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别看今朝

写时评越来越困难了。问题的症结就在这个“时”字。
写起来总像在凑热闹。作为围观者,自己不甚明白实情,就开始大论特论,这是一种不道德。等到实情陆续浮到人们眼前,又不大需要去写了。毕竟,读者不是傻子,多方面综合一下信息,心里也多半有数了。我不是老妈子,四处整合信息,把奶壶喂到懒人嘴里,我自己都不愿意。
时文是写不出真假的,人群也不大关注真假,今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观者唏嘘一番,作几句评论便是。说到真假,这也是个有趣的话题。人数众多者以为自己掌握着真理,弱势少数者心里也怀着真理,双方就这么拉扯,彼此不甘心,时代也就随着拉扯变化。两人争吵,各执一词,在各自角度,都没有没错。“出一口气有错吗?”没有错。
时文有新鲜期。写的慢了,时效性过了,也就没用了。事件一出,作者就要催逼自己,为写出东西拷问真心,感动自己,奋笔疾书,当晚出稿。日日有事件,日日精神颤动,这不会神经衰弱吗?这是人能承受的吗?事实上,作者也没有那么吐血,那真相就是——他们假装真情。读者读着感动,其实作者只用了固定套路来赚人眼泪。
写一些距离感强的东西,怀古文,怀古人,怀古物,又极容易落入窠臼。你不按咏怀的格式去写,读者也不大愿意看下去。自己行文为的是直抒胸臆,结果写文章时却和藏在文体中的“老先生们”打了一架,丢人不说,真情实感也洒了大半,摆上台面的东西成了四不像,要是读者恰好喜欢,那更难受了。
思考到这里就想笑——自己作为一个写东西的人,倒开始要求起读者了。乔布斯可以做到让消费者听他的话,但这毕竟有商业中的愚弄成分。写东西要是掺杂上直接的利益关系,会让人冒冷汗。毕竟,老外有规矩“Bussiness Is Bussiness”。我找不到好的翻译说法,觉得会丢失敬畏感,大致可以用“在商言商”形容。你去买个手机,假设不好用,被诓了,损失点钱便是。但行文,“在文言文”,读者要是看了不干净的东西,因此走上一条歧路,这绝对是作者的失责。鸡汤情感这类腻文,读者日日被撩拨情绪,太容易失心。网文奇幻小说,总有个自留地,读者也知道此类文字虚实。但平日中,打着帮人排忧解难,指点爱情婚姻,规划人生发展旗号的暖心文字,利欲熏心,为谋财,不惜口沫飞溅,横言竖语去瞎指挥,读者被骗了都不知道,还要为其说好话。
事物与事物间,总会存在有趣的间隙。自己写不出时评,但为什么写不出,却弄了一篇出来,还觉得有趣。科普片里,小鹿为舔食盐分,不惜在峭壁上行走。自己为尝到一丁点“有趣”的部分,只好在事物间来回穿梭。像逛菜市场,不买,还喜欢拍一拍这瓜熟不熟,咬一咬那枣甜不甜。卖菜大妈早就看不顺眼了,抄起拖鞋就打,我赶紧再换一个地方。
思维是个有趣的东西,刚冒出来时候新鲜,冷却了就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