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13 楚武王侵随

本文讲述的是楚武王侵随,季梁谏追楚师。不是最著名的“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那一章。三十五年后,楚人才见于《春秋》。这一段无经之传,为后来的晋楚争霸,找到历史的源头。记载了楚国为什么强大的历史线索。同时记载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民为邦本的思想。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三章导读部分的第五节楚武王侵随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左传导读——楚武王侵随
《左传·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薳章是楚国大夫,据前人考证,他也是楚王的王子,前代楚王的王子。求成就是要求和谈。这里似乎不太好理解,但《左传》也没有进一步地交代。那就是楚人去侵随,他为什么主动还去求和呢,《左传》没有交代。
军于瑕以待之。就是楚军驻扎在瑕这个地方,等待随人前来谈判。也就是说他是派薳章去要求和谈,然后等待随人过来进行谈判。随人使少师董成,也就是随侯派少师,这个少师应该是官名,但这个人名字是什么没说。所谓董成就是主持和谈,我们现在还叫董事。董事董事就是主持事务的,所以这里的董仍然是这个意思。董成就是主持和谈。
楚武王侵随——汉阳诸姬
鬬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这里首先有一个问题,就是吾和我,在《左传》当中用的很多,但是我一直不明白,二者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同学们知道不知道,我想过好多次就没想明白,希望大家,去看看你们能不能想明白。
不得志于汉东也。首先说汉东,汉东就是汉水之东。这里指的是汉水以东的各诸侯国,但它有时候又称,对,汉阳诸姬。汉阳诸姬和汉东是什么关系呢,是一回事。为什么有这个称谓,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呢。
因为汉水大致上是西北往东南走,有一段好像是正东的,有一段几乎是正南的,偏东一点,所以从东西这个角度说,随国是在汉水以北。我们知道山南为阳 水北为阳,汉水以北就称汉阳。当汉水东西走的时候,那随国就在汉北。如果是从南北方向来看,因为它是斜的,你既可以看作南北的,也可以看作东西的。你要看着它从南北的角度看,它就成了汉水以东。所以汉东诸国,汉阳诸姬,是同一个概念。就是因为汉水是斜的,产生这种。
楚武王侵随——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
不得志于汉东,不得志是在汉东这个区域,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个潜台词是什么,不得志,他的这个志,就是要扩张到这一片地区,来消灭或者控制汉阳诸姬。鬬伯比在这里说的是,我们为什么,一直没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呢。我则使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这是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是张我三军,张者大也,就是张扬我三军,炫耀我三军,炫耀我的军事实力。而被我甲兵,被,披也,披甲兵实际上是披甲之兵,也就是全副武装,炫耀我三军。并且是全副武装,以武临之,用一种强大军事实力,一种高压态势,在汉东诸国面前。
这样就造成了,他们都感到恐惧,都害怕被灭亡,因此他们就团结起来对付我们。协者 和也,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团结起来,以谋我,以对付我,故难间也。所以这就使得我们,很难离间他们,各个击破。鬬伯比在这里讲的是,对以往的回顾。回顾历史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
楚武王侵随——汉东之国,随为大
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他说在这个地区当中随国最大。下边是一个假设,随张。假设,如果随国张扬它的实力,那么它必弃小国。大了就会看不起小的,和小的往往搞不好团结。小国离,楚之利也。如果它过分张扬自己的武力,在其他小国面前表现的很强大,就会导致其他小国离开他,和它不团结。他说这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也就是说我们要想办法,促使汉东诸国的团结局面破裂,以便于我们各个击破。
怎么办呢,下边就是少师侈,侈就是傲慢自大。在这里,这个人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请羸师以张之,羸者,弱也。请你展现我们的军队之弱,以张之,以张之是使少师张,更进一步是使随国张。给他造成一种假象,让他认为楚国的军队不过如此,不堪一击。那他就会扩大自己的自大心理,这种自大心理对我们是有用的。也就是主动示弱。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随国现在有一个贤大夫季梁,你说的这种计划很小儿科,根本骗不过季梁,是没有用的。鬬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意思是,我并不是说马上就能够见效,因为少师得到随侯的宠信,他的言行,他的观念会影响到随侯。如果他有了这种观念,他有了张扬的这种观念,他以后会影响随侯。我们今天这样做是为以后做打算,为以后创造机会。
楚武王侵随——王毁军而纳少师
王毁军而纳少师。这里省略了,楚王接受了鬬伯比的建议,毁军而纳少师。所谓毁军文章里面没有具体的说,采取了哪些内容。我想无非就是几个方面,第一,让更多的老弱病残士兵,出现在外面。第二,兵器盔甲有很多破损。第三,战马不强壮,兵车有问题。对吧,这应该是毁军的内容。因为这都是表示,军队战斗力不强的一些方面。所以说毁军,我相信应该包括这些内容。
纳少师。纳少师是请少师入,让少师看到军队被毁后的场面。少师归,请追楚师。你看 我们从这里看到,《左传》的叙述,省略了很多很多的东西。也就是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少师,的的确确上了鬬伯比的当。看到了楚军的疲弱,认为这时候的楚军不堪一击,所以请求随侯派军队去追击楚人。
楚武王侵随——季梁谏追楚师
随侯将许之。大概随侯对当时的局面,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相信了少师的说法。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授楚,授应该是授命,授命于楚。这个授的是什么命呢,我想应该是授命楚国为老大。楚国实力强 楚国为王,上天有这个授命。其实我们如果直接的理解,不必要理解这么曲折。天方授楚等于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授楚实际上等于是助楚。因为上天正在帮助他,他实际上实力很强,所以他所表现的弱是要引诱我们,所以鬬伯比的计划,的确瞒不过季梁。

君何急焉。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不要去追,不要去追楚师,不要主动和他打仗。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小国怎么样才能够,和大国相对抗呢。随是小国,楚是大国,按照一般的理论来说,小国要对付大国,必须是下面的原则,小道大淫。
所谓小道就是小国必须以道治国,同时还要利用大国的淫乱。因为大国的淫乱,现在我们看不到。因为现在的楚武王,是楚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在这个时期楚国没有淫乱的征兆。也就是说季梁认为,我们没有办法利用大国的淫乱,和它抗衡。那就剩下了一个方面,我们只能是以道治国。
楚武王侵随——以道治国,忠于民而信于神
这个道是什么呢。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这就是以道治国,换句话说,以道治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忠于民,二是信于神。忠于民即对民忠,信于神即对神信。上思利民,忠也。那什么叫忠呢,利民。你时时考虑着利民,这就是对民忠。请注意 在这里强调的是忠于民,对民忠。所以我们不要一看见忠,就想到了忠君,在先秦时候不是这样子的。
祝史正辞,信也。如何对神讲信呢,是祝史正辞。祝史,分开是两个官,在这里强调是一个职务,一个职责,那就是和神灵沟通的官员。祝史都是,在祭祀的时候和神灵沟通的官员。正辞就是诚实无欺之辞,这是信也,这是讲诚信。这上面说的都是理论,是原则。
但现实上是什么样呢。今民馁而君逞欲。现在民众正在忍饥挨饿,逞欲是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只图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儿显然不是上思利民。祝史矫举以祭,祝史他们在和神灵沟通的时候,是罔举功德。矫者,罔也,他们说各种事实上不存在的功德,向神灵说假话。也就是说,他违背了信于神的理念、原则。
臣不知其可也。因为季梁说,小国要和大国相对抗,必须是忠于民而信于神。而我们现实当中,明显是对民不忠,对神不信,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打仗。臣不知其可也,我不知道哪里有可以打仗的理由。
以道治国——牲牷肥腯,粢盛丰备
公曰,在这里也说一下公曰。在《春秋》中,各国诸侯是按照五等爵制来称的,公侯伯子男。但是在各诸侯国当中,称本国君主均为公。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爵称和内称的区别。对外而言用爵称,大家称宋公、郑伯、齐侯等等。但这些诸侯在他们国内,都被称为公。
公曰,吾吾牲牷肥腯。牲就是祭祀用牲,牷我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毛色纯,第二是肢体健全。所以这个牲牷,主要是指的健壮纯色。肥腯,我们书上洪亮吉以及服虔说,牛羊曰肥,豕曰腯,是说肥和腯都是肥。但说到牛羊肥的时候用肥,说到猪肥的时候用腯,所以这个肥和腯都是肥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连起来就是,我们祭祀神灵的时候,用的祭牲纯色,健康,肥壮,都符合标准,是标配。粢盛丰备,粢盛,祭祀神灵当中所献的粮食,主要是米。丰备,丰盛完备,应有尽有。何则不信,这个信实际上是诚。前面讲信也是诚信,在这里更强调的是诚。我们在祭祀的时候,给神灵提供的肉是最好的,提供的米饭是最好的,这还不够诚吗。信于神,我们给他提供了最好的东西,他为什么不支持我们呢,他能不护佑我们吗。
随侯实际上是在用,是在从祭祀供品的丰盛方面,强调对神灵的诚意。那为什么不说利民呢,因为利民方面实在无话可说。
以道治国——夫民,神之主也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其实这句话,所有的思想史,文化史,讨论这句话的人很多,但这句话究竟怎么解呢。杜预的说法是神倾向于民情,我想这是从思想的角度来讲的。但我想《左传》作者,这句话究竟应该怎么解。我想(应该)这样说,不知道是不是准确。
神是要靠人去祭祀供养的,不光是君主要祭祀鬼神,老百姓也要祭祀鬼神。作为祭祀和被祭祀关系而言,被祭祀者是客人,祭祀者是主人。所以民可以看作是神的主人,因为神到民家去吃饭。说的这个神呢,我想多说一句,在《左传》当中所讲的神,和我们后来所说的神不太一样。
《左传》当中讲的神,实际上是鬼,是人的鬼魂,人死为鬼,入庙为神。人死以后庙中有了他的牌位,受到祭祀了,这时候他就成神了。一旦成神他就具有了,保佑别人的这种能力,先秦时候的神主要指的是鬼神。
我们后世所说的神,其中包含了道家的神,道家的神和先秦所谓的神,是有区别的。道家的神也包括鬼神这一块,但同时它有了另一部分内容。我把它称为天上的公务员系列,因为老天爷是地上皇帝的投影,皇帝下面必须有一帮人给他办事,他需要整个的官僚机构,帮助他治理天下,于是就有了大量的神。
我说这些神,省城有省城的城隍,各州、各地、各县都有自己的城隍,这种从上到下的城隍系列,我们可以看作是,它的主要的行政系列。下边一直到最小的,每个村都有的土地庙,这就是村长,土地爷。尽管它很小,再小小到一家之主,灶王爷。他尽管很小 但是他也是官,还有具体的各种官,那就是河神、山神、水神。
这相当于,行政机构当中的各个具体的部门,所以我说这一套神的系列,是道家构建起来的。和先秦的,以死人为主体的鬼神系列,是不一致的。所以我想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把神之主,把这个神定位为鬼神。定位为鬼神,然后才能理解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因为民是神的主。所以历代先王都在强调先成民,成民是成就民,成就民也就是忠于民,利民,在利民之后 再去致力于神。

以道治国——利民为先
忠于民和信于神两个步骤,必须是以忠于民利民为先。民得到利之后你再去祭祀神。
故奉牲以告曰。奉牲,我想这个奉有捧意,我们前文讲过叫立而奉之。我想那时候的奉,也可以理解为捧本意,那捧之就是尊之。但是在这里,对待鬼神的时候捧着是干吗呢,是献,是贡献。所以这里的奉牲以告曰,是献牲,是贡献,向神灵贡献祭牲的时候说。
博硕肥腯。博者广也,硕者大也。也就是又多,又大,又肥壮,这是在强调祭牲的特征。给神灵这样说的时候,表现的是什么意思呢。谓民力之普存也。我们之所以给神灵这样说,意思是告诉神灵,民间的财力很丰厚,民力之普存也。老百姓过得都很丰衣足食,民间的财力很丰厚。
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蕃者,繁殖也,滋者,长也。这个意思是说,民间牲畜繁殖生长都很顺利。谓其不疾瘯蠡也。瘯蠡就是瘦弱,生病,所谓不疾瘯蠡就是不病瘦弱,长得很强壮,没有生各种各样的病。谓其备腯咸有也。是说这一类的祭牲有的是,到处都是。总之一句话,我们向神灵在讲,博硕肥腯这四个字的时候,强调的是老百姓日子过的很好。
以道治国——民和年丰
奉盛以告曰,这个盛就是前文的粢盛,絜粢丰盛,我们提供的粮米既清洁又完备,意思是什么呢。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所谓三时不害指的是,春 夏 秋三季不害,这个不害有两方面的内涵。一,风调雨顺。二,国家没有在这三个,播种、管理、收获的季节,没有去打扰农民,让他们一心一意地去种庄稼。这样子导致了民和年丰,也就是说我们贡献祭米的时候,仍然是向神灵报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错。
奉酒醴以告曰。酒醴,醴是甜酒,向神灵献酒的时候说嘉栗旨酒。嘉者,善也,栗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前人都没有说清楚,我也说不清楚。因为杜预把它认为是,是这个慄的假借,战慄是这个慄吧。他说这个是体现一种敬意,这个假栗是体现着敬意,
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个栗写为这个洌,这个意思就是清。所谓这句话,旨者,美也,旨酒就是美酒。按照杨伯峻先生的解释,这句话就是既清且香的美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我们跟神灵这样说,是为了表示上下一心,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上下团结一致。言下之意就是说,君主真正得到了,全体民众的拥戴。
所谓馨香,这也是祝酒词,在献酒的时候用到馨香这个词,无谗慝也。当我们给神说馨香的时候,实际上是,馨香是芳香远闻,香气跑的很远。那既然很香,那就是中间没有不好的东西。无谗慝也。没有进谗言,没有小人,大家都是君子,都是君子就香了,这个香气就远了。所以当我们说馨香的时候,是表示没有小人,我们的官僚机构都很纯洁。
以道治国——成于民而后致力于神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这里强调是君主,君主应该务其三时,务就是努力 致力于三时,也就是在春种、夏管、秋收,在这些农忙季节,要告诉老百姓去致力于生产。同时修其五教,修其五教。杨伯峻先生根据后边的传文,认为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家庭伦理,因为这是后边的传文,杨伯峻先生认为在这里,五教是指这个。通固然是通,但这里五教,究竟作者原意指的是什么,不清楚。杨伯峻先生是拿后边的传文,来做这里的解释,通是肯定通的。
所谓亲其九族是指,你的亲戚之间都要和睦,九族究竟指的是什么。前人有两种说法,主要的是两种。一个是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本家九族。另外一个九族是包括,主要是外边的亲戚,也不是没有,各说都有道理。但我想在春秋时期,似乎大家和外边的亲戚,保持关系的不多。所以我想这个九族,主要还是指的是同姓上的九族,也就是泛指大家族。所以这里的亲戚九族是讲,家族关系内部的和睦。
以致其禋祀。禋祀,洁祀。也就是当农业丰收之后,民间教化取得好的效果的时候,家族和睦的时候,然后再举行祭祀。这就是所谓的,成于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当我们实现这种民众富有,诚信待神的时候。我们上可以得到神灵的护佑,下可以得到民众的拥戴。神降之福,神降之福就是神提供护佑。动则有成,成者,功也,你做什么都可以取得成功。这又是理论层面。
楚武王侵随——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
那现实层面呢,是今民各有心 而鬼神乏主。民各有心是说大家不团结,更强调的是民众和君主不一心。因为民众的穷困,无力祭祀神灵鬼神,所以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现在老百姓很穷,鬼神也不会给你提供护佑。你自己的祭祀即使再丰盛,神灵会给你降福吗,会护佑你吗。
君姑修政。现在你需要先放下,与楚人抗衡的这种观念,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姑且修政,修政是你把政治这方面做好,内政方面做好。这个修政强调是内政,而亲兄弟之国 强调的是外交。
因为汉阳诸姬,大家都是兄弟之国。所谓内不修政讲的是利民,下面外交强调的是,与其他小国之间的团结。庶免于难。这样内部有民众的支持,外部有其他兄弟之国的帮助,庶免于难,或许可以免于难。这个难强调的是灭国之难,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免于,有可能免于灭国。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追溯前事——楚国如何强大起来的
《春秋·庄公二十三年》,夏,荆人来聘。荆就是楚,这是《春秋》第一次记载楚国。《左传·桓公二年》秋,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这是《左传》第一次记载,楚国对中原诸侯国的威胁。这一次楚武王侵随,距鲁庄公二十三年荆人来聘,还有三十五年。也就是三十五年后,楚人才见于《春秋》。所以楚武王侵随这一条,这一段传文,是典型的无经之传,和经文完全没有关系,

我们前面说过,《春秋》是鲁国史官的,历代档案汇编,是当代人记当代事。在春秋初期,楚人、晋人似乎都没有和鲁国,有太多的交往。那么鲁国史官也就没有记载,晋楚两国的许多事情。但是到了春秋中后期,晋楚成为中原诸侯国,中原的霸主,影响非常大。我说作为当代人记当代事的,鲁史《春秋》,它已经不可能,把这两个大国的历史渊源,记载下来。
这就成为后来许多事件,没有了源头,楚国如何强大起来的,晋国的历史是怎么样的,《春秋》没有办法记载。所以我说《左传》作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历史学家,他为后来的晋楚争霸,找到历史的源头。所以他在以《春秋》为纲,作《左传》的时候,他补充了大量《春秋》,没有记载的晋楚两国史事。
楚人突然北上争霸,在《春秋》中找不到前期的线索,所以《左传》补充了楚武王侵随。作为楚人北扩过程当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他后来的争霸,做了一个历史的铺垫。因为楚国势力的壮大和向北扩张,是从楚武王开始的,武王侵随也正是,这个扩张过程当中的起点之一。
楚人侵随,到两年后的灭随,很快把汉阳诸姬或者灭亡,或者拉为附庸,基本上统一了,汉水以北、淮河以南的流域。这成为他进一步北扩,很重要的一个阶段。那下面接着就是,宋、郑、陈、蔡,都进入了楚人进一步北上的目标。因为灭了汉阳诸姬,控制了汉水以北,这一块地盘之后,再继续往北扩张,就到了宋、郑、陈、蔡,这些国家的边界。
争霸时期——与楚抗衡
所以在其后,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很重要的都是如何与楚抗衡。特别是晋国晋文公以后,与楚抗衡成为争霸时期,最重要的内容。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楚武王侵随这一段无经之传,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左传》作者,在从更深广的角度来解读《春秋》。
同样 《左传》在晋人,没有出现于《春秋》之前,记载的大量晋国的事情,也是对晋国历史的一种追述。也是对晋国称霸的,一种历史材料的补充。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左传》的这些无经之传,都含有深度解经的内涵。
左传导读——对祭祀的理解
季梁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通过传文我们可以知道,他对当时随楚之间的形势,看的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楚大随小。季梁强调的是应该忠于民信于神。随侯他知道,在利民方面他并没有做什么事情,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所以他只强调,我敬神贡献了最好的肉,贡献了最好的粮食,贡献了最好的酒,神灵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呢。我给你提供了好的吃喝,你为什么还不护佑,你还能不护佑我吗,你还能不赐福于我吗。
我说在这里,随侯实际上,是把神灵看作了一个贪官。我给你送礼,你就应该给我提供帮助,只不过这个贪官,是天上的贪官而已,冥冥之中的贪官而已。其实这种理念,似乎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其实大家送礼干吗的,一直到今天,没有人真正心甘情愿的,给别人送礼。
凡送礼者必有可图,谁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心甘情愿地送给别人呢,还往往要拿出好东西。这是一种交易,只不过祭祀的时候是向神灵行(受)贿,在现实当中是为具体的人行贿。所以祭祀是一种行贿,本质上是一种行贿,这就是随侯的理念。对祭祀的理解,我提供了好吃好喝,你就应该帮我的忙。
但是季梁认为神灵不是贪官,是为民作主的清官,他是以民众的意愿为标准,来判断是不是应该向君主降福,提供护佑。他认为祭祀神灵的时候,祝史所说的那些恭维之辞,而是向鬼神汇报,君主在现实当中是如何利民的,民众从中得到了什么。神灵实际上是根据民众的意愿,来决定是否赐福于君主。
也就是说季梁认为,你只要把民众的事做好了,你给神灵说的话都是真诚的,神灵就会赐福于你,就会护佑你,就会让你事事成功。如果我们把这一段传文,整体地来理解这句话的话,我们会看到,季梁在这里,虽然把神灵放在了最高的位置。但实际上他架空了神灵,在他的解说当中,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神灵、君主和民众。
左传导读——民为邦本
在季梁的解读中,民众听命于君主,君主听命于神灵,而神灵听命于民众,似乎是民众的满意度,决定了神灵的赐福与否,而君主又被神灵所左右。当我们抽掉,神灵这个中间环节的时候,就变成了民众的满意度,决定着君主的安危、国家的存亡。
我说表面上神灵的地位至高无上,实际上它取决于民心。不要神灵就变成了,君主的统治能否久远,能否稳固,关键在于民心。所以我说在这里表面上,这一篇里边强调很多的是祭祀,如何对待神灵。但实际上季梁强调的是,如何对待民众,如何取得民心。只要民众的日子过好了,君主有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戴,君主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
所以我说对先秦的,特别是《左传》当中,有关神灵的这一类的论述,还有几处,这也是我们思想史,讨论很多的一个问题。我说如果我们把它简化会看到,这些所谓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家,他们有关这方面的说法,都是在强调,民心 民意是君主统治的基础。民为邦本 ,治国以利民为先,这就是所谓民神之主的确切内涵。强调的是民而不是神,我说这样的观念作为政治理念,永远不会过时。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优秀的部分。假如诸位以后从政,希望能从中有所汲取,民众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三章第第五节楚武王侵随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