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我们还有隐私吗?

没有。
大数据时代就是没有隐私的时代。你的一切信息都会化为数据被收集。
隐私这个词就是颇可玩味的。它的标准可进可退,可以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也随着人的喜好而变化。隐私更像是一种情绪,占有欲。你需要高声告诉别人,这是你的财产。不给别人看,这就是隐私。
酒店偷拍,电脑摄像头被监视,这些算初级隐私泄露方式。高级的是,整合所有信息,来推测出你的生活细节,就像福尔摩斯。无处不在的信息采集装置,从空调的传感器,到家中的摄像头,再到每天使用的手机。我们的生活习惯诸如空调温度喜好,洗衣机用水量,电视观看时间,内容测重,所有信息,全部被打包采集。从这些庞大的数据库,足以构造出栩栩如生的你。
最便捷的是手机,最恐怖的也是手机。手机是传感器最多的日常电子产品,还常伴你左右。应用程序可以搜集你的声音,打开你的摄像头,这些都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各类APP都在搜集用户数据,你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运动什么,大姨妈什么时候来,男朋友应该长什么样,对方一清二楚。很多公司将用户隐私窥探清楚后,厚颜无耻地推出“我们更懂你”的用户产品。使用者不知情,还会为产品大声叫好,感慨科技的魔力。
科技公司会采集数据用来提升用户体验,但这仅仅是数据的一种使用方式。庞大的信息库,只需要一个过得去的借口,就可以流到唯利是图者的手里。前几年Facebook被曝出来大规模采集用户隐私数据,涉事子公司在调查部门赶到前紧急销毁了所有资料。此等紧急,让人不寒而栗。而且,Facebook之后被罚款上百亿也没有吭声。大公司如此,小公司自不必说。视野放回到国内,国人的胆子只会更大,简单想想国内的科技公司吧。在国内相关隐私保护不健全的情况下,众多流氓软件,强制主页,很多号称保护电脑的软件,悄悄积攒与变现了多少用户隐私。这里单列出流氓软件批评有些不厚道,各位可以把眼界放再宽一些,至于多宽,就看你的承受能力了。
我们不可能离开电子设备,这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有隐私。不只是没有隐私,我们还被牵着鼻子走。哪部分信息因为利益牵涉不能被称为隐私,哪部分是对方可怜给了人们一些所谓的“隐私权”。
人的想法应该是最隐秘的地方。但如果想法是被植入的呢?像是在说《西部世界》。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呢?嘿嘿。
“日光之下无新事。” 大数据时代下,人的隐私置身于各种传感器下,也是一个道理。没有隐私,坦然接受吧。
可能我在写这篇文章,电脑另一旁已经有人笑出了声。他会心中窃喜:“这个呆子,每天写个破文章还这么费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