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的观察
1.用《沁园春雪》引入地貌观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分析诗句不难发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宏观地貌的整体观察。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微观地貌的细致观察,范围更小,更多的关注具体景观。

提问:如何才能观察到更多,更宏观的地貌呢?
学生回答: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提示:用辅助观察的手段,比如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RS

通过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的了解地貌的观察顺序,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甚至可以引申教育到学习生活工作,先把握全局整体,再完善细枝末节,不能因小失大。
2. 观察黄土高原(沁园春雪描写黄土高原,衔接引入的部分)
(1) 看地图册P4,描述黄土高原地形特点

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到吕梁山,太行山,六盘山,乌鞘岭,河套平原,秦岭
基本了解黄土高原的范围
学生进一步观察海拔与河流分布,教师提供航拍图片

引导学生说出黄土高原的宏观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西北高,东南低。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2) 大的地貌由小的地貌组成(黄土高原的微观地貌)
黄土梁:长条状
黄土峁:馒头状小丘陵
黄土塬:台地



3. 宏观地貌的种类(纪律好,时间充足则学生回答)

4. 微观地貌的种类(高度,坡向, 课本77页,地图册33页)
(1) 高度
绝对高度(海拔):与海平面0M相比
相对高度: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

(2) 坡
① 坡度
坡度角越大,地形越陡峭,陡坡容易水土流失,应退耕还林,或修筑梯田,
坡度角越小,地形越平缓,交通路线走山谷之字形,降低坡度
② 坡向
阳坡(北半球通常为南坡)光照强,有利于植被生长;阴坡反之
迎风坡水汽充足,有利于植被生长;背风坡反之(迎风坡和阳坡没有必然联系)

(3) 等高线: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特点:同线等高、同图等距,闭合曲线
(4) 用等高线描述微观地貌(重难点)

5. 课本P 77思考

思考:
1.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6.4M(乙减甲)
2.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95.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