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在东线的胜算有多大?(四)乌克兰-高加索战线决胜要依靠什么?

在之前的三篇中,我们分别从战前(巴尔干战役)、战时(1941年决策问题)和北线(列宁格勒战役)来分析或侧面推断德军的决胜问题,但是尚还没提到最具重点意义的南线,这一篇我们就来着重谈一下。


南线作战,个人来看,可以被简略地概括为四个区域:
以文尼察、日托米尔为前卫,基辅、乌曼为中心的区域为第一个区域。
南线,从敖德萨这一前进基地,到克里木半岛这个区域,是第二个区域,中间有彼列科普地峡作为隔断,克里木半岛实际上属于一个独立的作战区域。
东部,由乌克兰东部哈尔科夫向东,至罗斯托夫这一区域为第三个作战区域。
包括斯大林格勒、迈科普、阿斯特拉罕这部分高加索山以北的极突出位置,向南到高加索山,向东到里海一线的这些区域,是第四个作战区域。
对于德军来说,最有价值的是第四个作战区域。也就是常提到的高加索一带。

●乌克兰-高加索战线决胜要依靠什么?
从地图上,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斯大林格勒,还是高加索油田的位置,都在莫斯科的南面甚至东南面,言外之意,德军向这个方向推进,有很长的侧翼防线需要巩固,否则敌军可能从漫长的侧翼实现迂回反击,一举迂回甚至围歼突进的德军。(斯大林格勒就是典型例子,这里认为大包围大馅饺子反而会露馅,这种短切包围战果一样不低,威胁性也难打折扣)
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安排,德军应当在第聂伯河以西歼灭南线的主力苏军,这也促使了先期在基辅、乌曼和敖德萨三个区域的作战。最终,基辅会战歼灭60余万苏军,乌曼战役10余万,敖德萨战役则是数万人,西南方面军溃不成军,南方面军全线后撤。
从南线的作战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来德军其实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尚不具备在1941年决胜的条件。
原因何在?
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力量在三支主力部队上不算最多,仅有1个装甲集群(万幸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抽来抽去的)和三个集团军(6.11.17,其中第11集团军下辖两个罗马尼亚军和三个德国军),面对的苏军则是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及布良斯克方面军一部,超过100万人,至少有6到8个集团军的部队。处于进攻状态的德军长期兵力是不如苏军的,然而在11月之前,几乎未尝大败绩,不仅如此,还分别基本歼灭和重创各一个方面军(基辅战役基本歼灭西南方面军,乌曼战役歼灭西南方面军一部,重创南方面军一部,敖德萨战役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也重创了南方面军的滨海集团军),南线苏军的大部分主力都被抹去了。
这种情况下,不可谓不成功。然而为什么在获得如此战果,部队损失不算太大,却又不能决胜呢?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一,德军在南线的分兵很严重。

不难看出来,南方集团军群的部队在作战中有所损失,而部队却越分越散。在乌曼战役的时候,还能保证两个集团军(17.1装甲集群)协同,基辅战役也基本能投入全部主力,但在第一阶段战役结束后(大约在9月底),德军在乌克兰的作战力量分散了。第11集团军转攻克里木一线,使得剩下的三个集团军开始均摊更多的战线,在哈尔科夫战役的时候,第1装甲集群和第17集团军之间已经出现了缺口,到了罗斯托夫战役,基本上只有第1装甲集群有能力参战。
其二,南线具有最困难的战斗条件。
我们不能指责德军的南线兵力空虚,就像很多人批评莫斯科会战调集的190万大军是浪费一样。大家都理所应当地认为,南线应该获得更多的部队来继续战争,向顿河、伏尔加河和高加索高歌凯进。
但这并非当时的真实情况。而德军将大部队调到南线也没有太多好处。因为南线当时的战斗条件其实很烂。最简单的问题——去量一量补给长度。
从布列斯特边境到莫斯科,不足1000公里,道路条件良好。
从乌克兰、德涅斯特河到罗斯托夫,1300公里有余,道路条件相对于中线烂的多得多,想把一只手伸进罗斯托夫,即使从乌克兰本地动员物资储备,也是一段艰难苦旅,实施困难。
我们不怀疑德国闪击战的威力,但是对于南线,多出300公里就意味着多出来无数个障碍。
中线的抵抗集团不能随便调人。斯摩棱斯克战役之后敢向两翼调兵是苏军的反攻力量不足,而且对装甲部队需要有限。北线也不能调,西北方面军和北方面军都被挤到了卡累利阿以南和列宁格勒,能在斯普里河会师是最佳目标,不想调也不能调。
南线面对的是苏军战争初期最大的重兵集团——100万人,不包括在乌克兰后方集结的内陆军区预备队和南方面军的侧翼卫戍部队。苏军在此时还没有让全面动员惠及到各个军区,德军面对的全是实打实经过训练的一线或二线部队。
而这一切,仅仅由4个集团军实施。即使得到更多的增援,恐怕都难以速战速决,更不要说还要稳定阵线。

想在乌克兰-高加索决胜需要什么?
其一,需要早早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中枢流转基地。
想要以乌克兰为跳板冲刺高加索,如果还依赖从华沙出发的陆军总补给中转出货,基本是靠不住的。必须要依靠一个乌克兰本土的,大型的中转基地。长途依赖铁路,逐级兵站下发的手段完全不能满足在南方决胜的要求。要的是能在乌克兰本地提供充足的资源,在乌克兰建立第二个主力补给点。从乌克兰出发,对斯摩棱斯克的补给也会很容易,必要时甚至可以支援中集。
其二,一定要在1941年稳定在乌克兰战线。
1941年冒进罗斯托夫并不是一个良好的选择,相对的,如果进入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以东一线却是有利的。这不仅会威胁别尔哥罗德东面的苏军,还会阻挡任何自这个方向向哈尔科夫的攻势。德军的石油储备还是能够挺过1941年,乃至到1942年的,多消耗些石油,为第二年蓄力更好。当时拿下罗斯托夫固然可以形成跳板,但是会遭到苏军的坚决抵抗(这一区域的苏军基本有一个整建制方面军的部队在一线或有能力支援)。
如果第二年再发起进攻的话,一方面苏军只能在别尔哥罗德一线不断进攻,另一方面罗斯托夫也处于苏军战线突出部上,德军再发起进攻就可以打出一个包围,如果苏军在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上层层设防,或者毁坏迈科普的石油设施(基本不可能在德军进攻前办,除非提前开发秋明),则沿黑海迂回,力争占领整个罗斯托夫州以提供侧翼支援就可以了。当时的苏军长期固守克里木,第11集团军扼死普列科普地峡,而新的突击集团展开迂回,控制线为罗斯托夫州-斯塔夫罗波尔一线,就很可以了(某种程度上对克里木半岛实施包围比强攻更好,大可以先迂回后打克里木)。时间充裕的话,一路推进到阿斯特拉罕-和达吉斯坦附近倒是可以,向北威胁斯大林格勒反而是比较有意思的选择。
其三,不要设置无谓的目标
德军如果觊觎巴库的大油田,就应当考虑怎么才能完好地攻克迈科普的小油田。迈科普行动的失利给德军造成的很大的困扰,完全没能解决石油问题,能否好好地攻克迈科普意义重大。进攻迈科普,是当时勃兰登堡团的力作了,可还是没能利用迈科普的油田,既然如此,就要考虑在其后解决克里木之后,沿海岸线向土耳其附近的巴统或自南面向格罗兹尼和巴库前进。此时的B集团军群应当充当北线的抵挡部队,比起强攻斯大林格勒,能够对这一方向形成封锁意义更重大(如果第4装甲集团军能一直维持斯大林格勒的进攻而没打个回旋,强攻也并非不可)。1942年5月开始,有大半年的时间留给南方的A集团军群扫清苏军大部队,这样还能将装甲力量北调(反正高加索一带步兵比坦克意义更重大),依靠罗马尼亚的油田先续续命,将空军力量在乌克兰和克里木布置几个前进基地,预防空袭。
而强攻斯大林格勒,打一场大规模的巷战实在是得不偿失,南方还可以利用民族矛盾作战,岂不美哉。
当然,以上这段yy的战略计划就是我自己的想法了,还真有点纸上谈兵的胡说的感觉,看客们还是有当无好(笑哭)。
但是,我还是可以提出以上这三点。1942年的南北高加索局势其实不容乐观,尽管苏军在真实情况下以少击多,取得了高加索战役的伟大胜利,德军如果能在乌克兰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就地补给基地,对于突击力量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至于罗斯托夫的情况,就是个人对苏军一般行动的猜测,只是个人认为苏军很可能在罗斯托夫囤积重兵罢了,但是罗斯托夫的位置,很明显是有利于打一个更出色的迂回包围的。

需要沉淀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又接触了很多新的观点和信息,再后再行写作,不会太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