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修说德云】从2022天津春晚的多样化看相声何去何从

2022-02-06 09:53 作者:修者竹也  | 我要投稿

相声是什么?

相声该讽刺还是该歌颂?

在娱乐多样化的今天,相声何去何从?

今年是德云社承办天津卫视春晚的第三年。

三届相声春晚,一届比一届好,一届比一届成熟,一届比一届多样化。


比起前两届,今年的相声春晚越发有主流晚会的味道。

这就对了。

以前老郭是民间闲散艺人,德云社是民间艺术团体(北京相声大会),他们的任务是挣钱、活着。

现在德云社是行业巨无霸,老郭是业内举足轻重的巨擘,他们的任务是良好经营、传承艺术,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定位、不同的体量,决定了这一台德云社相声晚会有了不同的呈现。


2022年天津春晚,歌颂类节目有二:一是高峰、李云天、郎昊辰、王昊悦的快板《天津楷模颂》,二是高峰栾云平的相声《奥运名人录》。

观众不喜欢被按着头教育,但是歌颂本身是没有错的。

德云社承接了省(直辖市)级卫视的春晚,就应该完成这个级别的电视台应完成的宣传任务。

环卫工人、文体工作者、技术人员、党务人员……这些到场或没到场的时代楷模代表了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歌颂他们就是歌颂伟大的人民群众。


主流和非主流,本是杀马特火星文盛行的年代里老郭的一句调侃,如今倒成了人们区分老郭和体制内相声演员的标准。

当年留着杀马特发型的所谓“脑残90后”如今已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祝融号也用火星文发了微博。

谁是主流,谁是非主流,本就不是分明的泾渭。

谁有社会责任感,谁为社会做贡献,谁就是主流。


2022年播出的天津卫视相声春晚没有老郭,王惠代表了德云社。

去年,马志明和郭德纲同唱太平歌词,今年,王惠和马志明同唱《太虚幻境》。

德云社请出的15位鼓曲老艺人,最年轻的也六十多了。

和相声一样,鼓曲经历了多年低谷,传承发展都面临困境。

当初鼓曲是从群众中走来的,如今,鼓曲怎么样回到群众中去?

唯有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组建鼓曲社不是德云社的一时心血来潮。

2011年王惠发微博说“从小学艺,对京韵大鼓有很深的感情”,“近期将筹备德云鼓曲社”,然而直到2021年,鼓曲社才真正落地。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若非他们这一腔热爱满心坚守,大概,我们也看不到现在的德云社吧。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所以推广,让更多的人看到、知道、了解,然后爱上。


功不唐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德云社。

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喜欢各种各样的点。

有人喜欢相声,有人喜欢歌,有人喜欢综艺,有人无所谓什么形式,干脆就是喜欢人。

喜欢没有错。


这是一个审美多元化的时代,观众不同的喜好必然促使演员多方向多风格的追求,从而,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巩立姣喜欢老秦,杨倩喜欢孟鹤堂周九良郭麒麟,成立二十年的德云社阔气地展示出自己的人才梯队,说“云鹤九霄随便你挑”。

那就挑呗。

喜欢美飒的看张云雷,喜欢怂帅的看秦霄贤,喜欢热闹的看烧云饼,喜欢听学问的略悲催,因为阎鹤祥骑着摩托跑了!

2022年相声春晚,阎鹤祥又回来了,他和少班主郭麒麟、天津的相声前辈赵伟洲一起演了群口《说文解字》。

如果王惠表达了德云社对鼓曲的重视,那么郭麒麟就是表达了德云社对同行的态度。


相声行里规矩大,是非多。

谁和谁一派,谁和谁一支,谁对谁有恩谁和谁有怨,拉长磨短掰扯不清。

然而普通观众谁管你那个?观众只看演员相声说得好不好!

相声行业的现状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但是,新时代的从业者应该主动摒弃行业的陈规陋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服务群众为目的,以传承技艺为己任!


当年的老郭说起同行,口吐芬芳。

如今小郭和前辈同台,笑语晏晏。

老郭养了个好儿子啊!就城府心胸这一点说,郭麒麟比他老子强。


老郭令人敬佩,德云社值得喜爱。

这种敬佩和喜爱不仅是因为他们不忘初心坚守热爱,更因为他们牢记使命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路线。

贫时独善其身,卖力说相声。

达则兼济天下,慰问演出,捐款捐物,宣传抗疫。

2022年天津卫视相声春晚,高峰栾云平承担宣传任务,岳云鹏帮王惠宣传鼓曲,郭麒麟向同行表达态度,别的年轻演员则选择不同的主题,创作不同的节目。

九南和狗死磕,说《钱多多的幸福生活》。

烧饼小四说给师父送年礼,《礼尚往来》。

小岳哀怨地问《我还行不行》?

九龄和九郎用《神奇的规矩》演和老郭的日常相处。

小孟和九良“三十晚上不打孩子”。

九熙和郭霄汉探讨《双面性手机》。

孔云龙李云杰拿于谦拆洗《造厨》,说《喜从天降》。


比起我们习惯的晚会相声,也许这些相声立意不够深、格调不够高,但是,他们的相声里有年轻人的生活,有年轻人的感悟,也能激起年轻人的共鸣。

这才是相声的本来面目。

相声是喜剧,喜剧是戏剧,戏剧是故事,故事是人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人生不同,感悟不同,产出的作品不同,打动的观众群也不同。


有人说德云社现在不好好说相声,只顾讨好粉丝,这是傲慢的偏见。

德云社不挑观众,德云社服务观众,买票进场的都是主顾,不分男女老幼,不辨南北东西。

市场决定相声的走向。

期初老爷儿们多的时候,德云社的相声符合老爷儿们的审美。

近年女性观众增加,德云社的作品自然要琢磨年轻女性的口味,向女性的审美倾斜靠拢。


老郭曾说他是相声的看坟人,这话悲观了。

相声不会消亡,因为人们永远需要笑声。

需求在,市场就在。土壤在,艺术就在。

2022年天津卫视相声春晚让我们看到了德云社文艺作品的多样化,也看到了相声的生命力。

只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审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声就不会消亡,德云社就不会走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艺术追求,亦当如此。

期待开箱。


【修说德云】从2022天津春晚的多样化看相声何去何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