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技术封锁”!神舟13号反向验证,外媒:这就是中国航天雄心
10月16号,我国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将三名航天英雄送到空间站,今天又传来消息,三位航天员已经成功打开天舟三号货运舱,接下来将会陆续开展6个月的航天工作。
回想起来,今年过去10个月,我国已经连续了多次太空探测实验,包括火星探测和空间站建设的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发射。

我们现在的接连出手,根本停不下来的架势,让全世界都为之羡慕,并引起外媒的广泛关注。
可回顾中国航天这一路走来,虽然现在硕果累累,可是能够有今天的成就,绝对来之不易。

还有多少人记得,在1963年我国航天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就受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对我国实行的技术封锁,尤其是航天领域。
我国科学家们靠着自己,设计出了东方红一号,并成功发射进入到地球轨道。

1998年,700多页的《考克斯报告》。1999年开始,全面封锁我国参与国际航天发射市场。2011年发布《沃尔夫条款》。2021年神舟十二号返回之后,NASA内部有一部分声音,想把《沃尔夫条款》永久化。
昨天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之后,美国的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我国的航天发射情况,并表示有些搞不懂,为什么对我国的封锁越厉害,我们的发射反而越频繁了呢?

因为就在10月14号,我国刚刚又发射“羲和”号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迈入“探日时代”。
并且根据我国公布出来的计划,接下来还会有三大航天任务同步进行:

1、和俄罗斯合作建设月球科考基地,预计在2035年左右建成。期间会陆续发射嫦娥六号至嫦娥八号。届时会对国际社会开放。
2、继续发射火星探测器,并计划再发射3-4颗中继通讯环绕器到火星的南极附近,建立火星和地球通讯网,保障火星车24小时能够传输科学数据回地球。
3、2022年计划再发射两个空间站舱段、两艘天舟号货运飞船、两艘神舟号载人飞船上去,将空间站建设成为太空实验室,使用年限初步定为10-15年。届时也会向国际上开放,允许国外航天员入驻。

我国航天不仅发射越来越频繁,在技术层面也是一直在进步。这次的神舟十三号,首次采用径向交会快速对接的方式,打破了很多的技术封锁:
首先,这完全是一种“自主”的模式进行,此前我们已经验证过前向、后向交会对接,这次的径向对接,其200米保持点是一个稳定的保持点,在这种状态,即使发动机不工作,也能够实现太空稳定飞行,并在中途没有任何的停泊点的情况下,完成快速对接。

其次,对接口在空间站的下方,需要从下往上对接,这除了要让飞船和空间站运行速度一致之外,还必须精确控制距离,因为二者均不是在水平轨道一成不变的,运行轨道都是有起伏波动的。所以这对于飞船的敏感性和测量精度,要求极高,误差允许值极小。
第三,交会对接是航天员“手控”模式,也就是和机械自动化进行协同配合,误差要求到毫米级别。不仅考验航天员的素质和能力,还对于人机配合提出新要求。

如果说以前我国的航天研究,是为了追赶国际先进队伍,那么现如今,我国走上的完全独立自主模式,就是只跟我们自己比。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技术突破,也仅仅是小试牛刀而已,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现在虽然不是值得骄傲的时刻,但这种一次次的成功,是我国航天自信的体现。

在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之后,欧空局第一时间转发了我国发射成功的消息,并表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中国航天的雄心。”
所以为中国航天团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