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生人,亦不对熟人(19/3)
上一篇文章我们探讨了怎么去深层次地了解对方,末尾也来到了第三点也就是亲密关系中的矛盾。这里塔尔老师还引用了一个爱因斯坦和一位量子力学家的书信。这位科学家想介绍爱因斯坦进入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回信说对这些细节不感兴趣,就像想知道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在想什么。这个科学家回信说:“上帝就在细节中。”亲密关系也是一样。亲密关系也是一样。每天的衣食住行都是细节,相互的交流,触碰,吃饭都是细节。这里还有一个叫“迷你爱情助力器”的词,比如一个拥抱,或者一条表达爱意的短信(这里当然不单指热恋期间的人),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小事能够产生变化。表达关心当然还有就是直接的,去问一问“你刚才做了什么事情”啊,“你在想什么啊”,或者“你看上去有点低落,我能做点什么吗”。还有就是赞美。赞美并不需要成本,但是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并且不必等到别人期待再开口。再就是性也是良好感情的表现。它也是区分恋爱和深厚友谊的一个标志。
我们再回到矛盾本身。并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好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相对比较健康的矛盾通常是认知矛盾而不是情感冲突。认知冲突是对人的行为,思想或者观念的质疑,而情感冲突一般针对个人,情绪以及ta们是谁。简言之,对人不对事的就是认知冲突。塔尔老师还给了一些例子:“你真是不懂体谅人”,这个是情绪冲突。“用完厕所你能把马桶盖盖上吗?”这个是针对性格的认知冲突。在针对婚姻调节的案例中,人们发现,当双方在争执中表现出恶意和蔑视的时候,这个迹象是比较糟糕的。有一个建议是让争执在私下发生,因为当在公众场合或者朋友面前,体验到恶意或者蔑视,让人恼羞成怒,这种情况是有极大的破坏力的。“回家再吵架”。
这里塔尔老师还介绍了同性相恋群体的争执的情况。首先研究发现男性在争执或者被否定的情况下,会引起相对女性更大的情绪反应,更多采取回避,而女性能更好地应对这些争执。而同性恋人之间,不管性别,ta们会有更多积极幽默的,或者一些相互的触碰,这对于缓解紧张气氛非常有帮助。
之前,我们提过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白金法则:不施于人,勿施于己。而这里钛金法则又来了:不对生人,亦不对熟人。解释:我们一般会对路上的陌生人或者不熟悉的人大吼大叫或者肆意谩骂吗?但是我们对于身边越亲的人,越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不管国别都是这样。这背后就有对于矛盾的不同层面的反应。对外人更多时候处于认知层面的矛盾,因为没有多少感情。而对于由感情甚至是深情的人,反而更容易将矛盾情绪化,变成情绪矛盾。所以不让矛盾往情绪层面转化是非常重要地。相互了解可以说是爱情中的友情基础,有深厚的友情和相互的了解能够让爱情更加坚固和长久。
第四点我们在这篇文章稍微提一下,下一篇文章再具体说。这一点是“积极认知”。亲密关系中的一方理想的是一个积极的发现者。比如把伴侣的自律当成自律而不是固执,把幽默当成幽默而不是耍滑头。而事实上,感情非常好的伴侣,并不只是这样欣赏对方,甚至存在“积极错觉”,也就是说,ta们眼中的伴侣比别人眼中的这个人更好。甚至在专门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让伴侣相互评价,然后让ta们的家人或者好友来评价他们。然后发现,如果伴侣对一个人的评价比家人朋友对这个人的评价要好的,往往这样的亲密关系很好,而如果还不如家人朋友,这样的关系较难维系。塔尔老师认为这个不只是一个错觉,而是一种“自证预言”,也就是我们在“信念即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也译作自我实现预言)(5/2)”中提过的那个情况。伴侣看到了对方身上不被别人看到的优点,并且帮助对方慢慢去实现。我们说爱情中有一点是非常诱人地,就是“相互成全”,这就是成全的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