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伊朗近代史(第五期)

2023-10-10 19:57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一)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伊朗,首都为德黑兰,位于亚洲西南部。同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相望。总面积为164.5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700千米。境内多高原,东部为盆地和沙漠。属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国共有31个省。伊朗总人口为8502万人,主要为波斯人,伊斯兰教为国教。伊朗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称波斯,中国汉书称之为安息。早在距今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伊朗西部便有人类居住,前2700年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卡伦河流域的埃兰人建立埃兰王国。前2000年印欧人种的一支雅利安人由中亚南迁至伊朗高原,逐渐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形成伊朗人的主体,并建立伊朗历史上第一个雅利安人国家“米底王国”。前6世纪波斯部落阿契美尼德族居鲁士统一伊朗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史称波斯帝国。第三代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波斯帝国于前330年被亚历山大所灭,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伊朗归塞琉西王国统治。前129年伊朗帕提亚人击败塞琉西王国,建立安息王朝。224年萨珊王朝推翻安息王朝,占领伊朗全境,并积极向东扩张,确立祆教(拜火教)为国教,创造古代伊朗最辉煌时期。萨珊王朝与罗马征战200余年,于651年被阿拉伯人灭亡,此后伊朗先后被阿拉伯、塞尔柱突厥人、蒙古人创建的国家统治。1502年自称为萨珊波斯后裔的伊斯梅尔一世建立萨法维王朝,并将伊斯兰教什叶派之十二伊马姆派定为国教,极盛时版图包括阿富汗,定都伊斯法罕。1722年萨法维王朝被阿富汗人攻灭,1736年伊朗霍拉桑地区部落首领纳迪尔率军驱逐阿富人,建立以马什哈德为中心的阿夫沙尔王朝。1749年凯历姆汗建立以设拉子为中心的赞德王朝,1779年至1921年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建立恺伽王朝,定都德黑兰。恺伽王朝时期西方列强加大对伊朗的争夺,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英国对伊朗发动三次战争,伊朗割地赔款并承认阿富汗独立。19世纪初俄国三次入侵伊朗,侵占伊朗北部,此后法国、奥匈帝国、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签订不平等条约。19世纪下半叶英俄加剧在伊朗的争夺,1907年至1915年英俄两次瓜分伊朗:北部属于俄国,南部属于英国,中部为缓冲区。1921年波斯哥萨克旅军官礼萨·汗发动政变,推翻恺伽王朝,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1978~1979年霍梅尼领导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维王朝。1979年2月11日霍梅尼正式掌权,这一天被定为伊朗国庆日。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并成为伊斯兰革命最高领袖,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二)自从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而关于波斯人的第一个书面记录是来自亚述帝国人在前九世纪的叙述,他们称为“帕尔苏阿什”及“帕尔苏阿”。这些近似的词语源自古伊朗语“Parsava”,大概是指“边界”、“边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称伊朗人(他们在种族上自称为雅利安人,以示尊贵)。帕尔苏阿及帕尔苏阿什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后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语当中称为“帕尔萨”(今法尔斯)。希腊人在前六世纪使用“帕尔撒斯”、“帕尔斯卡”及“波西斯”等形容词用于居鲁士二世的帝国的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英词里的波斯人因此而得。在圣经较后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国(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记)称为“帕拉斯”,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时期起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帝国”。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在中文里“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前2700年-前553年埃兰和米底亚尚未被希腊人称为波斯,但却是波斯地区历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埃兰是波斯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于当代伊朗的西南部,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他们和达罗毗荼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善战的人民著称。在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间屡次被灭及复国,最后于前639年被亚述所灭。米底亚(前678年-前553年)是一个以古波斯地区为中心的王国,领土面积最大时西起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东至阿拉霍西亚西部。他们隶属印欧语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亚述帝国曾入侵伊朗高原,试图征服。但是亚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联合,从而形成米底国家。前553年米底亚国王的女婿居鲁士二世起兵反叛米底亚,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国,米底王国结束。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统一古波斯人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并于前553—前550年击败当时统治波斯的米底亚王国,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547年居鲁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当时小亚细亚西部的吕底亚王国,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鲁士二世向东武力入侵征服帕提亚、阿利亚、巴克特里亚、德兰吉亚那、格德罗西亚、阿拉霍西亚、马尔基安娜、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索格狄亚那)、乾陀啰、克兰斯米亚,前539年居鲁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迦勒底帝国的首都巴比伦,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中亚河中地区的锡尔河谷地的马萨革泰人的战斗中身亡。

(三)到了冈比西斯二世时代(前529—前522年)于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后王朝,到了大流士一世时代帝国疆域得到空前的发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挥军东征印度河平原,纳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则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马其顿王国、古希腊,但却因马拉松战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败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战争)。其子薛西斯一世后来(前480年)再度对希腊用兵,可惜最终未竟全功,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当时世界上领土疆域最大的帝国。早在创建于前356年的腓力二世的马其顿帝国在不断的把古希腊城邦纳入治下之前,就有了日后对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武力入侵征服的野心,在最终于前338年把古希腊城邦彻底纳入其治下之后(除开斯巴达),在前336年就集结由阿塔修斯统帅的五万军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武力入侵当时属于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小亚细亚的领土疆域,但是不幸很快在女儿的婚宴上被杀。之后亚历山大大帝成功登上王位和镇压反叛,之后一如既往的沿袭父亲腓力二世对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武力入侵征服,在前334年—前330年间亚历山大大帝的五万大军经过格拉尼库斯河战役、米利都围城战、哈利卡纳索斯围城战、伊苏斯战役、泰尔围城战、加沙围城战、高加米拉战役、波斯隘口战役(波斯波利斯战役)、粟特岩山战役九场战役之后大流士三世在逃跑的途中被贝苏斯刺杀,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其之前的领土疆域的大部分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马其顿帝国很快在前322年至前301年的一共八场继业者战争之后就分崩离析,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部属将军们的其中之塞琉古一世经过继业者战争后最终在前312年自立塞琉古王国,以塞琉西亚和安条克为中心,统治波斯地区。这一时期伊朗成为东西方的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索格狄亚那)和印度,佛教从印度孔雀王朝传来,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犹太教。塞琉古王国后期其东部的帕提亚在前238年由来自于里海东岸的游牧部落联盟大益的成员帕尼人酋长阿尔沙沙克一世在攻占帕提亚并接受帕提亚语之后建立起这个古代君主制国家,之后不断的扩张领土疆域,在前177年—前138年的米特里达梯一世时期领土疆域扩张到最大,西到叙利亚段的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包括全部美索不达米亚,东到阿姆河,东南到哥德罗西亚,南到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前250年大夏(巴克特里亚)独立之后塞琉古王国东部被大夏所扰和帕提亚的米特里达梯一世时期的领土扩张,在前190年之后西面又面临罗马共和国的武力征伐导致不断衰败,最终在阿尔沙克王朝米特里达梯一世时期丧失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全部领土,最终被罗马共和国于前63年将其彻底灭亡。

(四)阿萨息斯王朝又称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等,发源于当代的伊朗东北的当时叫帕提亚的地区,在米特里达梯一世(前177—前138年)统治的极盛时期包括当代小亚细亚东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罗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与古罗马帝国隔幼发拉底河为界,首都泰西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塞琉西亚附近。两个帝国之间经常战争,同时帕提亚帝国与一世纪之后建立的贵霜帝国也是战事频传,帝国的美索不达米亚和都城泰西封分别在116年、164年-165年、197年-198年屡次被罗马军团攻占而国力衰竭,造成三世纪初期的诸侯割据。224年安息帝国的一个地方总督的儿子波斯人阿尔达希尔一世由于扩张地方势力而和帝国开始战争,经过两年的战争后推翻安息帝国并杀死国王,于226年正式建立萨珊王朝(伊兰沙赫尔),首都为泰西封。萨珊王朝因阿尔达希尔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再次统一,被认为是第二个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多次与罗马帝国开战,曾在260年俘虏过罗马国王瓦勒良,但是萨珊王朝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首都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罗马军队攻占。萨珊王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以拜火教为国教,全体人民分为教士、军人、文人和平民四个等级。基督教中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则得以发展。由于对东罗马帝国的连年征战,萨珊王朝对臣民的税额较重,同时加强对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乱迭起。629年和642年两任皇帝遇刺,又同时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国的军队的攻击,帝国终于崩溃。景教即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景教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428-431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景教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成为汉学研究一个活跃的领域。聂斯脱里为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主教,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在东罗马被视为异端,被绝罚出教会。一部分追随者逃至波斯,得到波斯国王保护,成立独立教派,与摩尼教、祆教共同形成波斯当时的三大宗教,流行中亚。汉地景教的名称为教徒自己所取,781年吐火罗人伊斯出资于长安义宁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内有“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数语,可能是取光明辉煌的含义。唐朝时曾一度在长安兴盛,并在全国都建有“十字寺”。唐武宗会昌废佛,景教同时被禁止,后来衰微。元朝再度传入,教徒与来自欧洲的天主教基督徒并称为“也里可温”,元亡后再次衰落。基本教义教规:不承认玛利亚为天主之母;不用偶像,但保留十字架。不承认罗马教派的炼狱,但崇拜祖先;反对化体说;食素,教务人员不吃肉;教务总管由选举产生。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给北魏皇帝带来的各种礼品有珍物、驯象等,1970年在甘肃张掖大佛寺出土六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帝国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军队攻击,在651年灭亡后萨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儿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国,请求唐高宗救兵抗击阿拉伯人入侵,唐朝护送其返回今阿富汗斯坦锡斯坦一带于661年建立波斯督护府,但到663年终为阿拉伯人所灭。750年阿巴斯王朝统治阿拉伯帝国,而波斯人则在地方首府中取得支配地位,在这期间波斯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马蒙之后阿巴斯王朝因军事实力衰落而国势日衰,割据局面形成,期间波斯土地上先后出现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齐亚尔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加兹尼王朝、古尔王朝、塞尔柱王朝、花拉子模王朝。塞尔柱帝国的建筑师于1042年在伊斯法汗城兴建令人难以置信的礼拜五清真寺,著名的波斯数学家及诗人奥马尔·海亚姆在塞尔柱时期写下他的诗集《鲁拜集》。塞尔柱土克曼人在12世纪末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权,并由来自咸海的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的另一伊朗语民族所建的花剌子模沙王朝所取代。1194年花拉子模沙王朝的阿拉乌丁摩诃末攻灭塞尔柱帝国,继而攻占伊朗高原,1205年阿拉乌丁摩诃末最终攻占波西斯。1212年阿拉乌丁摩诃末攻灭喀拉汗王朝,继而统治全部中亚河中地区,1215年阿拉乌丁摩诃末攻灭古尔王朝。萨曼王朝又称萨曼帝国,是阿巴斯王朝时期波斯人在中亚地区建立的波斯—伊斯兰教中央集权封建帝国(874~999),10世纪为中亚乃至世界军事强国之一,其领土以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囊括哈萨克斯坦南部、土克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以及伊朗大部分,与西部的布韦希王朝遥相呼应。由中亚河中地总督纳斯尔·伊本·艾哈迈德(874~892在位)奠基,波斯文化在此期间复兴,并加入新的内涵,为波斯文化圈的扩展奠定基础。1219年—1220年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帝国十万大军武力侵略征服花剌子模,并镇压其境内的三十个城市,大伊朗地区随后被蒙古人统治。之后在历任蒙古帝国最高统治者拖雷、窝阔台、乃马真后、贵由汗、斡兀立海迷失和蒙哥时代的地方总督绰儿马罕、拜住、野里知吉带,维吾尔人阔里吉思与卫拉特人阿儿浑阿加的继续对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罗姆苏丹国的镇压,尤其是他的孙子旭烈兀在1256年—1259年间先后镇压木剌夷、阿巴斯王朝、叙利亚阿尤布王朝,正式建立伊尔汗国。

(六)1295年伊尔汗国的君主合赞汗最终皈依伊斯兰教,直到1357年伊尔汗国灭亡后波斯依然被从伊尔汗国分裂出的五个王朝统治。1381年到1467年波斯成为兴起于河中突厥人帖木儿帝国的一部分,帖木儿死后不久西波斯先后被土克曼人建立的存在于1375年—1468年的黑羊王朝和存在于1378年—1508年的白羊王朝统治。帖木儿为渴石地区的突厥巴鲁剌思氏的埃米尔后裔,后来迎娶东察合台汗国王室黑的儿火者的女儿为妃,由于是黑的儿火者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以帖木儿获得政权的合法性。而后发动侵略战争,帖木儿征战在亚洲大陆总共造成1700万人死亡。帖木儿帝国征服东察合台汗国、河中地区、花剌子模、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高加索和大伊朗地区,并与奥斯曼帝国交战,企图复兴蒙古帝国,但最后因帖木儿于东征中国明朝的期间(1404年11月27日-1405年2月18日)逝世而被迫中断。帝国的鼎盛时期横亘从小亚细亚到印度德里的西亚、中亚和南亚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起锡尔河和咸海,南及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大帝国,首都原为撒马尔罕,其子沙哈鲁即位后迁都到今阿富汗西北部的赫拉特。帖木儿家族信仰伊斯兰教,除武功显赫外还特别注重文教建设,在首都撒马尔罕创立大学,渐取代巴格达的文化地位,成为穆斯林的学术中心。1506年帝国亡于突厥乌兹别克人部落,其后裔巴卑尔转而去印度次大陆开创蒙兀儿帝国,至第六代皇帝奥朗则布去世后开始衰败。1857年末任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被东印度公司罢黜,蒙兀儿帝国灭亡,帖木儿帝国和蒙兀儿帝国皆由帖木儿王朝统治。1405年到1433年明朝永乐帝派遣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多次到达帖木儿帝国,郑和在斯里兰卡(锡兰)立的石碑用汉语、泰米尔语、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在明朝穆斯林的经堂教育中广被使用。1375年黑羊王朝于波斯地区东部的赫拉特建都,成为当时统治巴格达与大不里士二大城市的札剌亦儿王朝之藩属。当卡拉·优素福在位时土库曼族造反,攻下大不里士,结束对札剌亦儿王朝的藩属地位。1400年黑羊王朝被来自于渴石的帖木儿打败,卡拉·优素福逃到埃及,1406年卡拉·优素福又重新占领大不里士,1410年黑羊王朝占领巴格达。1420年卡拉·优素福去世,黑羊王朝的领导者杰汗·沙赫与帖木儿帝国的沙哈鲁定了和平协议,但很快协议就被违背。1447年杰汗·沙赫占领当代的部分伊拉克地区及阿拉伯半岛东部沿海地区,这时帖木儿帝国则控制伊朗西部。1466年杰汗·沙赫试图夺取属于白羊王朝的迪亚巴克尔,结果战败被杀,1468年黑羊王朝被也是土库曼族建立的白羊王朝所灭。

(七)1402年帖木儿征服迪亚巴克尔后由于卡拉·奥斯曼在之前安卡拉战役中的奋勇,帖木儿将这个地区赐予他作为封地。1408年卡拉·奥斯曼宣布脱离帖木儿帝国,以逊尼派为国教,但是在建国之后很长时间内因黑羊王朝的强盛,白羊王朝只能隅于一地,无法扩大疆域。直到卡拉·奥斯曼的孙子乌尊哈桑统治时在1467年带领白羊土库曼军队击败黑羊王朝的统治者杰汉·沙,1468年他又击败帖木儿帝国的卜撒因,把占领巴格达以及波斯湾沿岸,并进一步将疆域伸展至伊朗,甚至到达呼罗珊地区。尽管在东方的发展顺利,但随着西方的奥斯曼帝国向东扩展,奥斯曼人的强大压力迫使白羊土库曼人寻求对抗的盟友。小亚细亚中部的卡拉曼和白羊王朝为了共同对抗奥斯曼人而结盟,甚至威尼斯和罗马教廷也和土库曼人联合对抗奥斯曼人,威尼斯人许诺给土库曼人武器援助以对抗奥斯曼人,但是直到1473年泰尔詹战役爆发后威尼斯人也没有兑现他们的诺言。因为缺少近代武器,在泰尔詹战役中乌尊哈桑以轻、重骑兵为主的传统土库曼军队在仅仅一天时间内就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火枪和加农炮摧毁了,但这次战役的失利并没有击垮整个白羊王朝。奥斯曼人也由于威尼斯人的骚扰,无力东进。1478年乌尊哈桑去世,其子哈里勒继位为苏丹,但仅仅几个月后哈里勒就被他的弟弟雅各布所领导的联盟所击败。雅各布成为新的苏丹,白羊王朝在他的统治下又延续十年。 雅各布去世后地方长官凭兵权和中央对抗,继承人们也在争权内讧。后来王朝领地被艾勒旺德苏丹和穆拉德苏丹瓜分,最后萨非王朝的创建者伊斯玛仪一世于1501年打败他们,1508年王朝覆灭,为萨非王朝所取代。15世纪里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占领整个安那托利亚,通过迫害什叶派他们试图稳定被占领地区。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禁止什叶派,1501年萨菲教团将长期追随它的七个突厥(土库曼)部落整编为一支军事力量(因为每个士兵头戴深红色帽,因此被成为“红头”),并联合对奥斯曼帝国不满的阿塞拜疆和东安纳托利亚土库曼民兵与萨非教团联合占领大不里士,推翻当地白羊王朝土库曼逊尼派君主。当时的萨非教团主是一个15岁的少年伊斯玛仪一世,从父系来看他是萨非教团创始人萨非·阿尔-定的后代,而从母系来看他是白羊王朝创始人的外孙子。

(八)为了稳定政局,他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与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后代。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王权,他自称是萨珊王朝的后裔,称自己为沙阿。随着大不里士的攻克萨非王朝的开始,1501年5月伊斯迈尔一世立大不里士为其首都,自称为阿塞拜疆沙阿,他继续向伊朗西北扩展他的领域。1502年他自称伊朗沙阿,此后他击退奥斯曼帝国的进攻,消灭白羊王朝的余党,并继续扩张。到了1530年代沙阿太美斯普一世和苏丹苏莱曼一世在位时期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再度发生战争,战事断断续续,直到1550年代中期。萨非王朝为了应对奥斯曼帝国,联合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进行互相支援的军事行动,是为哈布斯堡-波斯同盟。阿巴斯一世在宫廷阴谋的暗杀下幸存之后于1587年登基,他认识到他的军队的无能,这是奥斯曼帝国多次击败萨非军队,占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而乌兹别克人则占领东部的马什哈德和锡斯坦的原因。首先他于1590年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和平协议,将西北地区让给奥斯曼帝国。然后他雇佣一位英国将军来重组他的军队,使它变为一支受薪的、训练良好的、类似于欧洲正规军的军队。他引入火药,1602年他将葡萄牙逐出巴林,在英国海军的帮助下于1622年重占波斯湾中的霍尔木兹。他扩大与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的贸易关系,这样一来阿拔斯对内也得以摆脱对红头的依赖,加强中央政府。伊斯迈尔一世于1509年占领巴格达,但是1534年苏莱曼一世就夺回巴格达,1623年萨非王朝再占巴格达,但是1638年穆拉德四世再次夺回,1639年双方在席林堡签署一个条约来确定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边界。从17世纪开始红头的势力开始衰弱,过去的民兵逐渐演化为管理机构和官僚,一个新的商人阶层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主要有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印度人组成。阿巴斯一世漫长的统治时期萨非王朝达到其顶点,它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及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部分。王朝创立者纳迪尔沙出生于呼罗珊的一个土库曼阿夫沙尔部落的农民家庭,在童年时被卖为奴隶,后来成功逃亡。他加入东安纳托利亚的一支突厥武装部落“阿夫沙尔”(即红头部落),地位迅速升高,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九)1726年纳迪尔沙率军支持被入侵伊朗的阿富汗人废黜的萨非王朝沙阿太美斯普二世,并成功地赶走阿富汗人。接着纳迪尔沙又着手收复被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占领的伊朗国土,在国内逐渐树立起超过沙阿本人的权威。于是在1732年纳迪尔沙废黜太美斯普二世,将其放逐到呼罗珊,扶立太美斯普二世之子阿拔斯三世为傀儡沙阿。1735年幼主阿拔斯三世去世,次年纳迪尔沙自立为伊朗沙阿,建立阿夫沙尔王朝。纳迪尔沙在位期间常年发动对外战争,1737~1738年征服阿富汗大部地区,1739年入侵印度莫卧儿帝国,洗劫德里,他还偷走沙贾汉的孔雀宝座。纳迪尔沙利用从远征中掠夺来的财富在伊朗大兴土木,鼓励文化,使伊朗又呈现出其在萨珊王朝统治的黄金时期的繁荣景象。但是由于纳迪尔沙的宗教政策(压制什叶派)和经济压迫,伊朗各地经常爆发起义和暴动,最终纳迪尔沙于1747年在呼罗珊被一伙密谋叛变的封建主刺杀。死后整个伊朗陷入混乱,其侄子阿迪尔·沙阿下令杀死除沙鲁克·阿夫沙尔(纳迪尔沙之孙)外所有纳迪尔沙的儿子和孙子,自立为沙阿。原纳迪尔沙的近卫军将领阿富汗人艾哈迈德沙·杜兰尼也试图夺取王位,但没有成功,被迫逃回阿富汗,不过他成功地夺去纳迪尔沙的部分宝藏。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建立杜兰尼王朝,使阿富汗脱离阿夫沙尔王朝的统治。1748年阿迪尔·沙阿被其弟弟易卜拉欣·阿夫沙尔发动的政变推翻,然而易卜拉欣·阿夫沙尔夺取政权不到两个月就被自己的军队推翻,之后库尔德人和土库曼人的部落首领推举纳迪尔沙的孙子沙鲁克·阿夫沙尔为沙阿名义上统治呼罗珊。1749年一些阿拉伯、库尔德和札剌亦儿部落的首领推举萨非王朝王室后裔赛义德为伊朗沙阿,号为苏莱曼二世,沙鲁克·阿夫沙尔被推翻并被弄瞎双眼。几个月后沙鲁克·阿夫沙尔的支持者又推翻苏莱曼二世,沙鲁克·阿夫沙尔继续统治呼罗珊,但是其只是各部落操纵的傀儡。此时的伊朗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其中前纳迪尔沙的将军卡里姆汗以设拉子为首都建立桑德王朝,经过多年战争后桑德王朝占据除呼罗珊及以东地区以外的阿夫沙尔王朝的土地,卡里姆汗没有攻击沙鲁克·阿夫沙尔是出于对纳迪尔沙的尊敬。1779年卡里姆汗去世,桑德王朝陷入混乱,伊朗北部的恺加部落首领阿迦·穆罕默德·汗趁机扩张势力。1794年灭桑德王朝,1796年阿迦·穆罕默德·汗加冕为伊朗沙阿,建都德黑兰,建立恺加王朝。同年征服呼罗珊,处死沙鲁克·阿夫沙尔,阿夫沙尔王朝终结。

(十)1722年俄国的彼得大帝联合奥斯曼帝国入侵萨法维帝国,之后波斯国内又爆发逊尼派教徒为抵抗被迫强制信奉什叶派的暴动,萨法维帝国灭亡,后波斯被均由外族人建立的阿夫沙尔王朝、赞德王朝和恺加王朝(卡扎尔王朝)统治。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尔王朝的统治下被北面的俄罗斯帝国和东面以英属印度为基地的不列颠帝国所蚕食,其领土中分出大英帝国势力范围的巴林、阿富汗斯坦的一部分和俄罗斯帝国势力的阿塞拜疆、土克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英在此的战略竞争被称为“大博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的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不列颠帝国(经阿富汗)和德意志帝国(经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军队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战后波斯北部被大英帝国驻军控制。1925年12月礼萨·汗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而直到冷战期间英国及苏联还一直对波斯保持影响力,1935年礼萨·汗将波斯在国际上更名为伊朗。1921年2月21日礼萨·汗上校发动军事政变,占据德黑兰,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维王朝,于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1941年礼萨·汗逊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巴列维执政时期美国为了获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东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维王朝,伊朗强大的军力俨然成为波斯湾地区的警察。1951年4月28日伊朗伊斯兰议会以79票赞成、12票反对提名摩萨台为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1951年至1953年间出任民选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的政变推翻。摩萨台是一位作家、行政官员、律师、议员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贵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间实施渐进式的社会改革,包括推行失业补偿金制度、立例规定雇主向患病或受伤的员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农,令他们不再受地主强制劳役。此外他又规定地主贡献租金收益的20%到一个基金,用以资助一些比如兴建公共浴堂、农村住房和害虫防治等的市政发展项目。 其为在首相任内最瞩目的举动是把被美国与英国占有的石油资源,实现国有化,归伊朗人们所有。在国有化以前伊朗石油业自1913年起一直由英伊石油公司(后称英国石油)掌控,而英伊石油公司背后则由英国政府操控。在英国军情六处要求下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一场阿贾克斯行动,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时任总统摩萨台,让巴列维国王重新上台,导致部分伊朗人不满。

(十一)1963年巴列维国王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国的蓝图来进行伊朗的农业与工业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给予妇女选举权、森林水源收归国有、工人参加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等措施。另外还签下在伊朗的美国军事人员可以享受治外法权,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审判,而是交给美国处理。伊斯兰教宗教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对,巴列维国王逮捕霍梅尼,最后于1964年11月4日将霍梅尼强行驱逐出境。1979年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发动伊斯兰革命,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被迫流亡,巴列维王朝覆亡。1977年起伊朗爆发大规模的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1978年各地游行示威不断升级,群众抬着霍梅尼的画像,高呼“打倒国王,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口号。1978年8月国王巴列维更换内阁,宣布对首都德黑兰等12个大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并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反对者。在德黑兰中有数万示威者被打死,由白色革命累积的不满情绪至此达到巅峰,最终引发伊朗伊斯兰革命。全国各地大规模的示威和罢工造成石油工业停产,交通中断。伊朗军方宣布中立,令政局更加失控,伊朗陷入全国性的动乱。1979年1月16日国王礼萨·巴列维被迫出国“长期度假”,委任沙普尔·巴赫蒂亚尔组织内阁。2月1日霍梅尼结束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兰,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度,成立伊斯兰临时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马赫迪·巴扎尔甘为伊朗总理正式接管政权,巴列维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10月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德黑兰穆斯林群众愤而占领美国使馆,扣留使馆人员,史称伊朗人质危机,自此美国与伊朗断交。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美国与苏联支援大量武器下与伊朗进行两伊战争,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损不少,但伊拉克更被这场战争拖得民穷财尽。1988年美军护卫舰在波斯湾被伊朗封锁海峡的水雷炸伤,即派企业号航母战斗群报复,炸毁伊朗的锡里石油钻井平台,击沉伊朗乔森号导弹巡逻艇。1997年当选的温和派哈塔米总统致力于改革,同时向西方释放出和解讯号,可惜由于美国入侵阿富汗与伊拉克,从东西两面威胁伊朗的国家安全,并用邪恶轴心这样的字眼攻讦伊朗。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国内渐渐不受欢迎,受到保守派抨击,和解进程在2005年内贾德当选之后戛然而止。2003年伊拉克被美英为主的联合部队占领,由于美军与伊朗相邻,加深双方矛盾,伊朗为了防范美军入侵而大举备战。

(十二)达罗毗荼人是指南亚使用达罗毗荼语系诸语言各民族的统称,又称德拉维达人。达罗毗荼人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大约2.17亿人。属不同人种类型:欧罗巴人种与尼格罗 -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即达罗毗荼人种,包括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以及坎纳拉人等。多信印度教,其中以湿婆派为主,经济、文化均较发达;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维达类型,包括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贡德人等;尼格利陀人种类型, 包括伊鲁拉尔人、帕尼安人、卡达尔人等,其经济、文化均很落后,许多人仍以采集和射猎为主要生计。有的依靠掘土棍生产,称为掘棍文化。许多方面都保留着氏族部落结构,其中有些仍处在原始公社后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保留万物有灵信仰;属尼格罗 - 澳大利亚人种各民族,是南亚现存最古老的居民。欧罗巴人种南欧类型的人于前4000~前3000年到达印度,与当地人混合形成达罗毗荼人种,一部分滞留在次大陆西北部,保留较多欧罗巴人种的体质特征,成为现存的布拉灰人。欧罗巴人种的人来到后部分土著被赶到山区林地,习惯上又称前达罗毗荼人。一般认为达罗毗荼人与哈拉巴文明有关,雅利安人来到后达罗毗荼人被赶到次大陆南部,建立安度罗、潘地亚、朱罗、哲罗等王国,创造高度发达的文化。17~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后将达罗毗荼人切割开来,进行掠夺、压迫,破坏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印度独立后的1956年根据各民族要求建立泰米尔纳德邦(原马德拉斯邦,以泰米尔人为主)、安得拉邦(以泰卢固人为主)、迈索尔邦(今卡纳塔克邦,以坎纳拉人为主)和喀拉拉邦(以马拉亚兰人为主)。对其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研究者认为他们是从地中海沿岸或小亚细亚进入印度的,使用达罗毗荼语言的布拉灰人是其滞留部分。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印度的土著民族,发源于今泰米尔纳德地区。游牧的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迫使达罗毗荼人南迁或逃往其他地区,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另有一些较为原始的民族虽在不同程度上受上述民族的影响,而且使用达罗毗荼语言,但主要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中的维达类型(如托达人、科塔人、奥朗人、坎德人及贡德人等)和尼格利陀类型(如马勒尔人、潘尼安人、卡达尔人等)。他们都是落后民族,许多尚处在母系或父系氏族社会阶段,靠采集和射猎为生,保留万物有灵信仰。民族学家有时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认为他们是达罗毗荼种人来到前就生活在印度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一词最早是罗伯特·考德威尔在他的达罗毗荼文法比较的书中借用梵文drāvida一词创造的,而drāvida一词是7世纪的梵文文献中用来指代南印度的泰米尔语的。

(十三)达罗毗荼人由许多民族组成,其中包括:布拉灰人:属于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库鲁克人:属于北达罗毗荼分支,分布于印度及孟加拉国,是孟加拉国内唯一的达罗毗荼民族。孔德人:分布于印度奥里萨邦和安得拉邦的部落。冈德人:分布于中印度。卡纳达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北部。科达瓦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的果达古县。马拉雅拉姆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喀拉拉邦。泰米尔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喀拉拉邦、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的部分地区,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和南非的部分地区。泰卢固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过去曾被列为中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安得拉邦,也有在奥里萨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卡纳塔克邦。图鲁人:属于南达罗毗荼分支,主要分布于卡纳塔克邦南部和喀拉拉邦北部,这一地区也叫做图鲁纳德。特征: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黑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南印度系的字母文字。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的古代城市文化遗址,分布在东西约1500公里、南北约1100公里的广袤地区,历史学家将它们称之为哈拉帕文化,这些古城中又以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两城规模最为宏大。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巴两地的考古发掘中已得到证明达罗毗荼人从事灌溉农业,以大麦、小麦为主要作物,同时也驯养牛、羊、猪、骆驼和象等畜类。他们处在石器、金属并用时代,已经有了青铜器。达罗毗荼人的城市建设和手工艺品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房屋是用烧成的砖砌的,有的好几层,城市有完整的下水道设备,这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伊朗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北接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濒临里海,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隔海相望。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隔波斯湾、阿曼湾与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相望。总面积为164.5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700千米。伊朗是一个高原和山地相间的国家,平均海拔在900~1500米之间。高原和山地占全部领土的一半以上,境内1/4为沙漠,其余为可耕地。北部有厄尔布尔士山脉,海拔在2400~3000米,主峰达马万德海拔5671米,是一座死火山,为伊朗最高峰。伊朗西北部属亚美尼亚高原一部分,多山间盆地,有全国最大的乌鲁米耶湖。西南部和南部有许多平行山岭,西部扎格罗斯山脉在伊朗境内绵延约1500千米,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把伊内地与海隔开。东部地区是干燥盆地,多沙漠,沙漠和荒地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北部里海和南部波斯湾、阿曼湾沿岸一带为冲击平原。

(十四)伊朗东部和内地属于大陆性的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寒暑变化剧烈,夏季干燥炎热,冬季寒冷多风。西部山区多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东部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减少到100毫米左右;里海一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中央高原平均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首都德黑兰最高气温在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是22℃和37℃;最低气温在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温度分别是3℃和7℃。伊朗境内主要河流有卡伦河和塞菲德河,卡伦河是伊境内唯一可航运的河流,全长850千米。塞菲德河流经厄尔布尔士山,水流湍急,不宜航运,全长约1000千米。伊朗油气资源丰富,绝大部分原油储藏于伊朗南部胡泽斯坦地区以及波斯湾,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胡泽斯坦地区和南帕尔斯地区。伊朗已探明石油储量约214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9%,居世界第四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33.5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天然气总储量的17%,伊朗是世界上矿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素有“世界矿产博物馆”之美誉。已探明各种矿产68种,探明储量38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7%,居世界第15位,同时拥有潜在矿产储量超过580亿吨。伊朗已开采矿种56个,年矿产量1.5亿吨,占总储量的0.55%,占全球矿产品总产量的1.2%。锌矿石储量为2.3亿吨,居世界第一位。铜矿石储量为33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4%,居世界第三位。铁矿石储量为47亿吨,居世界第十位。其他已探明主要矿产品有:煤炭(21亿吨)、铬(1500万吨)、锰(360万吨)、钛(2.5亿吨)、铀(5000吨)、石膏(17亿吨)、石灰石(72亿吨)、装饰石材(30亿吨)、建筑石材(38亿吨)、明矾石(10亿吨)、磷酸盐(1650万吨)、长石(100万吨)、硅(200万吨)、石棉(7000万吨)和珍珠岩(1750万吨)等。其中铜、锌和铬铁矿均为极具开采价值的富矿,品位分别高达8%、20%和45%,除此之外伊朗还有一定的黄金、钴、锶、钼、硼、高岭土、斑脱土、氟、白云石、云母、硅藻土和重晶石等矿物储藏。伊朗矿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从北部的东阿塞拜疆省到南部的霍尔姆兹海峡都有矿藏储备。矿产资源比较丰富集中的省份主要有伊斯法罕、胡泽斯坦、克尔曼、亚兹德、霍拉桑拉扎维、哈马丹、赞詹和东阿塞拜疆等、目前伊朗投入开采的矿山约2886个、国营约343个、私营约2543个。比较重要的国有大型矿山包括“四大国有铁矿”(古哈尔·赞密、戈尔·格哈尔、查多尔·马鲁、三甘·马尔卡兹);松贡、萨尔切什梅和梅杜克等大型露天铜矿;安古兰锌矿;佳疆姆铝矿等,此外还有大量的锰、锑、铅、硼、重晶石、大理石等矿产资源。

(十五)省是伊朗最高的行政区域,伊朗全国共设31个省,分别是:阿尔达比勒、厄尔布尔士、布什尔、恰哈尔马哈勒—巴赫蒂亚、东阿塞拜疆、伊斯法罕、法尔斯、吉兰、加兹温、古勒斯坦、哈马丹、霍尔木兹甘、伊拉姆、克尔曼、克尔曼沙赫、霍拉桑拉扎维、北霍拉桑、南霍拉桑、胡泽斯坦、柯赫吉路耶-布耶尔阿赫马德、库尔德斯坦、洛雷斯坦、中央、马赞德兰、库姆、塞姆南、锡斯坦—俾路支斯坦、德黑兰、西阿塞拜疆、亚兹德、赞詹。德黑兰市既是德黑兰省首府,也是伊朗首都,是伊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德黑兰位于厄尔布尔士山南麓,北高南低,海拔在1200~1900米(东北约70千米处的达马万德峰海拔为5671米,是伊朗最高峰),人口数为1400多万,面积为750平方千米。年气温最高的月份为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22℃和37℃;年气温最低的月份为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为3℃和7℃。德黑兰市区街道宽阔,绿化较好,主要产业有纺织、水泥、食糖、卷烟、玻璃及制品、鞋、陶瓷、电器、医药、汽车、炼油等,其工业产值约占伊朗全国(石油工业除外)的35%。马什哈德是伊朗第二大城市,拉扎维霍拉桑省首府,位于伊朗东北部,距德黑兰900公里。面积为475平方公里,人口约337万 (2015年统计数字),海拔为985米,气候温和干燥。马什哈德意即“殉教之地”, 因什叶派第八个伊玛姆于九世纪初在此遇害而得名,此后该地即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朝觐中心之一。伊斯法罕是伊朗第三大城市,位于伊朗中部地区,系伊朗斯法罕省省会,人口约224万,海拔1590米。该城历史悠久,始建于阿契美尼亚王朝时期,多个王朝在此建都,风景优美,拥有11世纪-19世纪各种伊斯兰风格建筑。2006年当选为“伊斯兰世界文化之都”、“伊朗文明与文化之都”,是伊著名旅游胜地。伊斯法罕也是伊纺织工业和手工业制造中心,在历史上曾富甲天下,是古代“丝绸之路” 的南路要站,伊民间有“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称。设拉子是法尔斯省省会,位于伊朗中南部,前6世纪是波斯帝国的中心地区,是伊朗最古老城市之一。距德黑兰900余公里,海拔1600米,人口约187万。设拉子是伊朗文化和旅游名城之一,工业主要有化工、水泥、制糖、轻型机械和汽车装配等,其手工业如银器制造、地毯编织等也很有名。除此之外伊斯法罕省是伊朗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之一,工业种类齐全,包括钢铁、炼油、国防、医药、制造、化工、纺织、手工业等。

(十六)胡泽斯坦省油气资源丰富,储量占全国的75%,是石化工业重镇。霍拉桑拉扎维省是伊朗的工农业大省,其藏红花产量居全国第一,小麦产量排第二位,省内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食品加工、纺织等工业在伊朗占有重要地位。东阿塞拜疆省是伊朗重要的商业和农业省,也是重要工业基地。伊朗总人口为8502万人,人口比较集中的省份有德黑兰、伊斯法罕、法尔斯、呼罗珊拉扎维和东阿塞拜疆。全国人口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库尔德人占5%,其余为阿拉伯人、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伊朗统计中心(SCI)数据显示劳动力(年龄大于15岁)数量为6261.3万人,占总人口的74%,大学以上学历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0.9%。伊朗的主要城市包括(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德黑兰(715.3万)、马什哈德(230.7万)、伊士法罕(154.7万)、卡拉季(144.8万)、设拉子(125.0万)、大不里士(142.5万)。1979年4月1日经公民投票(98.2%的人投票赞成伊斯兰共和国体制),霍梅尼宣布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自此伊朗开始实施一套有别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独特政体:政教合一制度。该政体的特点可概括为:政教合一,伊斯兰议会民主共和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三权分立体制。该政体的社会基础是受毛拉控制的寺院、神学院和广大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伊朗于1979年12月颁布第一部宪法,确立教法学家监护(法基赫监护)的政治制度。根据宪法规定时伊朗实施政教合一政体,神权统治高于一切,国家一切行为必须符合伊斯兰教原则,《古兰经》是所有法律的基础,最高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凌驾于所有权力机构之上。1989年4月伊朗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进一步强调伊朗政教合一体制、共和制及领袖的权力不可侵犯,在最高领袖领导下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度。伊斯兰革命后于1979年12月颁布第一部宪法,规定伊实行政教合一制度。1989年4月伊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突出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绝对权力不容更改,同年7月哈梅内伊正式批准经全民投票通过的新宪法。伊朗伊斯兰议会是伊朗最高立法机构,居三权(立法、司法、行政)之首,宪法规定议会实行一院制度。议员由各选区选民通过无记名投票直接产生,任期4年。设有主席团和十多个专门委员会,主席团由议长、两名副议长、三名干事、六名秘书共12人组成,主要负责制订会议议程、起草会议文件等工作。

(十七)任期1年,任满后由议员投票改选,可连选连任。现有290个议席,其中285个席位由各选区经两轮投票选举产生,其余5个议席分别专属拜火教选区、犹太人选区、亚述人选区、迦勒底基督教选区和亚美尼亚人选区。伊朗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可授权第一副总统掌管内阁日常工作,并有权任命数名副总统,协助主管其他专门事务。伊朗负责经济事物的政府部门主要有:计划和预算组织、伊朗统计中心、石油部、能源部、工矿贸易部、信息与通讯部、农业圣战部、财经部、道路与城市发展部。伊朗政府的其他部门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内务部、司法部、科学研究和技术部、卫生与医学教育部、教育部、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等。司法总监是国家司法系统最高负责人,由最高领袖任命,任期5年。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由司法总监任命,任期5年。司法部长由司法总监推荐,总统任命,议会批准,负责协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在司法总监领导下还设有行政公正法庭和国家监察总局,分别审理民众对政府机关的诉讼和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伊朗司法首脑由领袖任命一位精通神学、公共、司法业务并有才干的人出任司法总监,任期5年,这是司法领域的最高职务。其职责是组成必要的司法机构,任免法官,与最高法院的法官协商后任命最高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在司法首脑的领导下成立行政公共法庭和“国家监察组织”,分别审理民众对政府机关的诉讼以及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司法部长由司法总监推荐,总统任命,议会批准,负责协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宪法监护委员会由12人组成,其中6名宗教法学家由最高领袖直接任命,另6名普通法学家由司法总监在法学家中挑选并向议会推荐,议会投票通过后就任,任期6年。主要负责监督专家会议、总统和伊斯兰议会选举及公民投票,批准议员资格书和解释宪法;审议和确认议会通过的议案,裁定是否与伊斯兰教义和宪法相抵触,如有抵触则退回议会重新审议和修改,如与议会就议案发生争议且无法解决则提交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进行仲裁,该委员会负责人为“宪法监护委员会秘书”。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于1988年3月成立,1989年7月经宪法确认。主要职责是为最高领袖制订国家大政方针出谋划策,协助最高领袖监督、实施各项大政方针,当议会和宪法监护委员会就议案发生分歧时进行仲裁。

(十八)1979年伊斯兰革命成功后霍梅尼为巩固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逐步取缔大多数政党团体和组织,指示成立由教法学家为主要成员的伊斯兰共和党。1981年10月伊朗颁布政党法,1985年伊朗宣布实行一党制,伊斯兰共和党为执政党,其他政党及其派别均被取缔。为防止政治纠纷,1987年6月霍梅尼下令解散伊斯兰共和党。1988年12月伊朗修订政党法,国内各种政党活动开始逐渐恢复,伊朗共有242个政党和组织登记注册。在伊朗的政治制度设计中政党作用有限,除少数全国性政党能发挥一定参政议政作用外绝大多数都是松散的协会性质,影响有限,甚至有名无实。尽管多数政党都直接参与选举活动,但真正的选举竞争不是在政党之间展开,而是在不同政治派系之间展开。自伊斯兰共和党解体以来伊朗再未产生过执政党,所有政治派系都采取政治联盟的方式赢得选举。伊朗政党主要以改革、保守来划分界线,政治倾向鲜明,宗教色彩浓重,但不存在意识形态差异,在事关国家重大利益的问题上无明显路线分歧。最高领袖的职责包括制定国家的总方针;统率全国武装力量;任免三军总参谋长、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军队总司令、治安部队总司令、动员部队总司令;司法首脑;声像组织主席;签署当选总统任职书;在最高法院判决总统有渎职行为,议会认为总统无执政能力后有权罢免总统;有权决定举行公民投票、宣战、停战和大赦;协调和解决三权分歧;裁定通过正常途径得不到解决的一切问题。最高领袖办公室拥有下列直属机构:穷人基金会、外交关系战略委员会、3.15基金会、烈士基金会、住房基金会、扫盲运动、最高文化革命委员会、伊斯兰宣传组织、土地分配委员会。领袖专家会议是1979年通过的宪法规定专家会议为常设机构,由公民投票选举86名法学家和宗教学者组成,其职责是选定和罢免最高领袖,每年举行2次会议。伊朗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名义上是仅次于领袖的国家领导人,由公民投票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可连任一届,还可不连续任三届。总统拥有除领袖掌管事务外的行政领导权;负责实施宪法、签署议会和经公民投票做出的决定;总统对人民、领袖和议会负责,可直接任命数位副总统和专项事务的特别代表;总统有权任免各部部长,但须经议会认可;内阁部长对总统和议会负责;总统直接负责实施国家计划、预算、行政和就业事务;驻外使节由外交部长提名,经总统批准;总统签署驻外使节国书并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

(十九)伊朗盛产石油,石油产业是经济支柱和外汇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石油收入占外汇收入一半以上,近年来美国制裁等因素对伊朗经济增长构成较大影响。2004~2007,伊朗经济一度保持较快增势,但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及2012年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和金融制裁以来原油出口限制在100万桶/天左右,较制裁加剧前减少近一半。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明显放缓,对外贸易增长缺乏后劲,外国投资大幅缩水,通胀率和失业率也长期在高位徘徊。2015年7月伊朗与六国(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德国)达成伊核协议,欧美部分解除对伊核相关的制裁,伊朗推动私有化改革,促进外国投资,控制通货膨胀,实现正常的对外经济交往。2016年1月制裁解除后伊朗利用有限的伊核协议红利,大力提升原油生产量,实现经济较快增长。2016年、2017年伊朗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2018年5月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新对伊朗实施制裁后伊朗经济再次进入衰退,特别是2019年5月美国取消伊朗石油出口豁免以及持续加大对伊朗制裁后2019年伊朗经济负增长达7.6%,各项经济指标表现不佳。受制裁影响,伊朗内外交困,面临较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货币贬值幅度大,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高企,居民收入下降,另据在伊企业反映伊朗还存在法律执行不透明、政府资金紧张、金融服务不到位、外汇管制不合理以及行政效率不高等营商环境欠佳问题。伊朗工业以石油开采业为主,另外还有炼油、钢铁、电力、纺织、汽车制造、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建材、地毯、家用电器、化工、冶金、造纸、水泥和制糖等,但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工业原材料和零配件依赖进口。伊朗油气资源丰富,伊朗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依托优越的天然资源禀赋,伊朗石化产业蓬勃发展,石化产业是伊朗经济支柱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伊朗油气及石化行业以国企为主导,包括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伊朗国家天然气公司、国家炼油和销售公司及国家石化公司。在石化产品上伊朗生产多达350种石化产品,并出口到30个亚洲、欧洲和南美国家,目前有56个石化厂正在运营,每年生产5400万吨石化产品。伊朗工矿业包括矿产开发、制造业、水电气供应和建筑业,伊朗在海湾和西亚地区是工业强国之一。伊朗工业以石油勘探开发为主,另外还有炼油、石化、钢铁、电力、纺织、汽车拖拉机装配、摩托车装配、食品加工、建材、机械加工、地毯、家用电器、化工、有色、冶金、造纸、制药、水泥和榨糖等。但伊朗工矿业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工业原材料和零配件依赖进口。

(二十)汽车产业为伊朗第二大支柱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伊朗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78辆,它自身有三大汽车公司IKCO、SAIPA、SAPCO。然而自2018年8月美国对伊朗汽车产业施加制裁以来受制于金融渠道不畅以及各大外资汽车品牌纷纷暂缓或停止涉伊业务,导致零配件供应紧缺,伊朗汽车产业面临较大的困难,汽车产量下降明显。农业在伊朗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伊朗农耕资源丰富,全国可耕地面积超过5200万公顷,占其国土面积的30%以上。已耕面积1800万公顷,其中可灌溉耕地830万公顷,旱田940万公顷。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3%,农民人均耕地5.1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其综合收割机与拖拉机保有量分别为1.3万台和36万台。近年来伊朗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业,粮食自给率达90%。伊朗是传统农牧业国家,农业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创造全国20%的就业机会,农业及农产品外贸在国民经济和非油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伊朗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大米、大麦、棉花、茶叶、甜菜、水果、干果、奶制品、鱼子酱、羊毛等。银行:伊朗中央银行:成立于1960年,根据《伊朗货币和银行法》时央行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总体经济政策,制定并实施货币和信贷政策。其主要职能是维护国家货币价值、维持收支平衡、提供经贸便利和改善国家发展潜力,为完成上述任务,伊朗中央银行被授予发行纸币和硬币、监管银行和信贷机构、制定有关外汇政策和交易的规定、制定黄金交易规章以及制定国家货币流动规章等特别权力。作为政府银行,中央银行受委托管理政府的账户,向政府企业和代理发放大额信贷,授权其他商业银行经营政府债券销售及其他合法银行业务。伊朗国家银行:成立于1928年,已有90多年的历史,系伊朗首家商业银行。1932年伊朗国家银行成为伊朗唯一发行纸币的银行,其业务主要有调整货币流通、货币保值、调整存贷款利率、维持账户平衡及监督国家银行体系等。1961年《伊朗货币和银行法》出台及中央银行成立后国家银行的部分职能转由中央银行执行,目前业务主要集中在商业及贸易方面。伊朗国民银行:根据1979年12月20日银行总会的决议以及《银行管理法》第17条款的规定,通过合并10家革命以前的私人银行而成立,最初股份资本为330亿里亚尔。2009年Mellat银行实现私有化改制,向外国和本国私人投资者出售部分股份,并将重点业务转向能源领域,同年该银行资产实现大幅增值。该银行在伊朗有1774家分支机构,在土耳其和韩国有5家分支机构。

(二十一)伊朗出口银行:成立于1952年9月6日,当时在德黑兰公司和商标注册局注册为“Bank Saderat Va Ma-aden Iran”,初始资本为2000万里亚尔,1952年11月13日正式营业。该银行在欧洲、中东和亚洲的1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3500个办事处,拥有约1000万客户。伊朗赛帕银行:成立于1925年4月,同年在Rasht市开业,是伊朗最早成立的银行,也是伊朗主要的商业银行之一。在全国范围内有众多分行,并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罗马等欧洲城市设有分支机构。伊朗商业银行:是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成立的首家政府持有全部股份的银行,营业范围包括开具和经营现金及转账账户、接受短期和中长期储蓄和类似的存款、开具保函、在伊斯兰合同框架内提供银行信贷服务等。该行目前在全国和世界各地拥有2000多家分支机构,是伊朗首家获ISO 9002认证的银行。伊朗福利银行:1960年7月成立,1979年转为国有商业银行。初始资金为伊朗社会保障组织提供的4亿里亚尔,2002年增至9600亿里亚尔(社会保障组织持96%的股份),现有分支机构1067个、员工1.09万人。主要业务是为伊朗大众提供金融信贷服务,特别是为社会保障组织、劳工部、卫生部等部门及其隶属机构提供信贷服务。伊朗出口发展银行:1991年7月成立,初始资金为500亿里亚尔,现有资金15450亿里亚尔,主要业务是为非石油产品出口及其他经贸活动提供金融支持和信贷服务。伊朗出口发展银行是伊朗的进出口银行,完全国有,向伊朗出口商和投资者提供金融及其他银行服务。伊朗农业银行:1934年成立,已有80余年历史,成立之初名为“农工银行”,初始资金2000万里亚尔,主要为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服务项目70余种。该行现有员工1.16万人,海内外分支机构1690家。伊朗住房银行:1939年成立,起初命名为“伊朗贷款银行”。作为住宅及建筑业的专门银行,初始资金为2亿里亚尔。1980年该银行根据伊斯兰革命委员会通过的《银行管理法》,成为伊朗典当行、伊朗银行建筑投资公司及全国其他住宅储蓄贷款公司的联合体,并由此更名为“住房银行”,成为建筑行业的国有专业银行。1981年成立住宅投资公司,为国民提供大量的居民住宅。住房银行在全国有750个分支机构,员工约8800人,是伊朗信誉较好的银行之一。德黑兰证券交易所(TSE)是中东地区一个重要的资本市场,在伊朗建立证券交易所的最初设想始于20世纪30年代,并由国家银行进行可行性研究。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此计划中断。1967年2月TSE正式挂牌,第一年只有6家企业在TSE上市,最初其经营范围只限于政府债券和有价证券的交易。从1967年到1978年上市企业数量从6家增加到105家,其中有22家私人银行、2家保险公司、81家工业企业,股票市值从62亿里亚尔增加到2400亿里亚尔。

(二十二)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随后的两伊战争对德黑兰证券交易所的业务造成很大冲击,由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对私人资本的需求下降。新的银行体制建立后禁止带息股票的发行,加速TSE经营状态恶化,其经营一度处于萧条阶段。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后政府开始实施战后重建计划,制定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私有化政策第一次在五年计划中提出,此后TSE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5年伊朗股市股票交易额为8亿美元,2010年股市交易额超过400亿美元。截至2002底在TSE注册的公司有324家,股市资本已达114.397万亿里亚尔。自2003年11月始外国资本被允许进入伊朗股票及证券交易市场,德黑兰证券交易所在中东证券市场的领先地位得到巩固。2004年德黑兰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获得进一步发展,在11个省会城市设立新的证券交易中心,农产品首次上市交易。当年德黑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423家,股票交易量达142.7亿股,交易额约114亿美元,股市资本增至387.547万亿里亚尔(约43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1.1%、55.8%和20.15%。2005年以来因受保守派控制内阁、伊核问题动摇投资者信心以及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德黑兰证交所发展一度趋缓,但2009年该交易所又出现恢复性发展,上市公司数量337家,市值达到586.98亿美元。由于美国限制全球金融机构在伊朗或对伊朗开展任何形式的金融汇兑业务,因此外国公民在伊朗不能使用mastercard,visacard或带有银联标志的信用卡,以现金支付为主。当地居民可以在银行办理储蓄账户,支票支付,开通电话银行、网络支付等功能。伊朗货币为里亚尔,伊朗《货币银行法》未对里亚尔是否可自由兑换做出具体规定,但一般居民凭个人身份证明可到当地银行、钱庄进行兑换,兑换额度有上限,目前人民币和里亚尔不可直接兑换。伊朗一直执行两种汇率:自由市场汇率和伊朗中央银行每天制定的官方汇率。伊朗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提高官方汇率,并使其接近自由市场汇率。为应对外汇市场史无前例的波动,2018年4月伊朗政府宣布,官方汇率调整为1美元兑4.2万里亚尔,但在美国制裁压力下里亚尔对美元汇价呈现持续贬值的趋势。伊朗拥有数千年文明史,自然地理和古代文明遗产丰富,伊朗伊斯兰革命发生前每年到伊朗旅游的游客达数百万人。

(二十三)两伊战争对伊朗旅游业造成较大破坏,1991年起伊朗政府开始积极致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逐渐复苏,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亚兹德、克尔曼、马什哈德是伊朗主要旅游区。伊朗产品共出口到143个国家,并从123个国家进口产品,伊朗前五大出口目的地依次为中国(97.7亿美元)、伊拉克(74.4亿美元)、阿联酋(46.6亿美元)、土耳其(25.3亿美元)、阿富汗(23亿美元),最大的三个进口来源地为中国(98.4亿美元)、阿联酋(97.5亿美元)和土耳其(44亿美元)。出口产品中近50%为石化和石油产品,20%为矿产品,18%为农业和食品,约10%为工业产品、凝析油和手工业品。伊朗非原油出口产品主要有液化天然气、液化丙烷、甲醇、轻油、聚乙烯、液化丁烷、尿素、石油沥青、开心果、坚果、矿产、建筑材料、地毯、铁矿石、玻璃器皿和水果等,进口商品主要有工业机械和原材料、医疗设备、药品、纸张、木材、纺织、汽车配件、大米、大豆、通信设备、肉类、香蕉等。为吸引外国投资,2020年5月13日伊朗内政部宣布外国投资者投资超过25万美元或将与此金额相当的美元存于伊朗银行或信贷机构,就可以申请获得伊朗五年居留许可。从外资的投资领域看伊朗吸收外资主要集中在原油、天然气、汽车、矿产、石化、食品和药品行业,从外资来源地看亚洲和欧洲是伊朗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地。伊朗对待国际援助态度谨慎,受美国制裁和西方长期外交孤立影响,较少接受国际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和其他国家援助,即使有也是冠之以国际合作名义开展,多为人道主义非制裁领域。因支付渠道问题,援助形式以物资为主,而且规模不大。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勤劳、勇敢的波斯人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医学、天文学、数学、农业、建筑、音乐、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工艺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大医学家阿维森纳在11世纪所著的《医典》对亚欧各国医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伊朗人修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台,发明与当今通用的时钟基本相似的日规盘。伊朗学者的许多数学著作达到很高水平,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史诗《列王记》、萨迪的《蔷薇园》等不仅是波斯文学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伊朗官方语言为波斯语,此外还使用突厥语(主要在西北5省)和阿拉伯语(集中于胡泽斯坦省)。伊斯兰教为伊朗国教,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此外还有基督教、犹太教和琐罗亚兹德教。

(二十四)伊朗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女子出门必须披上从头到脚的恰杜勒(一种黑色长袍)或风衣,外国来访的女士也不例外。男女见面时不能握手,有些地区包括首都德黑兰的公交车还会做物理隔离,男、女乘客分门上下车。伊朗女司机开的出租车车身上标明只载女客,男士不得上车。伊朗人的饮食习惯以烧烤为主,不喝带酒精的饮料,不食猪肉和无鳞鱼,伊朗禁止与不信奉伊斯兰教的人通婚。女士(学前儿童除外)须戴头巾,穿长袖、盖过臀部、宽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风衣,官方场合须穿颜色较深的长风衣,不得显露腿及脚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裤外出。禁酒,忌食猪肉、狗肉,穆斯林斋月期间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后至日落前)在公开场合进行饮食或吸烟。伊朗禁止赌博、卖淫,妇女不得从事唱歌、跳舞等职业。偷窃他人财物者将被依照伊斯兰法进行处罚,犯持枪抢劫、强奸罪将被处以死刑。男士不可主动与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一般也不主动与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动握手,男士亦应礼貌回应。伊朗人不喜欢与外国人有身体上的密切接触,勿与伊朗人挎胳膊(如照相时),不得用手触摸小孩子的头部。称好时不能竖大拇指,说话时忌用食指指向他人和大声喧哗。伊朗人很讲究卫生,随地吐痰、扔杂物现象更是少见,口中异味较重会引起反感,会被认为缺乏修养。乘坐公交车辆须男女分开,女士乘坐公共汽车的后部,地铁有女士专用车厢,男士不得入内,但女士可乘坐男士车厢,乘出租车可混坐。除周四、周五为政府机构公休日外(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的公休日为周五、周六)多数民营企业周四上午仍为工作日,伊朗每年共计有26天节假日,如果公休日与节假日重合,不重复计算。伊朗武装力量由军队、伊斯兰革命卫队和治安部队组成,最高领袖是武装力量总司令。目前武装力量总兵力约127万人,其中军队约43万人,包括陆军约36.5万人、海军约3万人、空军约3.5万人及防空部队,革命卫队约44万人,治安部队约40万人,此外还有约1100万民兵。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年。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职责是制定国防和安全政策,并协调与伊朗国家总政策有关的政治、情报、社会、文化和经济活动,利用国家物质和经济财富应对国内外威胁。委员会成员包括三权机构首脑、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计划与预算组织主席、领袖决定的两名代表、外交部部长、内政部部长、情报部部长及有关的某部部长、军队和卫队总司令,总统自动担任主席,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作出的决定经最高领袖确认后才能付诸执行。

(二十五)伊朗燃油价格较低(普通92#汽油价格约合1.5元人民币/升,95#汽油价格约合1.75元人民币/升),公路是交通运输业的主力。根据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司官网数据显示伊朗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公路总里程约4.4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约2685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约占公路总里程的6.1%。伊朗和邻国公路连接情况较好,与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均有公路相连接,陆路运输便捷,目前印度在阿富汗境内建设迪拉纳姆-扎兰吉公路。根据伊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司官网数据显示伊朗铁路已投入使用总里程13954千米,目前伊朗尚未建成高铁。伊朗铁路网以德黑兰为中心,向周边放射,连接主要城市马什哈德、大不里士、伊斯法罕、阿瓦士、阿巴斯港等,并连接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邻国。伊朗铁路轨距主要为1.435米,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94千米铁路为1.676米的宽轨。目前伊朗与伊拉克正在建设两伊铁路(巴士拉—萨拉姆齐铁路线),帮助阿富汗建设伊朗哈夫至赫拉特的铁路线,与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推动铁路网互联互通。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伊朗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地铁建设。目前德黑兰1、2、4号线、德黑兰5号线(德黑兰—卡拉季城铁线)、马什哈德1、2号线、伊斯法罕1号线、大不里士1号线、设拉子1号线已经开始运营,库姆、阿瓦士、卡拉季等城市也在推动地铁线、城郊铁路建设。伊朗北接里海,南临波斯湾、印度洋,主要海港集中在波斯湾,如阿巴斯港、霍梅尼港、布什尔港、阿赛卢耶港以及新建的恰巴哈尔港等,伊朗在里海的主要港口为安扎里港。2018年5月8日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宣布重启对伊朗制裁,只有伊朗国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国家航运)还在承接伊朗海运业务,其他船公司都已停止承接。伊朗的霍梅尼港、阿萨卢耶港、布什尔港等与阿巴斯之间没有正式的水路货运,集装箱母船主要挂靠阿巴斯港,伊朗国内小型驳船把货物运往伊朗。伊朗机场公司(IAC)管理伊朗54个机场,其中国际航空港13个(主要在德黑兰、马什哈德、伊斯法罕、设拉子、大不里士、库姆、阿瓦士、阿拉克、阿巴斯港、基什岛和格什姆岛)。因伊核制裁影响,伊朗难以购买西方科技,在运营的客机比较老旧。根据伊朗央行财年报告显示伊朗共有311架客机,在运营客机144架,在美国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后美国财政部吊销之前发放给波音和空客公司对伊朗出售飞机的许可证。受制裁影响,部分航空公司停飞伊朗航线。

(二十六)伊朗总统内阁设有专门分管科技事务的副总统,政府科学、研究和技术部负责管理高等院校、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的国际国内文化、科学活动,设有部长、第一副部长以及分别主管教育、财务和资源管理、研究和技术、法务和议会事务、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五个副部长。附属机构有最高科技委员会秘书处、大学生事务组织、教育评估组织、高等教育调研规划机构、国家科学政策研究中心、文化和社会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所等,在全国各省市设有科技局。过去40多年来尽管伊朗面临着制裁,但伊朗通过教育和培训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相当大的进步,据报道称近年来伊朗科学产出的增长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伊朗在不同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包括航空航天、核科学、医学发展以及干细胞和克隆研究。伊朗的生产科学及研究在世界排名第16位,在纳米技术领域排名世界第四位,培养工程师数量排名世界第五位。伊朗政府设教育部,负责管理伊朗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部分师范院校。设有部长、第一副部长以及分别主管规划和发展、小学、中学、法务和议会事务、德育和文化、体育和健康的六个副部长。附属机构有最高教育委员会秘书处、教育研究规划组织、学校创新发展组织、民办学校组织、海外学校中心、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在全国各省市设有教育局。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伊朗教育全面伊斯兰化,根据霍梅尼的指示对教育系统与前政权关系密切的教授、学生和职员进行分批清洗,并在全国掀起文化革命运动,大学被迫全部关闭,直到1982年11月才再度开放。《古兰经》成为必修课,一批伊斯兰宗教大学相继建立。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伊朗的教育方针也有所调整,明确教育的目的是巩固国家文化、经济独立,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增强国家抵御外国文化和经济入侵的能力。实行中、小学免费教育,重视高等教育,通过提供贷款和给予物质、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励民办高等教育。6岁以上受教育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2.5%,目前全国共有高等院校2515所,大学生近440万人,德黑兰大学是伊朗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伊朗教育结构大致如下: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含职高)3年,大学4年。国家现有学校约6万所,其中大部分为伊斯兰革命后建立。政府对教育投入较大,实施12年免费教育,教育普及率较高,教育水平在中东国家中位于中高水平。

(二十七)从小学到高中,男生、女生不同校。目前儿童入学率为95%,15~24岁青年人受教育比率为97%,无明显性别差异。高等教育:大学预科1年,大学4年(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四种学位)。国立大学也实行免费教育,伊朗高等院校有300余所。为满足中高收入阶层的需要,伊朗允许设立从小学到大学的收费学校,这类学校均属私立学校,收费较高,但学校条件较好,教育质量相对更高。伊朗宪法规定国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通过政府公共医疗体系、民营医院及非政府医疗救助实现其目标。虽然伊朗没有实行免费医疗,但政府实施补贴政策,药费低廉,低收入居民就医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伊朗约90%的民众都有某种类型的医疗保险。伊朗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大致是7:3,95%以上人口可以获得干净的饮用水,免疫覆盖率达95%。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伊朗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6%,伊朗国内市场90%的药品自产,但药品质量不高。伊朗国内近90%的医疗器械进口,某些特殊设备的进口比例更高。平均每万人拥有药师0.89人、医生7人、护士和接产师1.41人、医院床位17个,据世界时钟网统计显示伊朗人均寿命为77.3岁,男性为76.2岁,女性为78.5岁。伊朗人比较讲究卫生,因食品卫生问题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较为罕见。伊朗医疗卫生较先进,全国约有800所大型综合医院和医疗中心,其附属卫生院和医疗所6000家,由国家、私人、慈善机构等管理,另外伊朗卫生部在全国村庄还设有大小诊所1.4万余家。德黑兰的主要医院包括:德黑兰诊疗医院、米拉德医院、伊朗梅赫尔医院。在伊外国人不享受医疗保险,按伊政府规定时可上旅游险,最高保额约3万美元。据伊朗央行财年报告显示伊朗总发电量达3109亿kWh,其中56.3%来自私营部门电厂,42.1%来自能源部所属电厂,1.6%来自其他大型机构。同年度伊朗总用电量达到2614亿kWh,其中向邻国出口电力63亿kWh,自邻国进口电力26kWh,电力净出口38kWh。电力进口主要来自土库曼斯坦(49.8%)和亚美尼亚(47.3%),电力出口目的地为伊拉克(78.7%)、阿富汗(11.6%)和巴基斯坦(8.2%)。

(二十八)伊朗注册手机1.237亿部,普及率达150%,移动网络宽带(3G和4G)用户占59%。互联网用户为7294万,渗透率为89%。移动互联网用户6363万,渗透率为77%。活跃社交媒体用户4700万,渗透率为57%。移动网络平均速度为30.58兆/秒,固网平均速度为12.82兆/秒。伊朗固网运营商为TCI,移动通信运营商主要为MTNI、MCCI、RighTel。截15岁以上伊朗人口中有94%拥有金融机构账户,26%拥有手机银行账户,46%曾使用网络支付在线购物。伊朗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主要购物网站包括Digikala、Okala、Tezolmarket等。伊朗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但网速较慢。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犯罪率相对较低,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较好,当地居民可以合法拥有猎枪。伊朗于1945年10月24日成为联合国成员国,并参加联合国各附属委员会。此外伊朗还加入联合国全部15个专门机构,迄今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中共有16个在伊朗设立代表处。伊朗1958年加入国际原子能组织,1960年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创始成员国,1970年加入伊斯兰会议组织,1964年加入77国集团,1984年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1985年成为经济合作组织创始成员国,1997年加入发展中八国集团,2002年加入亚洲互相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2004年成为亚洲合作对话组织成员,2003年加入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加入亚太空间合作组织。2005年6月世界贸易组织以全票通过方式接纳伊朗为观察员,2005年7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期间伊朗被吸纳为组织观察员国,自2008年起伊朗一直申请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伊朗奉行独立、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不同文明进行对话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认为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选择社会发展道路,反对西方国家以民主、自由、人权等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国。认为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局势紧张的主要根源,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为解放被占领土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反对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和谈,但不干扰和阻碍中东和平进程。主张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应由沿岸各国通过谅解与合作来实现,反对外来干涉,反对外国驻军,愿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阿拉伯文化(上期)

(一)于沙漠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随着伊斯兰教圣战的胜利而征服肥沃的中东新月地区、波斯埃及,阿拉伯人不仅是占有一些地理上的区域,而且是占有全世界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但无论在艺术、建筑术、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体等方面原来的阿拉伯人都没有多少可以教给别人的,他们更多地是跟别人学习。无论在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亚力山大港,还是泰西封、埃德萨等城市里,拉伯人被那些建筑家、工艺家、宝石匠和机械制造者的作品所惊呆、所折服,它再一次证实先知的话:“阿拉伯人胜过外族人的只有虔诚的信仰。”所以阿拉伯文化其实是抢来的文化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思想和伊斯兰教体系是紧密相连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不仅限于阿拉伯民族,且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全世界穆斯林的文化成就。其实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水乳交融的一体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既坚守纯洁的理念追求崇高的理想,同时又充满包容,体现出开放的胸怀。阿拉伯文化世界中古时期取得令世人尊敬的、辉煌伟大的成就,就连西方历史学家都对阿拉伯文化表示由衷的敬意。前西德历史学家赫伯特·格特沙尔克在《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一书中写到:“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西欧人对希腊知识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自然辩证法》一书指出:“古代留传下欧几里德几何学和托勒密太阳系阿拉伯留传下十进位制、代数学的发端以及现代数字和炼金术基督教的中世纪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对科学史的评价。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诞生和传播,萌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7世纪兴起的伊斯兰教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阿拉伯人凝聚起来,赋予他们神奇的力量,让他们走出阿拉伯半岛,建立个疆域辽阔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向外拓疆的过程中阿拉伯人从落后的游牧民族迅速成长为整个中世纪高举文明火炬的民族在阿拉伯文明最为鼎盛的阿拔斯王朝时期拉伯人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之间承前启后又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充当媒介。他们在哲学、医学、数学、化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成就粲然,涌现一大批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也在广袤的伊斯兰大地留下辉煌的文明遗迹。

(二)它的产生首先得益于历代哈里发对文化的重视和提倡,为了保证国家的繁荣和巩固,他们十分重视对先进文化的摄取,提出“人最美的装饰品是知识”的格言。经过阿拉伯人的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和西班牙后倭马亚诸王朝各时期的持续发展后阿拉伯文化趋于成熟,并达到世界的前列。阿拉伯文化通过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传入欧洲,曾对14世纪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过有益的影响,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被认为是世界著名的阿拉伯文化城市。阿拉伯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是在8-12世纪,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在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时期形成位于今天伊拉克的巴格达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等文化中心。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另一方面鼓励穆斯林远游各方,搜集古典著作,访求学问。阿巴斯王朝时期,们在巴格达建立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作“智慧宫”,这些努力造就中古阿拉伯人长于学习,提倡教育和学术的精神,带来文化的繁荣发展。另外阿拉伯帝国版图内的许多地区都是古代文明的先进地区,使阿拉伯人得以广泛继承不同民族的丰富文化成果,因此阿拉伯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逐渐融合而成的,也是阿拉伯人和境内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阿拉伯语为主要语言工具,以伊斯兰教为指导思想,所以又有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称。其次是它的多民族性和综合创新精神,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的文化。伊斯兰时期的阿拉伯文化包括古代阿拉伯人在内的闪米特族文化,如闪米特族神话、传说、故事和阿拉伯诗歌、散文、谚语、习俗、礼仪等,18世纪阿拉伯半岛南也门古代阿拉伯王国(诸如麦因、赛伯伊、哈德拉毛)的发现使阿拉伯古代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前1000年。赛伯伊王国于前7世纪修建的马里卜水坝,被认为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圣经》和《古兰经》中均记述麦因、赛伯伊等古代阿拉伯人的活动情况。7世纪创立伊斯兰教文化,如古兰经、古兰经经注学、圣训、圣训学、教义学、教法学、礼拜、封斋、开斋、朝觐、宗教节日、清真寺建筑等。外族文化如希腊的古典哲学、几何学,拜占庭制度、基督教教义学、罗马法典,古叙利亚和埃及亚历山大学派的炼金术、科学研究,波斯的文学、艺术,印度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和中国的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中世纪阿拉伯穆斯林以伊斯兰精神为核心和导向,使上述三部分文化融会贯通,在9世纪中叶后创建伊斯兰宗教学、哈里发行政制度、伊斯兰法典、伊斯兰艺术、阿拉伯哲学、书法、医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在中世纪富有个性的阿拉伯文化体系。

(三)特点: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除阿拉伯人外 还有波斯人、埃及人、印度人、塔吉克人、突厥人、西班牙人、叙利亚人等等。各族通过互相接触、相互影响后逐渐融合渗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共同创造阿拉伯文化,可以说阿拉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习创新结合:埃及、叙利亚、波斯等地都是世界文化发达较早的地区,阿拉伯人在征服这些地区后不仅接受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创造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文化灵魂:没有7世纪伊斯兰教的诞生就没有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就不会有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因此就没有阿拉伯文化的问世。伊斯兰教不仅是阿拉伯统一的旗帜,同时也是中古时期阿拉伯社会文化进步的旗帜。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还把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在9世纪到11世纪之间阿拉伯掀起一场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翻译运动——“阿拉伯翻译运动”,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即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又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欧洲人是靠翻译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可以说没有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对于西方古典文化的继承保存,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根本没有基础。在古代中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看作是巨大财富,9世纪巴格达以有100多家书商而自豪,图书馆大部分是附属于清真寺的。巴格达在被蒙古人摧毁前有36家公共图书馆,当时建立私人图书馆是有钱人家的业余爱好。阿拉伯人对书籍的爱好除了那时的中国人以外没有一个地方的人可以比得上,有个医生宣称他图书馆中的藏书需要400头骆驼才能搬动。另一个酷爱读书的藏书家死后留下600箱书,每箱都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得起。当年蒙古人侵略巴格达,他们将巴格达的藏书投入河中,据说书上的墨水将河水染黑,可见藏书之多。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比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的发明带给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

(四)阿拉伯人把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一一译成阿拉伯文,主要如《物理学》、《伦理学》、《工具论》等,还翻译柏拉图的《理想国》、数学家欧几里得(前4至前3世纪之交)的《几何原本》以及阿基米德(前287—前212)等多人的作品。阿拉伯人在数学上也做出许多贡献,771年一位印度学者将一篇数学论文带到巴格达,其中包括从0到9等十个数字,后来这篇论文被译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发现印度数字的优点后在帝国境内推广应用,随后阿拉伯人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国,这就是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对数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阿拉伯人除了传播古代科学和哲学的传统以外他们还吸收和传播一些为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文化与学术研究所必需的技术,712年阿拉伯人在占领撒马尔罕时从中国人那里学会造纸技术,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建立第一座造纸作坊,当他们占领西西里岛和西班牙以后就把造纸技术引进欧洲。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地理等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阿拉伯数学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语研究的数学,从9世纪开始世界数学发展的中心转向拉伯半岛和中亚。阿拉伯数学家已知二次方程式有两个根,用二次曲线解三次方程式和四次方程式。他们研究面积、体积和画出有规则的多边形,并把多边形与代数方程式联系起来,以求得未知数。他们掌握球面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并在三角学中首先使用正切、余切、正割、余割、正弦、余弦,还发现其中的函数关系,使三角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大数学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萨(约780—850)创立完整的代数学并发明代数符号,他著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包括80多个例题,是关于代数学的最早的著作。该著作在12世纪被译成拉丁文,成为欧洲各大学的主要教材,一直使用到16世纪,代数学由此传入欧洲。花拉子密是阿拉伯初期最主要的数学家,属花拉子模人,他编写第一本用介绍印度数字和记数法的著作。12世纪后印度数字、十进制记数法开始传入欧洲,又经过几百年的改革后这种数字成为今天使用的印度-阿拉伯数码。花喇子密的另一名著《代数学》系统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该种方程的求根公式便是在此书中第一次出现。三角学在阿拉伯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天文学有密切关系。阿拉伯人在印度人和希腊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三角学,他们引进几种新的三角量,揭示它们的性质和关系,建立一些重要的三角恒等式。给出球面三角形和平面三角形的全部解法,制造许多较精密的三角函数表。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三角学的著作是由13世纪的学者纳西尔丁完成的,该著作使三角学脱离天文学而成为数学的独立分支,对三角学在欧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伊朗近代史(第五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