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三字必会(举、因、制)

过秦论,这是第一次正经的知识分享,以后的文言文字词会多以成语的形式作为注解;这样会便于理解记忆。
本次三字为(举;因;制)
①<动>举起;擎起。《齐桓晋文之事》:“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动>拿,用。《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③<动>举出;提出。《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
④<动>起身;腾起。《吕氏春秋·论威》:“兔起凫举。”
⑤<动>挂起;升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
⑥<动>推举;推荐。《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⑦<动>举用;任用。《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⑧<动>发动;兴起。《论积贮疏》:“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⑨<动>举行;实行。《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⑩<名>举动;行为动作。《谭嗣同》:“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⑾<动>攻克;攻占。《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⑿<动>完成;成功。《孔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⒀<动>生育;养育。《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母窃举生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⒁<动>检举;揭发。柳宗元《时令论上》:“恤孤寡,举阿党。”
⒂<名>科举;科举考试。《柳毅传》:“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
【又】<动>应举;参加科举考试。韩愈《讳辨》:“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⒃<动>中举;考中。《芋老人传》:“乙先得举,登仕路。”
⒄<形>全;整个。《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⒅<副>全;都。《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⒆<形>尽;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⒇<动>点起为;点燃。《孙膑减灶》:“暮见火举而俱发。”
①<动>因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②<动>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③<动>依照。《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④<动>顺应。《察今》:“变法者因时而化。”
⑤<名>原因;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⑥<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⑦<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⑨<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⑩<副>就;于是。《鸿门宴》:“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⑾<连>因为;于是。《雁荡山》:“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屈原列传》:“上宫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①<动>裁制衣服。《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②<动>制造;制作。《观巴黎油画记》:“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③<动>控制;掌握。《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动>制服。《中山狼传》:“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⑤<动>制定;规定。《齐桓晋文之事》:“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⑥<动>禁止;遏制。《赤壁之战》:“瑜请精兵五万,自足制之。”
⑦<名>法制;制度。《郑伯克段于鄢》:“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⑧<名>帝王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
⑨<名>规模。《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⑩<名>构造。《张衡传》:“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制艺】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