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我们追求的是怎样的城市化

2018-10-12 19:24 作者:阿强憨憨  | 我要投稿

个人推荐指数四星。
这本书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一本书。现在看来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一本经典作品。


城市原本给我的概念是什么?城市功能分区,在我大学的城市太原。北面是太钢工业园区,中间是以柳巷,迎泽大街的老城形成的商业中心,在南边是以体育美术馆图书馆,大学城形成的艺术学术中心。不同的功能分区让城市理论上各个区之间相互配合,以实现城市的整体发展,然而实际上在我的印象中却不是这样,北面的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南边的大学城太过偏远,交通极为不便利,集中的美术馆,博物馆,煤炭中心附近的高楼大厦,早上八点到你去那的街上去逛,你会发现大街上竟然会空无一人,等到十点左右,你才来人群如潮流般涌来上班。为什么人们不在这买房?其中钱不是唯一的原因吧。如果是十年后辛苦工作的你,有了一些积蓄,足够付首付,你会考虑到哪里买下你未来的家。


这本书教给我的是买房子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街区。包括你这个街区街道上的安全,一个成功的街区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街上身处陌生人之间时必须能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会潜意识感觉受到陌生人的威胁。如何判断你这个街区的街道是否安全?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城市公共区域的安宁——人行道和街道的安宁——不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的,尽管这是警察的责任。它主要是由一个互相关联的,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的,这是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一条城市街道要想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能确保安全,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线分明,不能像郊区的住宅区那样混合在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这些眼睛属于我们称为街道的天然居住者。街边的楼房具有应付陌生人、确保居民以及陌生人安全的任务,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行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没有人会喜欢坐在门廊里或从窗子里往外看空荡荡的大街。几乎没有人会这么做。相反,很多人常常会通过观看街上的活动自娱自乐。满足这种监视的条件是要在沿着人行道的边上三三两两地布置足够数量的商业点和其他公共场所。例如便利店,杂货店,五金店,饭店,文具店,电影院,健身房能够以不同的、综合的方式维护人行道的安全。同时应该维持街道不同功能的多样性。如果你在这样的地方买了房子,有一天你的为人父母了,你的孩子在街道上玩耍,会很安全。这样的前提条件就需要做到街道的多样性,不同种类型的店铺互相弥补,而过度重复单一的店铺会导致这样的街区走向死亡,这样的例子太多,在我长大的小镇曾经的服装一条街,电子一条街虽然曾经在一个行业兴起的时候繁荣可是现在都奄奄一息。

如何能够维持多样性?有下面四点。1)地区以及其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这些功能必须要确保人流的存在,不管是按照不同的日程出门的人,还是因不同的目的来到此地的人,他们都应该能够使用很多共同的设施。 2)大多数的街段必须要短,也就是说,在街道上能够很容易拐弯。 3)一个地区的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括适当比例的老建筑,因此在经济效用方面可各不相同。这种各色不同建筑的混合必须相当均匀。 4)人流的密度必须要达到足够高的程度,不管这些人是为什么目的来到这里的,这也包括本地居民的人流也要达到相等的密度。一个个街区的保持多样性,那样就会这个城市的看起来四不像,而正是这样的一些四不像的街区能使街区焕发生机。最后也是最高级的一点,如果你能够在这样的街区找到你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是最好不过的。


一个交界地带——一个大面积的单一用途的区域——形成了城市“普通”地区的边缘地带。通常,交界地带被认为是一个消极的对象,或者干脆就是一个边缘地带。交界处的周边区域由此会形成一个用途的真空地带。比如铁轨与城市交界的地方,铁轨路过一个城市会带来这个城市的发展,武汉就在这点有优势,然而紧邻轨道两边的区域不仅土地价值很低,而且一片破败景象。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处也会形成消极地域。那就是城中村,城中村有着一些有追求精神和尊严的人,特别是一些不愿放弃希望的年轻人停留在那里,他们牺牲着青春,居住在脏乱差的环境下,为了那遥不可及的梦想。

以上文字写于16年11月22日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我们追求的是怎样的城市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