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李小龙和击剑谈起 --献给Aldo Nadi击剑大师

2021-08-20 14:57 作者:战歌古典剑术和炼武馆  | 我要投稿

战歌古典剑术俱乐部(前蝰格)
项目:西班牙迅捷剑 日式古流剑术
(转载请注名出处)
作者简介:中国传统武术练习者,英国留学工作时候,开始接触欧洲历史武术(European HistoricalMartial Arts), 现在主要练习Rapier迅捷剑、双迅捷剑、迅捷剑加匕首,带几个学生一起。擅数据之学和冷兵之学,数据之学以谋生,冷兵之学以自娱。从三百六十五式穷尽一个大周天变化的青萍剑法入门,后学习博览古今中外各门各派剑法,交流切磋,学习砥砺,寄情书剑,晨昏相伴,由博而约,化万法为一法。

最近李小龙截拳道和击剑的关系被越来越多注意到,大家发现李小龙从击剑中受到了很多启发,更有甚者说李小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击剑手(手中无剑,却是击剑技术和思路),例如强手在前弱手在后的反架、类似击剑的步法和脚步频率、时机与距离的把握,以及简单攻击、组合攻击和截击等等。大家从李小龙的藏书和文章中,发现他受意大利击剑大师Aldo Nadi的影响很大。笔者最近购买了Aldo Nadi的两本专著,一本是他的击剑专著《On Fencing》,一本是他的自传《Theliving sword》,看过以后收获颇丰,远远超出预期,所以想结合这两本书的内容和大家谈谈体会。

大师的著作陪伴笔者的旅途
网友合成的李小龙对Aldo Nadi图片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击剑大师Aldo Nadi(1899- 1965),出生于意大利的击剑世家,父亲和兄弟们都练击剑。他1920年奥运会上拿过3块金牌,分别是重剑团体、花剑团体、佩剑团体, 另外还拿了佩剑亚军,决赛输给了他哥哥。后来移民美国,先后在纽约和洛杉矶教击剑。这位大师,一生从事击剑练习和教学,与人决斗,体育竞技,艳遇和恋爱,还担任电影武指和客串,熟读罗素、海明威、笛卡尔等文学和哲学大师作品,以及东西方宗教著作,并身体力行,横跨欧洲与美国,非常潇洒,给人一种古龙式侠客的感觉,快意恩仇,喝最烈的酒,恋最美的人。不知道是不是这些也深深地打动了李小龙,李小龙电影中光着膀子在罗马角斗场遗址决斗,生活中……笔者从小也熟读罗素的著作《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自传、罗素其他文集,看见一个击剑大师能够引用罗素“To fear love is to fear life” 真是非常的惊喜。恨古人我不见,亦恨古人不见我。自古英雄多寂寞,几十年后,Aldo Nadi和李小龙才等到真正能看懂他们的人。

首先我们看看《On Fencing》这本书。这位击剑大师有情怀,有历史的沧桑感,在他所处的年代,击剑正从古代决斗和战场冷兵器过渡为体育击剑项目,在“序言”中,他谈到,现代击剑运动员不像祖先那样为了守卫生命和财产或上战场而用剑。他在美国也发现,击剑作为一个有几个世纪历史的运动,在美国毫无底蕴,人民也以一种新奇的方式看待击剑。美国的击剑教练们非常缺乏资质。在过去击剑大师只属于特定的阶层,一般农民的腔调举止是无法被贵族阶层忍受的。当然他也不同意拉丁世界的偏见,击剑不在盎格鲁-萨格逊人的血液中。一般的运动,运动员30岁时到达巅峰,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击剑则可以一直到45岁,所以大师觉得这个运动非常适合精神上永远不老、拒绝向无情的日历妥协的人(自古英雄如美人,最怕人间现白头)。他说“即使笛卡尔没有写过《击剑的艺术》这样的文章,但也只可能有极少数的人会怀疑击剑是一门艺术”,看到这里笔者震惊了,他知道甚至看过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尔写的剑谱。笔者也觉得兵击运动确实适合大家,中国的俗语说起来可能比较土,但道理是一样的——“拳怕少壮,棍怕老狼”——兵器运动有更长久的运动寿命。

接着这位大师介绍了剑的过去和今天,“The Sword –Yesterday and Today”,讲击剑如何从决斗变为一门体育。这位大师引用了Burton的名言(就是那位最早翻译《一千零一夜》、会27种语言、最早潜入圣城和探寻尼罗河上游的英国剑客、考古学家、翻译家):“剑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The history of sword is history of mankind.”(再次叹服Aldo Nadi大师,笔者也是前年才看了这本书)从公元前亚述骑兵,到罗马第二次普尼克(Punic)战争,到凯撒时期,再到十四世纪末,直到16世纪,人们重新发现了剑尖点运动的优势,Rapier迅捷剑的祖师爷Estoc可以容易地刺穿盔甲。接着伊丽莎白区域的击剑大师De Grassi 发展了单剑Rapier, 以及一手一个迅捷剑Rapier(“a case of rapiers”)。书中介绍了决斗的起源,英文Duel来自意大利语Duello, 源头是拉丁语Duellum,它是 bellum(战争)和duo (两个)组合而成,决斗就是两个人的战争。书中还介绍了博洛尼亚击剑大师AchilleMarozzo的剑法和著名决斗。早期的Rapier迅捷剑没有完全的弓步刺,格挡还在完善中,使用匕首和身体的移动来躲过进攻。决斗在欧洲迅速蔓延。17世纪中期,路易十三时期,杯状护手的Rapier变得短而轻,简单的格挡变得可能,1570年De Grassi已经开始建议如果右手持剑,那么右脚在前了。到1763年,绕圈防御被意大利大师Angelo和法国大师Girard所偏爱,直到今天它仍是最有效的现代击剑防御方法。后来随着决斗的衰落,击剑逐渐变为一个体育运动。世界大战更是让人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不再轻易在决斗中拿生命赌博。这位大师也回忆了自己的决斗经历。他离开大战后的欧洲,前往新兴的美国,伴随着击剑传统和历史的衰落,这背后当然也是大势所趋,“大人,时代变了”。就像笔者当年离开英国的时候,故意选择看《英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一书一样,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沧桑感,千年一叹,跃然纸上,但是Aldo Nadi大师是乐观的,最后引用了Mary Antin的话:“Mine is the whole majestic past, and mine is the shining future.”既有神圣的过去,又有灿烂的未来。

接着这位大师介绍了步法,从花剑Foil开始,大师说花剑是一切剑法的基础。Foil其实就是历史上各种武器的练习武器,当时的护具条件无法支撑现在的Hema器材,所以把剑做细做钝。在步法上,他提倡后支撑脚的脚跟离开地面抬起,并且说全世界只有他是对的,所有的击剑教练都会让你两只脚完全在地面上,这是他所反对的。这点上李小龙完全学习了他。Aldo Nadi大师提倡,左腿不只是一个支撑,而是一个活塞。大家可以参考李小龙步法,看这一点是如何体现的。在弓步刺方面,他也强调后脚不用完全贴地,可以像弹出去那样。

接着大师讲了防守,他不太同意八个防守姿势,他是划分为四个区域,quarte,sixte, septime和seconde。就是人的躯干,一划为四部分,其术语又为李小龙所借鉴。此外,在防守方面,李小龙也借鉴了Aldo Nadi的术语和逻辑体系。

四个区域划分(引自网络)
李小龙的四个区域划分(引自李小龙著作)

在进攻方面,首先刺击,大师强调,要利用对方接近的时机进行刺击,单纯的直接攻击是很难成功的。李小龙教学视频中也有相关的阐述:“要打中我,你便要走近我,但你的攻击让我有机会截击你。”

李小龙教学视频截图

另外Aldo Nadi把进攻的时机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别人对你的剑产生控制的时候;2)别人的剑不在中线的时候;3)别人的剑在中线的时候。这种逻辑的划分和Thaubalt献给法王路易十三的西班牙剑谱中的教学倒是一样的,我所见的其它HEMA剑谱都没有这样来划分。当对方剑在中线的时候,采用敲击、轻敲、压和黏的技术。西班牙剑法(死亡之舞)是先从对方在中线的时候采用压和黏的技术教起。从这点上来看,击剑的历史传承到二战以前还是有延续的。

接下来,Aldo Nadi大师讲了防守反击,首先就提出了“the spirit of fencing precludes passive defense”,即“击剑排斥被动防守”。防守要伴随着反击,反击最近距离的目标。这一点,截拳道也充分吸收了。当然体态上不只是手的伸展,身体还要有往前的变化。大师接着讲了截击,就是counterattacks, 这个是截拳道的特色,当对方已经启动处于运动过程中的时候,不招不架,进行拦截攻击。在这些时机的把握上,西班牙剑法是教得最细的,所有技术都把对方和自己的运动分为启动开始(重心没有失去)、运动过程(重心失去)、运动完成(重心又没失去)三种状态的组合。

李小龙著名的前手直拳击打,引自李小龙著作
李小龙书中教学的直拳打法 图片引自李小龙著作
意大利rapier迅捷剑的前手刺法

总的来说,李小龙充分借鉴吸收了Aldo Nadi击剑著作的思想和技术,不光是动作细节上、战术上,还有表述技战术的逻辑体系和术语。另外李小龙也学习了英国古代拳击、法国踢拳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武术体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当我看明白了李小龙的体系化,深深地被李小龙所打动,我敬李小龙之才,我惜李小龙之识,我悲李小龙之遇。如果李小龙更加熟悉欧洲历史武术,或是赶上HEMA的年代,玩Rapier和Dagger组合就好玩了。

在我看来,李小龙还是过分追求了绝对速度突击,打时间差和距离差,和古代贵族剑法注重控制和流畅有所区别。但是沿着李小龙的线索,笔者也学习到了二战以前击剑大师的传统,他们对古代的那些历史剑法大师的经典还是很熟悉的,而这些正是我们如今HEMA圈子正在学习的。他们不仅参加竞技比赛,同时了解和经历过决斗,也有战场经历,自身也有欧洲绅士和博雅教育的深厚基础。

接着我们来看看Aldo Nadi大师的自传,看看他风流、潇洒、传奇的一生。

大师指导的美国女子花剑冠军
大师教自己太太
大师婚礼
大师在美国纽约上流社会组织击剑活动晚宴
大师在晚宴
大师和自己兄弟最后一次相遇
大师在巴黎教学生
大师在意大利决斗
大师在巴黎参演电影
大师在好莱坞客串电影

剑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当1890年左右半自动步枪登上历史舞台,战场上剑的白刃战作用就开始迅速衰落。随着各国法律的完善,在世界大战带给人们那种失去生命的冲击以后,决斗的习俗终结了,剑的决斗作用也丧失了。日本有幕府的终结,最后的武士,浪客剑心的梦想;欧洲也曾有波兰骑兵最后向坦克的冲锋;中国有《黄河大合唱》中的“拿起大刀长矛”……这些无不深藏着各国人民血液中的英雄和浪漫主义情怀,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唐吉柯德》是世界上除了《圣经》之外被翻译最多的出版物。Aldo Nadi大师也在书中说:“即使有成为第二个堂吉诃德的风险,也要为了击剑伟大的传统和荣耀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但是作为一种运动,历史剑法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末就开始有人复原,比如Hutton的《Old sword play》说“要再像祖先那样练剑”。最近十几年全世界大规模的HEMA(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运动开始了,我们又拿起了长剑,拿起了迅捷,拿起来匕首,开始练习,作为一种新的运动开始流行起来。

欢迎有兴趣、有情怀的朋友,来参加HEMA活动。


从李小龙和击剑谈起 --献给Aldo Nadi击剑大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