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如是降伏其心。
今天说说这个吧。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当然有时候需要上下文。
翻译给的是“像这样去降服内心”。金刚经中用“如是”出现频率太高了。当然也有可能我感悟错了。
我第一次读到金刚经,就只读了前两三段,我想,嘿,金刚经有点意思。读到“如是降伏其心”,这几个字简直震耳发聩。无关乎上下文,就这一句而已。
相信很多人明白“如是降伏其心”发菩提心之类的原文,但是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篇文章,就论证一步步,怎么做。
前言问题:已知一个人,心生烦恼,无所适从,坐不能静下学习,躺不能乐玩手机,怎么得“如是之心”?
第一步:
知识点1: 人心本静,没有烦扰。
知识点2: 无端烦恼,如尘如纱,蒙遮我心,
以致心光不显。
知识点3: 身体妄动,没有休时,烦劳其心。
知识点4: 如是降伏其心。
第二步:
1/由知识1可得,人本清净,种种欲望,皆是有害。(欲,贪欲也),未发则为中,致中和,则人清净。
2/由知识2可得,褪去尘纱,即可显现心光(本来面目)。
3/由知识3可得,停止身体妄动(过分使用,过劳,过嗜,过思,过视等)。
4/由知识4可得,心起如是之念,瞬间清净,脱离烦恼。如是/如来/住,这都是一类。
常说“我佛如来”,是说,我之佛心,本自而来而生,何来修行得到?修无所得,是去除心之碍物。
可得,一认我与烦恼虽并存,但有差别,即脱烦恼。《坛经》般若讲的很棒,可以读读。
世界虚空,而纳诸世界万物,世人性空,却纳诸烦恼微尘。莫要把万物当成世界本身,莫要把烦恼当成“心性”本身。
我们隔着窗户看世界,别把玻璃当成了世界。
第三步:
用坛经,结尾吧。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坛经.般若》
如果认识到烦恼,认识到自我,两个认识即是有差别,而非一物,自我与烦恼,既然有二,那我就会自然,清净自在。
不执此境,即脱此境。如是而已,如是本来如此,我明知心光,心光一出,百邪俱伏。
你肯定有,突然间自然而然的没头脑的安静心,那就是了,那个安静之源,就是你的本性本心。只是你没留意而已。

多多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