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2001,前来拜访

最近收到阿瑟·克拉克的经典硬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感觉封面设计得有点雷人,这不是小时候看的恐龙特急克塞号吗?衣服和头盔简直一模一样,就是外挂装备有点差别,克赛的子弹带换成了控制面板,可有必要做成兜裆带的形式吗?

刘慈欣对此书做了自谦式的宣传,说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对此书的拙劣模仿。比较一下的话,两者的作品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这本2001与大刘的三体一样,其出发点都熟悉的场景,结局似乎都走向神秘主义,只是三体中的特殊年代,终究不如2001中猴子变人那样彻底。如果说三体还属于传统小说的话,那么2001基本上可以算是专门技术小说,这个称呼来自于作者自己制造的“技语”。
假若不算开篇的远古回忆,2001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太空游记,只不过这个游记是科幻式的,因此也就归结为科幻小说了。2001没有传统小说那样的主人公,出场比较多的人物是:远古时期的猿人头领望月者,作为技术总监的科学家弗洛伊德,还有两个做实际工作的宇航员鲍曼和普尔,人工智能哈尔也勉强可以算一个。由于程序设定的问题,哈尔杀死了宇航员普尔,鲍曼似乎是出场时间最多的,最后还进入星门成神了,可要是把他和死去的普尔换一下,对小说的发展几乎没什么影响。
2001的故事情节也比较平淡,唯一的冲突还是来自于人工智能,可以说通过技术来推动的情节发展,技术故障自然也就达到了高潮。尽管人物与情节都很平淡,但2001本身却并不是平淡,对于喜欢科学思考的人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引人入胜的。2001中设想了很多航空细节。月球漫步的重量与质量,宇航食品的胶状设计,宇航员的冷冻技术等等,让人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憧憬。特别是在五十年后的今天看来,2001中的不少黑科技都已经变成了现实。宇航员看的新闻板无疑就是现在触屏电脑,人造卫星轨道更是早就已经实现,连作者提到的太空垃圾也依然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此外,还有不少问题没有直接描写出来,而是出现在人物的对话(包括独白)之中,像设置石板的外星生命的想象:把脆弱的肉体换成机械身体,只剩下一个大脑,最后连大脑也不用了。
为什么2001能写得那么硬,有些技术甚至还能够被实现呢?主要是因为他植根于现有的科学认识,没有二向箔、缩退炮之类的黑科技,直到结尾才干脆跳入神秘主义。尽管这是一个外星探索的故事,但正如《与罗摩相会》一样,我们至始至终都没看到外星人的影子,只有对外星物的遐想刻画与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