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棣身后最强的盾牌,若无他,恐无明成祖!
提到靖难之役,后人们想到的最多的,往往都是朱棣打出的那一连串漂亮战役,以及朱允炆这边无比昏聩的反应。
甚至后世很多人都说,朱棣之所以能造反成功,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朱允炆身边的队友太菜,一直在送人头,硬是让朱棣发育起来了。

但在这其中,很少有人注意到朱高炽发挥的作用。
实际上,朱高炽在靖难之役当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朱棣之所以能够造反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儿子看家看的好。
整个靖难之役当中,朱棣和朱高炽这对父子,有着明确的分工。老子带着兵去前线打仗,儿子在后面看家护院。

后者的工作,看似简单轻松,但其实是也就是看起来轻松而已。
在很多历史小说当中,往往有这样一个故事:敌方大军来袭,守城大将人少势微。但是聪明的守城大将忽生一计,利用天气寒冷的条件,往城墙上浇水,一夜之间造出一座冰城,继而以弱势兵力守住的城池,最终等到援军,绝地反击。
要真细究起来,这个故事的原型,其实就是朱高炽的事情。

公元1399年,十月。当时靖难战争已经开始了三个月。为了打赢这场仗,朱棣率精锐突袭山西,挟持了他的弟弟宁王,并且控制了宁王手里的朵颜三卫。正是因为掌握了朵颜三卫这支精兵,朱棣才有实力在后来的战事中,和建文帝的大军进行正面厮杀。
但在这个过程中,趁着朱棣把北京的精锐军队带走,建文帝方面的大将李景隆趁虚而入,带领50万大军直扑北京。而当时的北京城内,留守的正是世子殿下朱高炽。当时朱高炽手里可用之兵,只有勉强一万。
这是一场一对五十的攻守战!

偏偏朱高炽还打赢了!
要是这还不足以说明其军事才能的话,那历史上那些所谓以少胜多的名将,真是可以羞愧到撞豆腐自杀了。
正是因为朱高炽守住了北京,坚持到老爹带着朵颜三卫这样的精锐返回,才在北京城下,一举击溃了李景隆部。不过再往后,朱高炽就没什么机会打仗了。因为战线越拉越远,留守北京监国的朱高炽,当然没有机会在亲自上战场。

相比之下,老二朱高煦,因为一直跟在朱棣身边,表现的机会就多多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大臣会支持朱高煦上位的原因。
公元1402年,靖难之役结束,朱棣在南京登基。次年,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
朱高炽被册立外太子后,日子其实反倒过的没那么好了。靖难之役虽然结束,但接下来他面对的,却是来自亲弟弟朱高煦。
关于太子之位的争夺。

整个永乐一朝,雄才大略的朱棣,曾五次率军北伐。而这五次北伐当中,全都是朱高炽在后面监国留守。
相比一直坚守在后方的朱高炽,朱高煦则是常年跟随朱棣征战在外。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很多武将一派的人,都支持朱高煦上位。永乐年间,双方一度走向对立的局面。
但是,作为大哥的朱高炽,始终没有背弃一个仁字。对这个和自己争夺太子位的弟弟,始终是网开一面。即便是日后登基做了皇帝,仍是对朱高煦非常厚待。

比之当年的李世民李建成兄弟,或者刚刚过去不久的朱棣朱允炆叔侄,这对兄弟的解决,已经算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