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冷战两款有趣的冲压吸气动力导弹及其发展(alvrj,asalm)
asvrj(先进低容量冲压发动机)的开发是由美海军主导的,意在验证拥有取代进气锥设计的固定式激波进气道的小型紧凑式冲压/火箭助推发动机的导弹的可行性。项目开始于1968年,在72年开始测试,导弹的设计和尺寸上都和后来苏联/俄罗斯的kh-31趋同。

asvrj全长4.57米,弹径380mm(kh-31长4.7米,弹径360mm),重800kg,发射时先由火箭助推器加速至冲压发动机工作速度,随后进气道保护罩脱离,冲压发动机开始工作。可选择高空投放,低空超音速冲刺或低空全程超音速突防模式,前者在1976年代的四次实验中创下射程240km,最大速度3.5马赫的记录,后一种模式在1974年的测试中以2.5马赫的速度飞行了70海里(约合130km)的记录,性能甚至超过十年后的kh-31。(苏联kh-31在70年代末开始计划研制,84年飞行测试,88年服役,91年正式展出,其一改苏制超音速导弹巨大,仅能由水面舰艇或大型轰炸机发射的印象,小巧紧凑,可由米格-29等战术飞机发射。当然美国早早就知道了这么一款导弹,在推测其性能时也以asvrj为标准,认为其是一款高空射程300km,低空100km的超音速反舰弹。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美国搞到了一批kh-31并将其改装成ma-31靶弹,在不改变发动机设计前提下去除战斗部换装电子观瞄设备并添加更先进的航空燃料,发现其性能并没有这么夸张。)





如果觉得asvrj很眼熟,那就对了,它其实是我省雄风3反舰导弹的原型。而asvrj在美国的真正精神后继者则是GQM-163郊狼靶弹,这款导弹采用一级固体助推器,二级冲压发动机,巡航速度最高可达4马赫,特殊的大角度俯冲导弹甚至可以模仿某些弹道导弹,并且带有高G过载的末端机动。




GQM-163发射

GQM-163高速经过

GQM-163可怕的任务剖面
然而asvrj并不是美国冷战期间即将实用化的最先进的冲压动力超音速导弹,一款由美空军主导,名叫asalm(先进战略空射导弹)的导弹甚至摸到了高超音速的门槛。
先进战略空射导弹,由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研制(后与洛克希德合并),射程500km,巡航速度4马赫以上的核常兼备的巡航导弹(后来苏联大规模服役的p-700花岗岩导弹巡航速度为2.5马赫,两者不是一个级别的)。项目从1970年开始,在80年宣布进入技术储备。
和先前的几篇专栏同理,70年代的半导体革命使得同体积内的计算机算力大幅上升,超音速下压缩空气的算法得以实现,弹载计算机算力提升到也足以利用收集的信息控制导弹在超音速下稳定飞行或做规避机动。立足于此,asalm得以实现。

asalm采用了惯性,末端雷达(或反辐射导引头),可配备常规/核战斗部进行打击,只有空射版本进行了实验,但有相关文献记载曾有开发舰载与潜射版本,可用于攻击苏联的雷达站,弹道导弹发射架或者预警机(你没看错,其反辐射导引头的确可以锁定苏联预警机)。同样采用一级火箭助推,二级冲压动力的设计,但其进气道得益于压缩算法的设计压缩空气效率远超当时进气锥或固定激波进气道,使其达到4马赫的速度,在70~80年进行过多次实验并取得成功,其中79年的一次测试中达到了5.5马赫的最大平飞速度(现美国官方给自己吸气式高超音速武器的标准就是5马赫巡航),算是摸到了高超音速的门槛。计划代替agm-69短程攻击导弹,后竞标美空军的空射巡航导弹项目败于波音的agm-86。



asalm竞标失败,主要源于美国对苏联在研截击机的误判和对超音速武器应用理解的变化。70年代中,美国得知苏联在研制米格25的下一代截击机(米格31),美国以米格25为起点估计,这将是一款最高速度4马赫,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的超级截击机,届时射程最大500km的asalm会让导弹自己及载机落入危险当中。二由于雷达与防空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哪怕是超高速目标直冲防区也很有可能会被火控雷达找到合适角度指引导弹击毁,超音速应用也从甩开敌方截击机变为为两派,一是追求低空超音速借助地形屏蔽敌方雷达,二是借助大航程与高速最大限度压缩对方防区并通过被动雷达告警绕过防区伺机而动(黑鸟就是这么做的,借助隐身涂料和修型黑鸟是同速度物体下的低可探测性目标,但仍不能直冲防区,只能借助雷达告警与前期侦察在防区边缘拍摄,而基于甩开敌方截击机设计的b-58和xb-70则遭到了淘汰)。这两者都是asalm不具备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