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7.2 形式和内容

2022-06-09 05:41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形式和内容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内容是指那些内在的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等等。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等要素;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它主要表明生产力的各要素即人和劳动资料是以怎样的社会方式结合起来的。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不占用劳动资料,同劳动资料是分离的,只有在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劳动者同劳动资料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着人对人的残酷剥削。在*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的财富,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为自己和全社会的利益进行生产。这种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体现了人和人之间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社会经济形态中,由社会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而言是形式,它表明在经济领域中人和人的关系[i],怎样表现于政治领域,表现于文艺、道德和哲学等等意识形态之中。如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就是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政治形式;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虚伪的“平等”、“自由”的政治形式,表现着同样虚伪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上的“平等”和“自由”的内容。

  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可以成为另一形式的内容。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它同时又是语言形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它同时又是上层建筑的内容。

  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事物的形式必须适合事物矛盾运动的内容。例如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各种形式,是由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内容决定的。*的文化,在不同民族存在的条件下采取民族的形式,是由它的反对一切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特点的内容决定的。内容决定形式并不是说同一个内容只能有一种形式,由于条件不同,它可以有多种多样形式。

  事物往往具有两重形式:一重是和内容不直接相干的、非本质的外在形式,一重是和内容紧密相关的本质的内在形式。一本文艺书的形式,可以是精装,也可以是平装,这是外在的形式,它和书的内容不直接相干。而艺术形式则是同文艺作品的内容密不可分的,是它的内在形式。教员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和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ii]不仅文艺作品如此,一般宣传品没有活泼生动的人民语言形式,“语言无味,像个瘪三”,那也是达不到宣传的目的的。在思想斗争和学术讨论中,不采取充分说理的形式。“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和战斗力的。因此,生动活泼的语言,充分的论证说理,是我们在进行宣传和学术讨论中不可少的内在的形式。在说到内容必须具有和它相适应的形式的时候,我们所指的首先是它的内在形式。

  正因为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内容,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只有具备充实的内容,才可能有完美的形式。就写文章来说,“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iii]有些人不深入调查研究,情况不明,脑内空空,写起文章内容贫乏得可怜,只得搬用一些华而不实的辞藻。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他们不了解“本体实而花萼振”。[iv]还有些人,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材料,“单单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一篇演说或一个报告。”在文章中,“不提出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这是一种“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的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来分类,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这“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v]

  虽然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素,它对于内容有重大的能动作用。形式对于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基本情形: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它能够对内容的发展起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它对于内容的发展起阻碍的作用。例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时,生产力就得到迅速的发展;相反地,当生产关系已经同生产力的性质不相适应时,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和破坏。不仅如此,当着不变更形式,内容就不能发展的时候,形式的变更甚至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所以,在注重内容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形式的作用。善于适应内容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选择最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领导艺术。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整风运动的形式处理[--]矛盾等等,都是运用恰当的形式以促进内容发展的生动例证。

  新内容的发展,不但要求新形式来为自己服务,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应当并可能利用旧形式来为自己服务。对于旧形式中一切只能为旧内容服务的东西必须进行根本的革除,而对于其中某些可以为新内容服务的成分,又应当在改造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利用。例如,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根本废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但同时又根据*经济的性质和它发展的需要,保存着商品交换以及和它密切联系的货币、银行、信用等等经济形式,并对它们进行根本的改造,把它们纳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中来,以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利用旧形式,不是同旧事物、旧内容相妥协,而是为了更好地同它作斗争,更彻底、更迅速地消灭旧事物、旧内容,更有效地发展新事物、新内容。列宁在谈到共产主义运动的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说:“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看来,我们现有的工作内容(争取苏维埃政权、争取无产阶级专政)是这样强大有力,这样富有推动力量,它能够而且应该在任何新的或旧的形式中表现出来,能够而且应该改造、战胜和征服一切形式,无论是新的或旧的形式,    这并不是为了同旧形式调和,而是为了能够把一切新旧形式都变成使共产主义获得完全的和最后的、决定的和彻底的胜利的武器。”[vi]在文艺方面也是一样,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这些旧形式经过了改造,增加了新内容以后,也就可以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是比较活跃的、易变的,形式对于内容来说则是相对稳定的、比较不活跃的。因此,形式和内容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贯彻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最初,形式同内容是相适合的,但这适合只是基本的适合,而不是绝对的适合,其中仍然存在着矛盾。随着内容的发展、新内容的产生和壮大,二者就由基本上适合逐步变为基本上不适合,矛盾激化了,甚至形成尖锐的冲突。这时,形式不仅不再促进内容的发展,相反地,变成内容发展的桎梏;已经变化了的内容要求改变不适合于自己的旧形式,建立适合于自己的新形式。新形式的产生,意味着旧矛盾的解决,但在更高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矛盾。随着矛盾的发展,形式和内容又由基本适合变为基本上不适合,再一次需要改变旧形式,创立新形式。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是这样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由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列宁说:“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斗争。抛弃形式、改造内容。”[vii]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矛盾运动的辩证法。

  根据内容和形式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我们应当自觉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根据内容发展的需要,抛弃旧形式,采取为内容发展所要求的新形式,为内容的不断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不顾内容发展的要求,抱住那些过了时的形式不放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形式的相对稳定性,承认形式在和内容相适应的时期对于内容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适合于内容发展的形式,要使它相对地稳定下来,并逐步趋于完善,以便充分发挥其在相当时期内的积极作用。如果忽视发展的阶段性,不顾条件过早地否定某种形式,那也是不对的,这样不仅不能有助于内容的发展,相反地会对内容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的作用。对于某种形式是采取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态度,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适合于内容的性质,是否有利于内容的进一步的发展。


注:

[i] 阶级社会中是阶级和阶级。

[ii]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2版,第871页。

[iii] 黄宗羲:《南雷文定·论文管见》。

[iv]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v]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版,第839页。

[vi]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4-85页。

[vii]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9页。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7.2 形式和内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