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春秋时期私田盛行,在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财富再分配

2021-10-17 18:13 作者:鸣说历史  | 我要投稿

春秋时期的经济关系处于大变革的状态,这一时期的最大标志就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生产显著进步。

由于新开垦的土地基本都是国君、卿士等开发的私田,而私田越来越多,原来井田制下的公田占比越来越低,并逐渐的被私田所替代,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诸侯与周天子之间争夺土地也拉开序幕春秋时期的霸主政治其实与土地关系很大,至此井田难以维持。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也开始变化。比如:前685年,齐国实行按土的多寡肥瘠征收贡赋的办法;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取消了公田与私田的差别,一律按亩收税。前548年楚国“量入修赋”,就是根据收入的多少征收赋税。井田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说所有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卿士并没有所有权,平民种地在种周天子的地,平民也有自己一块的土地管理使用的权利,另外再种公田作为对贵族阶级的供奉。而到了春秋时期由于私田占据主导,赋税制度随之改变,实际上这个时候原来种地的平民尽管种田即可,交完赋税剩下的就是自己的,这样有一定的剩余。与之前的井田制度下的平民在获得感上并无太大的区别,只不过对于贵族阶级的诸侯国君、卿士是大大的利好,因为他们拥有私田获得感更多,而周天子相对的获得少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是奴隶主的完全附庸,奴隶没有任何自由,可以随意被买卖和屠杀,创造的价值成果完全归于奴隶主,反观西周时期的井田制,种地的平民是有剩余成果的,而且平民有独立的空间显然也有一些自由,当然也有贵族身边的附庸奴隶,但种地的平民依然是占大多数的,所以我认为西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奴隶制社会,或者说中国社会本没有奴隶制社会,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有异议可以留言交流。春秋时期私田增多只是在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财富再分配,实现了阶级流动,比如鲁国三家执政,晋国六卿掌权,田氏代齐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而贵族阶级与一般种地的平民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多少变化。

春秋时期私田盛行,在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财富再分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