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5.4.2.3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2023-12-05 13:4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3、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为了要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而且要考察事物的历史。在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都不是从来如此,而是由它的先行阶段合乎规律地准备起来的。如果不了解它的过去,就不能深刻地了解它的现在,也不能准确地预见它的将来。列宁在说到研究国家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也和所有的问题······一样,要正确地认识它,要有把握地切实地解决它,就必须从历史上把它的全部发展过程加以考察。”[1]毛泽东同志在向全党发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号召时,指出要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和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其中说到研究历史时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2]这些指示都表明了对事物作历史考察的必要性。

  怎样对事物作历史的考察呢?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对事物的历史的自然行程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也势必要的,但是有它的缺点。“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3]另一种方法则是撇开那些起干扰作用的偶然现象,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去研究“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4],把事物的发展进程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实质上就是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它最能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因而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5]。这种方法与前一种方法实质上是一致的,逻辑的方法只不过是撇开了偶然因素的历史的方法而已。而且,“采用这个方法时,逻辑的发展完全不必限于纯抽象的领域。相反,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接触现实。”[6]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时,就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而且追溯了由简单的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但是,他并没有去详细论述各国资本主义如何由简单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具体过程,因为如果这样做,就会陷在材料的汪洋大海里,使一些偶然的细节掩盖了问题的实质。他采用的是逻辑的方法,即“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    商品交换。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往后的叙述为我们揭明了这些矛盾以及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在这个社会的开始直到终结的过程中的发展(和生长,和运动)。”[7]

  列宁在研究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时,也不仅研究它的现状,而且追溯了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但是,他并没有逐一地去叙述人类史上几十个几百个国家的具体发展过程以及各种国家形式(政体),而是用逻辑的方法,“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作一个概括的历史的考察。”[8]他依次分析了由原始社会的无国家状态怎样过渡到奴隶占有制国家、农奴制国家以至资产阶级国家,指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9]而资产阶级国家决不像资本主义的辩护士们所说的那样是什么“人民意志的表现、全民决定的总汇、民族意志的表现等等”,而只能是“使本国资本家能够维持其对工农的统治权力的机器”[10];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建立自己的国家,并以此为武器去消灭一切剥削;等到全世界已经彻底消灭了剥削和产生剥削的可能时,国家才会自行消亡。这样,列宁就把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充分地深刻地揭示出来,把国家的发生、发展以及消灭的过程清晰地描绘出来了。

  毛泽东同志在考察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时,不仅考察了旧中国当时的状况,而且一直追溯了周秦以来的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但是,毛泽东同志并没有去详细叙述中国三千多年历史发展的细节,而是用逻辑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作了概括的考察。他指出中国的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分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或酷压榨和农民的英勇反抗,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接着,他又分析了1840年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变化,指出这种侵入一方面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又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然后,他指出近代和当时中国社会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个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样,毛泽东同志就把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客观根据科学地揭示出来了。

  以上,我们对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作了简略的论述。应当指出,这些方法并不是思维方法的全部;而且,在实际思维过程中,人们决不是孤立地运用某一种方法,而是综合地运用着各种方法的。所有这些方法,都服务于一个目的,那就是对感性材料实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逻辑的系统,从而达到深刻的理性认识。


注:

[1] 列宁:《论国家》,《列宁全集》第29卷,第431页。

[2]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9页。

[3] 恩格斯:《论卡尔·马克思著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

[4]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2页。

[5]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2页。

[6] 恩格斯:《论卡尔·马克思著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4页。

[7]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9页。

[8] 列宁:《论国家》,《列宁全集》第29卷,第430页。

[9] 列宁:《论国家》,《列宁全集》第29卷,第435页。

[10] 列宁:《论国家》,《列宁全集》第29卷,第440-441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5.4.2.3 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