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汉朝的基业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后期遭到刘邦打压?
《汉书》记载汉军到达南郑时,诸多将领逃跑,韩信也在其中。当时刘邦的左右手,即丞相萧何听说韩信从手下逃走,萧何“不及以闻,自追之。”后来萧何回来,刘邦很生气,就问萧何为什么要去追韩信,萧何直言韩信是:“……国士无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指出刘邦若是想争夺天下,没有韩信就不能获得成功。刘邦在论述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问题上,指出自己有三不如,其中的一个不如就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见韩信此人十分的有才。
韩信为刘邦西汉王朝的建立留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落的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原由,让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后如此打压韩信,以至于韩信最后落得个“夷灭三族”的惨淡下场?
功臣之悲
1.成功易守功难
汉书中说韩信“家贫无行”,品行不端。但这其中也有家庭因素的缘故。他少年时家中父亲早故,唯有母亲抚养其长大成人,但他仍十分聪颖,所学知识常常能举一反三。
其从小志向就与别人不同,毕竟孤儿寡母在乱世之中生活艰难,若是韩信此人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确实也不行,这也是他少年时受胯下之辱,仍能坦荡荡活下去的原因。

所以韩信最开始投身于项羽军中,得不到重用便转投刘邦麾下。实际上韩信性格中容忍与傲慢是两个相矛盾的存在,为了成就功业他能隐忍,同时又自负有才不肯屈就示弱。
同时韩信也自负功劳,不肯安分守己。他虽知道刘邦忌惮自己,不去上朝,却日夜怨恨,怏怏不快。
刘邦登基十年后,陈豨反叛朝廷。刘邦亲自带兵镇压叛乱,韩信在这个节骨眼上,不仅不肯跟随刘邦镇压叛乱,还暗中派人至豨住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参与反抗朝廷的叛乱。

司马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说韩信要是矜夸不傲慢,不叛乱,他就能像周公辅佐周王室一样能够名垂青史,守刘家供奉。
2.重权在握
韩信跟随刘邦多年,在军事方面取得不小的功绩,可以说大部分战役都有韩信的帮助。韩信在军中多年,自己也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楚汉战争中韩信攻破齐国之后,派人跟刘邦说:“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此时刘邦就已经想攻打韩信,只是当时张良劝刘邦,不如就满足韩信想称王的心思,让韩信好好的防守齐国地界。刘邦当时不得不倚重他来争取打天下,所以封了齐国给韩信。

当时郦食劝说韩信攻打齐国时,说韩信率领有几万大军,这是降服齐地以前带领的军队,降服齐国之后,他要刘邦赐他此地称王。
以至于楚汉相争到关键时刻,项羽派武涉在游说时也指出了韩信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二王之一事,权在足下。”可见韩信此人在楚汉争霸中所占有的重量。
其后甚至如同蒯通所言,韩信手中的实力有与项羽和刘邦二人形成:“参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天下局势,韩信的力量可见不一般。

楚汉刚结束的第二年春天,刘邦就表达了忌惮韩信的军事才干的言论。他认为韩信的封国北边靠近巩县与洛阳,南边有宛县和叶县,东边有淮阳,乃“皆天下劲兵处。”
田肯也曾对刘邦说,韩信所在齐国:“地方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非亲子弟,莫可使王也。”所以刘邦收回封给韩信的赏赐是早有端倪,只是刚定国之初,他自己还没有坐稳皇位,自然不会冒进行事。
在以云梦会见诸侯为理由抓到韩信,又将其封为淮阴侯,明显就是要他不能随意动用封地上的势力。当时陈豨要去钜鹿当今郡守之前对韩信说:“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这也是刘邦忌惮他的主要原因。

韩信手握重兵,又居于兵家之地,刘邦不得不防,也不敢不疑心。自古手握重权的臣子,都是皇帝眼中的绊脚石。一日不除,便一日不得安稳。若是有一朝一日韩信谋反,会给王朝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刘邦打压韩信是事所必行。
君王之性
1.眦睚必报
刘邦此人打天下之时,不能不装出大度贤明以此来笼络手下的将士。但是此人本性中,眦睚必报的性格早已显露。所以刘邦断不会容忍一干追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个个手握重权还安稳存在。
起先,刘邦带兵攻打丰县久攻不下,后又因病还之沛县,便怨恨雍齿和丰县子弟背叛他。听到东阳甯军、秦嘉立景驹为假王的这个消息后便去投靠“欲请兵以攻丰。”足见刘邦并不是一个心胸开阔之人,有仇必报才是其信条。

韩信跟随刘邦期间的表现,刘邦早已疑根深重。韩信降服齐地,以此邀功让刘邦封他为王,而刘邦当时骂道:“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这是刘邦第一恨;
韩信势大,作为君主要以“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来讨好韩信,这是刘邦第二恨。
以刘邦的性子,根本不可能原谅他。更不会放任其在地方上将势力做大,他死前立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攻击之 ”的信条,不就是为了防范异姓大臣有一天强大起来代替汉政权。
正如另一位韩王韩信所说,想要刘邦原谅他除非是“如痿人不忘起,盲人不忘视也,势不可耳。”
2.权力与猜忌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任何危及他君主地位的事情都很在意。不要说是韩信等功臣,就是自己的父亲他也要防。称帝第六年,刘邦每隔五天要去见一次自己的父亲。
当时太公,即刘邦的父亲家中的仆人对太公说:“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刘邦后来重赏了这位劝诫自己父亲的家令。对待自己的父亲,刘邦都希望自己的父亲遵守君臣之分,更何况是各位手握重权的功臣。

刘邦对韩信从来都是戒心在怀。登基六年的十二月,有人告发楚王谋反,高祖当即询问对此采取什么办法,刘邦心里是觉得韩信终有一日会谋反。
采取陈平的意见,刘邦假装巡游楚地云梦会见诸侯,韩信刚来迎接便被抓住。可刘邦又不好直接发落韩信,随后把韩信封为淮阴侯,分成两国,韩信随后便被迁到了太原地带。
早在统一天下之前,刘邦就表现出这种猜忌。刘邦逃出成皋驻扎在脩武张耳军中,第二天早晨他自称是汉王使者进入赵军军营。

趁张耳和韩信还没起床,便把两人的符印拿走。重新召集逐诸位将领,安排新职位。可见刘邦对当时的韩信等人其实疑心很重。
之后又经历项羽去游说韩信的事情,虽然当时韩信表示不接受,但刘邦必定是知道此事,只是隐而不发,因为他必须在军事方面依靠韩信。
刘邦此人实际多疑成性,一朝皇朝建立,便想着如何收权。帝王的身份使得他宁肯错杀也不放过。可以说刘邦麾下众多功臣造反,都有他的猜忌在里面。

正如陈豨所言:“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因此,刘邦打压韩信是必然的。
结语
一个功高盖主,大权在握的臣子,一个如同惊弓之鸟,疑根深重的皇帝。注定二人之间不能善了。秦末,大敌当前,内部的权力偏重或者臣下偶尔的不敬都可以原谅,以此笼络人心,保持内部的稳定团结。
可是太平年代,内部的权力之争就会放大这些矛盾。一方面皇帝作为君主想集权,不容许有过大的权力旁落。一方面刚刚平定天下,有功之臣大都实权在握。

刘邦的猜忌使得内部的很多功臣都造反以谋生路,像韩王韩信、卢绾、陈豨以及黥布、彭越等建汉有功的人,也未能幸免于难。
刘邦对这些人的猜忌使他们明知造反要被杀,但是还得铤而走险,而可悲的是,大多只是实在不甘心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