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谣言漏洞百出,仍有人深信不疑?
每天浏览新闻时,你会被这样的文章标题所吸引吗? “速看!微波炉加热口罩可以消毒!”“喝酒能预防癌症”“吃红色的食物可以补血”……这样的谣言其实严重违反常识,稍加思索就发现其漏洞百出,却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被关注、转发,竟然还有人深信不疑,并在生活中实践。 为什么有些人在谣言面前失去了辨别力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谣言正是精准掌握了人们的5种心理。 第一种,就是焦虑心态。美国社会学家戈登• 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中指出:谣言能缓解说者和听者不稳定的内在心理情绪和焦虑。这也是大部分谣言都关乎健康、灾害等主题的原因。 当人们的身体健康、人身安全等面临不确定性时,在恐惧、迷茫、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引导下,即使眼前的信息存在真实性上的疑虑,为了缓解焦虑,人们也乐于相信谣言。比如“喝酒能够预防癌症”的谣言,就是利用了人们担心罹患癌症的心态,从而被广泛传播。 第二种,就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当谣言经过发酵,已经获得了群体性的认同时,人们容易丧失理智,选择盲从。比如某些在朋友圈、微信群被多人转发的谣言,往往让一部分人在用理智分析内容正误之前,选择直接相信。 第三种,就是猎奇心理。人遵循“好奇—>怀疑—>探究—>确定”的心理轨迹,谣言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我们爱问为什么,也爱探秘事件整个发生过程,更爱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也是很多人爱聊八卦的原因。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有着逆反的心态,越是禁止的,就越是想去突破阈限;越是反对的,越是感到好奇想一探究竟。在认知有限、真相不明的情况下,一旦信息量太大就会无从选择,真实性失去意义,我们都有强烈的猎奇心理,一旦谣言发布出来,就会导致大家互相传播,就信以为真。 第四种,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心理定势,也就是指个体受社会影响从而对一些人和现象持稳定不变的看法。一般是对先前经验的间接、概括性的反映,导致人的后续心理活动趋势,呈现比较成熟稳定的状态,有惯性思维的作用力。刻板印象往往只是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形成的,但也会直接影响对新信息的判断。 比如某些地域歧视会认为上海人怎么样,河南人怎么样,这些留在公众心里的已有的认知心理定势,影响着对具体事件的认知,如果出现和已有的认知心理定势相符合的谣言,绝大多数人会放弃理性思考,选择相信谣言,从而站定立场,促使谣言不胫而走,传播给更多人。 第五种,就是人们对权威的认可与相信。在不熟悉的领域,人们更容易相信有话语权的人。比如有些和健康相关的谣言在发布时,会故意加上医学专家的个人信息,让人们误以为谣言是专家本人所说,从而放松了警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辨别谣言呢?从普通人的角度,我们要增加网络素养,面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要增加判断力,比如看信息的来源,它是从权威机构发出来的还是个人发出来的?不权威不轻信。如果是个人发出来的,没听过的,也要去调查验证一下。还要看信息的统一性。如果是专家说的,也要求证一下专家是否说过,其它专家怎么说的,对说法不统一的观点,要进行求证,不能轻信。另外也要警惕信息的纯正性。如果发现图文无关、语法不通、逻辑混乱,还在行文中带货、穿插广告的信息,不能轻信。面对谣言,我们都要擦亮双眼、及时甄辨,让谣言止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