰山日出”可以火,“淄博烧烤”可以火,但是三孔却火不起来。大道至简,多少人认为这里是枯燥的、无趣的。在这里,不会有“一睹人间盛世颜”的惊喜,也不会有觥筹交错的热烈,有的只有静下来与古人心意相通的些许彷徨。这对于快乐至上,三五成群消遣时光的我们来说,太难了。若是暂且可以理解年轻人跟风的潮流所趋,那么,等我们这一代老了,会不会来这种地方?万一年龄无法使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浮华也无法使我们委身倾心传统呢?长此以往,这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吗。
“孔府内穿廊的两侧,有一对上图这般平平无奇的红色油漆靠背椅。最初我私以为是景区内仿古的休息凳,没承想刚刚落座,讲解便开始播放起那段‘冷板凳’的典故。原来我坐的凳子已有数百年历史,于是没忍住坐了很久(笑)”
走出孔府我的腿已觉疲软,加之爷爷奶奶所说的“孔林没啥看头”。最终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向了两公里外的孔林。
“万古长春坊和神道”
万古长春坊正对孔林的大门,其间是神道。苍桧松柏,夹道而立。 我伫立在万古长春坊之下,其南其北,一个是现在,一个是过去。 走在神道上,参天的松柏,一眼不及道尾的长路,无不平添几分庄严肃穆。我也悟得了这“万古长春”四个字的含义——夫子的思想正如这松柏长青,万古不衰。 长达一千余米的神道,拉开的是千年的距离,不变的是永恒的精神内核,千年来也只有润色不曾改写。 我汗颜。 是自知我等平凡者距离夫子的高度太过遥远,还是为来之前的漫不经心而感羞愧。
“走过这道洙水桥,即为夫子及其子孙、学生子贡的墓”
墓地的讲解我听完一遍,然后站在原地,任凭路人喧闹、风叶回响。不悲恸而忧伤,不落寞而失意。这里时间流逝似乎都慢了下来,万千思绪在此冲撞,转瞬破败不堪。柏树是最好的祭奠品,也是最佳见证者,见证来此朝拜的每一个面孔和心灵。 时间原因,孔林剩下的几处墓我并未前往,按原路跨越洙水桥,走过来时的神道,回到万古长春坊。 这时我整个人是恍惚的,以至于没有什么疲惫感,又是两三公里,一步步走回了最初孔庙的起点。 像是进行了一段穿越千年的无人对话。耳机里的讲解音是这段穿越的旁白,真正近距离体验这段穿越过程的,只有我的心。 我对自己说,我当然还会再来的。其中有一次一定是我老了的时候,像当年二十岁的我一样,依旧潇洒自如。不变的是对所见所闻之敬畏,变的只有内心的淡然与沉静。 最好是一个人。 因为有些地方需要一个人,也只能一个人。
家乡的桃花开了,附一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