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融合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
我们都知道,自闭症儿童最主要最核心的障碍是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它以孩子交往能力的显著落后为最主要的特征,这种社会性发展障碍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有不同于其他障碍的特殊的康复教育模式。
因此,为了实现自闭症儿童社会功能康复教育的目标,我们需要创建出适合自闭症儿童社会功能康复的教育模式,这就是“融合教育”模式。
但是随班融合并不是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终极目的,融合只是帮助自闭症儿童社会功能康复的一种手段,融合只是一种社会性干预的形式,属于一种社会场景干预治疗,主要在于修复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缺损,促进其社会功能的康复。

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终极目的是帮助他们回归普通群体,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与普通孩子正常相处,接受正常的教育,为一生的生存与发展做好能力上的准备。
因此,融合的真正目的是要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要为自闭症儿童未来融入社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为目标。随班融合只是为了达到自闭症儿童社会功能康复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
学习自我管理(生活自理)
学习社交常规(行为常规)
学习适应集体生活(课堂、生活、户外等)
学习建立朋友圈(社会交往)
那么,随班教育融合需要哪些条件呢?

儿童年龄
第一,要看自闭症儿童的年龄,比如,已经7、8岁的孩子就不适合幼儿园随班融合。
能力水平
第二,还要看自闭症儿童的能力水平,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欠缺或社会适应能力很差的自闭症儿童并不适合直接融合,而需要在随班融合之前必须在专业康复机构解决其自身行为及集体适应方面的问题,经专业评估达到适合随班融合能力水平时才能入园随班融合。不然会造成普教与特教的两败俱伤,而无法达成双方共赢,同时还会给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二次伤害。
感觉异常
第三,对有些感觉异常孩子来说,尤其是对噪音、光线过于敏感的孩子,普通教室的嘈杂和混乱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在无法控制和调节好自己身体感觉的情况下,孩子是无法适应随班融合的。

融合技能
第四,要具备必要的融合教育技能 。比如行为方面:安坐、遵从指令、注意力集中、共同关注、礼貌礼仪、自我控制、回应、安全意识等;互动方面:等待和轮候、解决问题、玩耍与游戏、对输赢有适当的反应等;自理方面:喝水、吃饭、穿衣、午睡、如厕等。
家长切勿拔苗助长,在孩子各方面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将孩子送入普通教室就读。这样不仅会引起学校和老师一方的负面反应,更是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使得今后孩子真正准备好入学的时候却因为之前的失败经历不愿意回到学校,得不偿失。
一个正常儿童,他的社会性,人际交往能力是在家庭、幼儿园或学校中发展起来的,而自闭症儿童由于突出的人际交往障碍,则更应该到正常环境中习得人际交往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