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同人文:
科普下利姆露的精神病
分裂情感性障碍:
是表现为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且多为反复发作的精神病性障碍。分裂症状为妄想、幻觉及思维障碍等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性症状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症状,可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等,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再体验
创伤再体验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最常见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断出现突如其来的回忆或者脑中重现创伤性事件的场景;睡梦中不停出现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噩梦;面对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导致触景生情,从而产生严重的精神痛苦或者生理应激反应。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儿童更易出现短暂性的重演发作又称为闪回(flashback),即仿佛再次回到当时创伤事件的场景,可能会伴有错觉、幻觉以及意识分离性障碍。
警觉性增高:
基本上每个患者都存在这种症状,是一种自发性状态。常表现为警觉过度、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以及焦虑。躯体状态可表现为心悸、多汗、头痛、全身不适等,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较长,治疗困难。
回避或麻木
回避:
回避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回避。表现为长期或者持续的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场景或者事情。有意识回避表现为尽可能的不去想有关的人或事,避免参加会引起回忆的活动或者到会引起回忆的地方。无意识回避表现为选择性遗忘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一切,也可表现为使自己一直处于忙碌状态,比如不停的工作、学习等。
麻木:
麻木是指情感麻木,对周围的环境刺激反应迟钝。对以前的爱好失去兴趣,逐渐疏远周围的人,对未来没有憧憬。表面上给人一种淡然、木讷的样子,实际上自己一直保持警觉。
意识障碍:
觉醒度改变:从嗜睡到昏睡到昏迷,呈逐渐加重。
嗜睡:
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意识基本正常,但停止刺激后继续入睡。
昏睡:
比嗜睡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较强刺激方可唤醒,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昏迷:
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完全丧失,强刺激无法觉醒,无法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按照昏迷的严重程度可分为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三级。
意识内容改变
意识模糊:
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谵妄:
是一种急性的脑高级功能障碍,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主要表现为认知、注意力、定向、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觉,幻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等。还可表现为紧张、恐惧和兴奋不安,甚至可有冲动和攻击行为
抑郁症
核心症状群
情绪低落:
自我感觉到的或是他人可观察到的情绪低沉、苦恼忧伤,觉得痛苦很难熬过去,感觉不到开心,甚者觉得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常常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几乎每天都存在低落的心境,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
兴趣减退或快感缺失
凡事都提不起兴趣或是兴趣下降,对以前的爱好丧失热情,失去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从事的活动中收获乐趣。
即使有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看书、看电视,其主要目的也只是消磨时间,无法从中获取快乐。
心理症状群
焦虑:
表现为心烦、担心、紧张、胡思乱想、担心失控或发生意外等。
思维迟缓:
自觉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出现困难、决断能力下降、言语减少、语速变慢、音量降低,严重者应答及交流也会出现障碍。
认知症状:
主要表现为对近期发生事情的记忆能力下降、注意力障碍、信息加工能力减退、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等。
严重时会产生“三无症状”,即感到无用、无助和无望。
•无用:自我评价降低,认为自己生活毫无价值、充满失败、一无是处。
•无助: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孤立无援。
•无望:认为自己没有出路、没有希望、前途渺茫。
自责自罪:
对自己既往的一些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严重时会产生深深的内疚或是罪恶感,认为自己罪孽深重,必须受到社会的惩罚。
自杀未遂和行为:
严重的抑郁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和行为,自杀观念常常比较顽固、反复出现,所采取的自杀行为往往是计划周密、难以防范的,因此,自杀行为是抑郁障碍最严重的、最危险的症状。
精神运动性改变:
可出现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迟滞:表现为动作迟缓、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生活懒散、疏远亲友、回避社交、工作效率下降、不注意个人卫生,严重者会发展成少语、少动、少食或不语、不动、不食,即“抑郁性木僵”状态。
•激越:脑中会不由自主的反复想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情,思维内容没有条理,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烦躁不安、不能控制自己,甚至会出现攻击行为。
精神病性症状
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可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自知力:
•部分抑郁障碍患者能够主动求治并描述自己的病情和症状,此为自知力完整。
•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能缺乏对当前状态的正确认识,甚至完全失去求治愿望,此为自知力不完整或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