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进阶技巧(3):真题中透漏出的备考要点

关于「讲政治」,各位小伙伴可以去和有体制内的长辈或朋友了解一下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毫不夸张的说,但凡是体制内,「讲政治」有基本上常见常新,越是急难险重的工作,越要「讲政治」。
在公考中也是如此。随着公考程序越来越规范,题目越来越完善,公考中的「讲政治」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很多看似正确率不高的题目,如果考生能做到「讲政治」,那其实都是「送分」题。
「讲政治」在近年来的考试中其实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比如在「常识判断」板块中,很多题目都出自当年的近两年的重点会议、讲话,对模范人物的表彰,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新的科技成就(尤其是航空航天、地质探测、军事成果等),甚至有很多内容都是不刻意了解也会有印象的,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记忆、领会相关内容。
总体来说,各位小伙伴毕竟还只是准公务员,官方不会直接告诉你「要怎么讲政治」,但是会通过题目的设置来潜移默化地提醒你「具体应当怎么做」。
「讲政治」就是对大家的「悟性」测试。早早悟到备考的重点的小伙伴,离上岸就更进一步。
其实,出题者为了让大家充分明白什么是「讲政治」,可谓相当的苦口婆心,甚至会在很多看似无关的地方透漏出大段相关信息,例如:
【2022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思政课教师要有正确的党史观和过硬的党史知识,只有自己观点正确、史料丰富,才能准确无误地给学生指引方向、有力有理有据地反驳错误观点、________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推动党史教育入脑入心、开花结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信手拈来
(B)游刃有余
(C)轻而易举
(D)随心所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信手拈来
(B)游刃有余
(C)轻而易举
(D)随心所欲
正确率80%,易错项——
C、D存在贬义,A「信手拈来」的「拈来」是一个完成时态的动作,「信手拈来地选择教学方式」搭配不当,因此B强调「能力很强,选择余地大」的「游刃有余」符合要求,正确。
这道题正确率约8成,非常简单,把「党史教育」换成任意其他教育科目也完全成立,但出题者这么设置题目是为了提醒大家,「党史」在行测中的重要性。
西瓜在之前的文章中也介绍过,「党史」永远是行测考试的重中之重,但很多出题者眼中的简单题甚至送分题,最后一统计正确率还不到50%,所以干脆直接在「常识判断」板块之外的题目中直接提醒大家了。
从80%的正确率也可以看出,出题者不会刻意选择难题来提醒考生「讲政治」,即使是很简单的题,也可能透漏出相关的风向。
其他板块也有类似内容:
【2022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段落概括)】客观而言,在脱贫攻坚战中,虽然一些地方探索出了农民入股合作社当股东分红的经营模式,但由于农民是个体分散入股,在合作社中也只是小股东,各类决策经营权都由合作社说了算,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挥不明显,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集体经济组织出面,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比如各类「三农」资金、土地资源以及其他闲置资源等,以集体经济组织的名义加入到专业的合作社,从而增加农民的话语权和经营决策权,更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利益(解析略)。
很明显,这里强调了「脱贫攻坚」的实际操作难题,尤其是「如何筹措资金」「如何保障农民的积极性」。
了解相关内容不仅能够帮助考生在遇到类似的「常识判断」题时稳拿分数,还能在申论大作文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增强说服力,提升卷面观感,提高得分期望。
【2022国考(数量关系)】某单位办事大厅有3个相同的办事窗口,2天最多可以办理600笔业务,每个窗口办理单笔业务的用时均相同。现对该办事大厅进行流程优化,增设2个与以前相同的办事窗口,且每个办事窗口办理每笔业务的用时缩短到以前的2/3。问优化后的办事大厅办理6000笔业务最少需要多少天?(解析略)
这里就是出题者提醒大家:关注「政府机构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知识点,近期公考可能会考(不一定是行测,可能是申论或面试)。
【2022国考(判断推理-定义判断)】老年系数是指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少年儿童系数是指14岁及以下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百分比),一般以15~64岁为劳动年龄,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称为非劳动年龄或被抚养年龄;老少比是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口数量之比(百分比)。(解析略)
这里提示考生:注意关注「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口政策转变」等相关内容。
【2022国考(判断推理-逻辑判断)】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广泛用于制造一次性咖啡杯等用品,但其原料来自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生成的聚苯乙烯高温条件下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组分,且无法自然降解,燃烧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源自特定植物的环保材料,这种环保材料质量较轻,可支撑自身重量200倍的物体而不变形,还可自然降解,燃烧不会产生污染性烟尘。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环保材料有望成为制造一次性咖啡杯等用品的重要材料。(解析略)
本题问的是「最能削弱原文结论的是」,正确选项为「这种环保材料不具有一次性咖啡杯所需的良好隔热性能,盛装液体后也很难具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耐久性」。
分析可知,这道题和全社会都密切关注的「环保」有关,出题者在提醒考生关注「环保」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其他相关要素。
比较出乎考生预料的是,在行测考试中,最强调「讲政治」的板块是「资料分析」,关联度无限接近100%。
以2022国考地市级卷为例,其选材分别是:
1.秋粮生产成本和交易价格
2.中国IC封装市场的规模
3.2021年第一季度食品抽检样本合格率
4.某市能源结构和用量
4者对应内容分别为:
1.粮食安全、三农问题以及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
2.芯片及相关配套产业,如何打破美国技术封锁,避免被「卡脖子」
3.食品安全以及我国为保障食品安全而实施的包括安全监督抽检在内的制度
4.能源安全与能源结构,新能源产业,居民与工业能源用量比例
上述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站在中国执政者的角度,这些问题都会放在优先考虑的范畴内。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定义判断」和「类比推理」等个别板块,绝大部分板块都用各种方式提醒考生需要复习的点,而「资料分析」更是几乎100%和「讲政治」有关。
其实,行测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行测没有固定教材」「行测考的面太广,抓不住重点」「行测备考时不知道该复习什么」……这些困惑往往让考生十分头疼,但从历年公考尤其是国考真题上,却很容易找到复习要点。
一方面,考生可以从真题中找到清晰的规律。
比如,十九大报告的内容多次在公考中出现,由此推断,「二十大报告」一定是未来数年公考的重中之重,是最值得复习的「常识判断-时政要闻」板块的内容。
再比如,根据「建国70周年讲话」和「七一勋章」的发布时间及在公考中出现的规律,就会马上在「建党100周年讲话」和「八一勋章」发布后第一时间学习、记忆,从而在几个月后的公考轻松得分。
与此相关的还有当年新发布的法律法规、当年新取得的科技成就等,这些都是在公考中「讲政治」的体现。
另一方面,考生可以从真题透漏的倾向中针对性进行备考。
就像上文分析的那样,三农问题、食品安全、芯片技术、能源结构等,粗略提起来,似乎大家觉得它们确实重要,但又不知道该怎样针对性备考。
但是当它们以具体的题目出现后,我们看到了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动(会不会考「粮食成本中比例最高的是化肥、种子还是农药?」),看到了IC封装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说不定哪次公考就考到了「IC封装」的定义),看到了非常高的食品抽检合格率(顺便了解下「监督抽检」是什么制度),了解了城市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居民用气量大还是工业用气量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复习才会更加「有的放矢」,这就是「讲政治」在公考备考过程中的突出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