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7.3 原因和结果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表现形式之一。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任何一个或一些现象,都会引起另一个或另一些现象的产生;反过来,任何现象的产生也都是由其他的现象所引起的。其中,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是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是前因后果,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因果关系是包括时间先后秩序在内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然而,有些先后相继的现象并不构成因果关系,如白天和黑夜等。
唯物主义认为,现象的因果联系具有客观的、普遍的性质。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在客观世界中,无原因的结果和无结果的原因都是不存在的。这一思想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决定论的原则。与此相对立的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它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对因果性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最好证明。人们在实践中,不仅重复地看到某一种现象之后必然出现另外的某一种现象,而且可以创造或改变某种现象,从而得到人们预测的某种结果。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无论怎样错综复杂,它们之间都有着严格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果制约性。有些现象的原因暂时还不知道,但可以肯定它一定存在,并且终究是会被发现的。可以说,科学首先就是关于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的认识,不揭示事物产生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就没有科学的认识。
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如休谟认为,因果性的观念是由于某些感觉不断重复出现所引起的,他把因果性归结为人们的心理的习惯。康德把因果性看作是人们用来“整理”自然界的一种先天的悟性形式,它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目的论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先安排好的目的,都是神的意志作用的结果,只有“上帝”才是一切事物的最后原因。辩证唯物主义根本反对这种错误的、反动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依据它们自己本身所固有的一定的因果联系而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头脑中的因果观念,只不过是现实事物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反映。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因果观,不给任何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保留余地。实践是对唯物主义因果观的最好的确证,也是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因果观的最有力的驳斥。
非决定论在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中占着统治的地位。马赫宣称:“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实用主义的创始人詹姆斯[i]说:“关于为什么总有某种事物出现于世上,我所能想出来的唯一现实的根据,就是有人希望它出现。”许多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家用唯意志论的观点来否认社会生活中的因果制约性[ii],这是反动阶级垂死挣扎在哲学上的反映。帝国主义者妄想依靠政治上、军事上的力量随心所欲地决定经济生活的过程,决定阶级、民族和国家的相互关系。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内经济危机的深刻化,民族解放运动和各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社会主义阵营的日益巩固和强大,这一切都证明客观因果规律是帝国主义者的“意志”无论如何也抗拒不了的。
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企图从自然科学的一些新成就中寻找反对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的论据。他们认为在微观世界中,电子具有“自由意志”,没有因果制约性。事实上,现代物理学的每一步发展,都进一步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因果规律。人们在利用原子能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微观世界中因果关系客观性的最好证明。
物质世界是无限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原因和结果只是各种事物的世界性的相互依存、(普遍)联系和相互联结的环节,只是物质发展这一链条上的一环。”[iii]因此,只有当我们把所要考察的特定对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引出来,才能具体地确定:某一现象为原因,另一现象为结果。由于客观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又是原因。例如摩擦生热,热是摩擦的结果,而热又能成为引起燃烧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转化,一种原因产生一定结果,这个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原因。例如政治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在社会生活中,经济是最后的根本的原因,但政治反过来又会成为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的原因。
形而上学者看不到因果联系的复杂性,认为原因只是原因,结果只是结果,二者不能互相转化。这种机械的因果观不能正确地说明事物的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结果往往不只是一种原因所引起的,而是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例如农业上的丰收或歉收,就是自然气候的变化、耕作技术水平、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等等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在多种原因中,又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等的区别。同一原因,在不同条件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样的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由于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产量就会大不相同。要研究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全面地揭露造成某个结果的多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各个原因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并且具体分析因果联系中的各种条件。
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条件。在工作中,只有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善于估计工作的后果,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在总结工作经验时,不仅要肯定成绩,发现错误,而且要找出取得成绩的原因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已有的成绩,避免重复发生同样性质的错误,分析成功的和错误的原因也就是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教员肯定[--]路线的斗争是完全应该的,同时指出在斗争方法上有缺点,缺点之一就是“没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彻底了解当时错误的原因、环境和改正此种错误的详细方法,以致后来又可能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在对待[--]问题上,“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iv]教员的这些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通过实践消除产生坏结果的原因,实现对我们有利的结果。
注:
[i] 威廉·詹姆斯(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实用主义者。读者注。
[ii] 社会中的因果联系早已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得到论证,并为社会生活实践所证实。
[iii]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68页。
[iv]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版,第941-9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