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情怀?武侠作品的前世今生

武侠小说界的三大宗师:金庸、古龙、梁羽生。
这个说法是最正统,也是被多数人所接受的。
说起金庸,就算是没看过小说的人也会听说过,什么郭靖黄蓉、杨过、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早已耳熟能详。
要说起古龙,李寻欢、楚留香、西门吹雪、陆小凤等等也是流传甚广。
要说起梁羽生,可能不了解的人会有些陌生,白发魔女、七剑或许会略有耳闻。然而一切的开始,还要从梁羽生说起。
梁羽生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开山祖师”。
让我们把时间倒推到六十多年前:
那时,出了一件轰动全香港的大事:太极门与白鹤门发生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口水仗互喷之后决定由两派掌门比武一决高下,地点就定在澳门。
这算什么大事?
在当时来讲,确实算是一件大事。无论太极门还是白鹤门,都是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大门派,关于传统武术,总是有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总是有着无数的故事传说。无数人觉得,这将会成为一场“世纪大战”,成为另一个传奇。
事实上,它做到了。但做到这一点的,但并非是比武本身,但这是后话了。
对于日复一日做着无聊工作的人们,这场比武,如同一剂猛药,激活了两岸居民的神经。这件事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最热门的话题。
当地媒体迅速嗅到了热点,对这场比武,以及对比武双方的渊源、生平都做了详细的报道。众人争相购买,报纸销量大增。媒体的报导反过来又推动了比武的火爆程度。
总之,比武当天,人山人海。万众瞩目的“世纪大战”开始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场比武既没有打的潇洒绚丽,也没有高潮迭起。仅仅开场几分钟,便以太极掌门一拳打的白鹤掌门面门流血而草草收场。
众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一腔激情无处发泄。这时《新晚报》总编辑灵机一动,打算抓住这最后的热度。他找到一位名叫陈文统的年轻编辑,让他写一篇武侠小说刊登在报上。
于是,一部署名为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华京》出现了。
《龙虎》一经发表,便成爆款。武侠稿约不断,实在忙不过来。报社同事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写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
从此,开启了一段“武侠时代”。

武侠火了。
老百姓人人都看武侠,人人都想写武侠。
就连从前对武侠嗤之以鼻的人们也忍不住发出一句“真香”。
有新派就有旧派。旧派武侠多数是行侠仗义、复仇、顺便再来个劫富济贫之类的桥段,读起来也有点像是评书的书稿。
还不够,武侠还可以承载更多。
“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这是梁羽生自己的评价。武侠,还可以写的更好。
于是,江湖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以及一批武侠名家。
当作家有了名气,随之出现的就是“全庸”“仝庸”等一系列“新锐”作家。
记得以前家门口有一个店面很破旧的书店,里面各种作品,书名、样式、甚至题材都各不相同,一看署名,全是金庸。(呃~有点夸张了)
至今家里还有一本盗版的《摧花小侠》署的却是梁羽生的名字。
当名人效应影响了市场,新的作家反而难以出头。(像当时的黄易)
当武侠水准越来越高,观众的眼光也越来越高。
既然武侠这么难写,那么我们不妨写点别的吧。
在武侠的世界里,大侠不可以滥杀无辜,事事要以仁义为先,要舍己为人,有这么高的武艺却总是缚手缚脚。不如把所有束缚全部去掉,为了――痛快。
于是,另一种小说诞生了。
但是,总有一批人,沉浸在老一辈武侠人编织的那个梦里,那些曾经得到过的感动,他们希望,能够带给更多的人。
从曾经的三大宗师,变成了五大宗师――金古梁温黄。在那个“金庸封笔古龙逝”的年代,还是有人扛起了那杆大旗。
再后来……
―――――――
在一个没有手机的年龄,有个不甘寂寞的同学,他带来各种名为最强……、无敌……的各种小说分给同学们。
无一例外,小说的内容都是这样:打怪必定升级,怪物爆率极高,男主可越级挑战,女主们总会莫名其妙的爱上男主……
同学们看的津津有味,热血沸腾。
直到有一天,“不寂寞”同学带来了一本名为“武侠”的作品。
它有着详细的历史背景,庞大的架构,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于是……小孩子们生气了。
为什么主角可以死?为什么他要去帮助别人?为什么这么笨?为什么反派这么厉害……
武侠完了。
它被扔到角落里,落满了灰尘,结满了蛛网,从此无人问津。
讲台上的老师指着开小差的同学说道:“你在干什么,是不是看武侠了?”
小孩嗤之以鼻:“现在,谁还看武侠。”
似乎成了一种风气……
“同学,给你推荐本小说,这本书,文笔上乘,思想深邃,作者呕心沥血,实在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嗯嗯,什么题材?”
“武侠!”
“滚!!”
――――――――
这样下去可不行,武侠需要改革!
又一批作家出现了,“大陆武侠四杰”、孙晓、沧月等很多很多……他们各自写着自己心中的故事。
又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那么,武侠崛起了吗?并没有。
如果说,凤歌的《昆仑》带着一些金庸的影子,那么《沧海》问世,人们说,你这个不是武侠啊……
那么,你心目中的武侠是什么样子呢?
少林派有七十二绝技,五岳派用剑,唐门用暗器,丐帮弟子遍布天下……
这就是心中的武侠,从很久以前就扎根在心中的童话。
这是一种传承,是人们心中默许的世界观。这又是一种束缚,它划分着武侠与非武侠的界限。
如果说,金庸先生还在的话,他能够挽救武侠的颓势吗?
恐怕不能。
即使它是金庸的作品。
老读者们一定会去看,但新的读者呢?
人们总会怀念过去。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这是他们的青春。“现在的电视剧不好看了……”“现在的小说不好看了……”,其实,什么都比不过情怀。
就像那些可爱的小学生们,他们的童话,是另外的样子。
温瑞安曾振臂高呼:“武侠不死!”。可他也许久都不写武侠了。
黄易先生曾在起点连载他的新作《日月当空》,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凤歌在写完《灵飞经》后曾表示,不写武侠了。
还有孙晓那本二十年未完结的《英雄志》……
朋友曾指着我书架上那一摞《昆仑》说:“这本书,叫好不叫座。”
好难啊。武侠作品费力不讨好,那就写点别的吧。无数武侠作家离开了。

记得《有妹》里有这样一句话:某个人最想要的东西总是被其他人所拥有,而且对拥有它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想要的和拥有的东西一致,是非常偶然的奇迹。
爱好与职业的统一,是一种奇迹。
其实,爱好仅仅作为纯粹的爱好,是另一种幸福。
承认吧,在内心中,你是认可他们的。
那批作家,在武侠落没的今天,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只因为心中那份喜欢。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
――――――
有一天,抛弃武侠的那群小孩子们长大了,有一批新的小孩,他们瞪着双眼问道:“为什么要打怪升级?为什么要变强?……”
那个时候,他们沉默了。
就像古龙在《萧十一郎》中说的:
我不能死。
风四娘不能死。
沈壁君更不能死。
可是千千万万年以来,这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有谁能真的不死呢?
有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