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生儿容易出现的问题,Part(一)

2022-06-21 21:31 作者:保护团长  | 我要投稿

⚠️不会留痕的 青灰色“胎记”

新生儿背部和臀部等部位会有形状各异、大小及数目不等的青灰色胎记,这是真皮细胞的特殊色素积聚沉着所造成的。随着宝宝年龄增长,真皮内细胞沉积的色素逐渐减少,会自行消退。4岁左右会消失,但是少部分会保留终身。

⚠️新生儿几乎都会”脱皮“

给新生儿洗澡或换衣服的时候,常会发现有宝儿软的白色小片皮屑掉落,特别多见于手指及脚趾部位,这不是宝宝得了皮肤病。新生儿皮肤最外面的一层叫表皮的角化层,由于发育不完善,很薄,容易脱落。皮肤内侧的一层叫真皮,表皮和真皮之间有基底膜相联系。新生儿基底膜不够发达,细腻松软,使表皮和真皮联结不紧密,表皮就容易脱落。

⚠️新生儿黄疸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决定的,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生理现象。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出生后5-7天表现为明显皮肤黄染,之后慢慢消退。吃配方奶的宝宝一般3周后消退,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会延迟消退到8-12周。

病理性黄疸:若出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持续时间长,吃配方奶的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货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可能为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送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后治疗。


近年来,随着产科床位周转加快,很多宝宝在出生后2-3天就跟随妈妈出院了,但此时大多数新生儿黄疸仍持续存在。

因为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高浓度的胆红素能透过宝宝的血脑屏障,渗入脑细胞,从而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建议,家长们一定要根据出院时医生的嘱托定期复查黄疸的变化,过度治疗和延误治疗都是不可取的,必要时需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及早干预治疗,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3天黄疸还没退要紧不?

看宝宝是否为母乳喂养;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临床出现时间稍晚,发生常在出生1周以后(7-14天),可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其峰值可在生后2-3周,持续4-6周或可延长到2-3个月,黄疸程度一般以轻到中度为主,确诊后,必要时暂停母乳,达到干预标准时需要光疗;另外,结合宝宝的表现来看,如可能存在感染的情况,23天黄疸仍未消退则考虑病理性黄疸,此时应需要采取干预措施,如光疗、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等。

⚠️枕秃大部分还是枕头的原因

宝宝会在两个月左右发生枕秃,主要是因为宝宝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脑袋跟枕头接触的地方容易出汗使头部发痒,而宝宝还不能用手抓,通常会出现左右摇晃头部的动作,经常摩擦后,枕部头发就会被抹掉而发生枕秃。但也可能是妈妈孕期营养摄入不足所致,甚至是缺钙或者佝偻病的前兆。知道了原因后我们要对症下药。


  清楚宝宝枕秃的原因之后,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改善。那么,宝宝枕秃怎么办?

  对证下药,如果宝宝是因为枕头太硬不透气导致的枕秃,那就给宝宝换一个舒适的枕头,如果是缺钙引起的枕秃,那就要给宝宝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了。补充钙剂的同时还要同时补充鳕鱼肝油,促进钙的吸收的同时还具有明目,益智的功效。

  宝宝对枕秃可能没什么特别反应,所以要家长们平时多费心留意。引起枕秃的原因是多方面,可能是妈妈孕期营养摄入不够、也可能是枕头太硬、甚至是缺钙或者佝偻病的前兆,不过大部分的枕秃往往是因为生理性的多汗、头部与枕头经常摩擦而形成的。因此,孕妇在孕期就要注意摄入营养,防止宝宝枕秃。

  多竖着抱

为了减少局部摩擦,妈妈不妨多点时间竖着抱宝宝,当然,对还不能抬头的小宝宝一定要注意保护颈部。刚满月的宝宝可以靠在妈妈肩膀上,两三个月的宝宝可以靠在妈妈胸前,或抱的时候用手托住他的颈部。一般到了3个月,宝宝基本已能控制颈椎,能很好地抬头并能转头,此时只需要注意护住宝宝的腰部就可以了。很多妈妈怕会伤着宝宝的脊柱,宝宝3个月了还一直横着抱,这样不仅宝宝不乐意,而且还会妨碍宝宝观察外部世界,不利于立体视力的发育。

  让他多趴趴

  随着宝宝长大,可以逐渐延长他趴着的时间,既能减少头部与枕头、床单、衣物摩擦的机会,又能让宝宝通过俯卧抬头来锻炼颈部肌肉,让宝宝更好地控制颈部。

  经常变换睡觉位置

  对于还不会翻身的小宝宝,可以经常变换睡觉位置或经常更改睡觉姿势,尽量使宝宝已经枕秃的部位少受摩擦。

  及时擦汗

  宝宝出汗多是生理性的,无法改变,因为宝宝出汗多的主要原因是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发育还未完善。我们可以做的,是在宝宝出汗后及时擦干,经常给他洗头,帮他消除不适感,从而减少宝宝的摇头和摩擦。枕秃是一个暂时现象,是否有枕秃与宝宝的健康状况几乎无任何相关性,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能自己坐、自己站,躺着的时间减少,以及入睡和睡眠逐渐安稳等,枕秃也就自然消失了。

⚠️新生儿鹅口疮

鹅口疮和吃奶留下的奶斑很难区别。为了预防鹅口疮,妈妈喂奶前应该洗手并用温水擦干净自己的乳头。使用的奶瓶和奶嘴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使用过的奶瓶一定要及时清洗干净,可以几个奶瓶集中煮沸消毒。

治疗方法主要是用霉菌素5-10万单位的液体涂局部,每日3次即可,涂药时候不要吃奶。看不见白斑后也要极细涂抹3-5天,每天2次。

⚠️“惊跳”只因神经系统不成熟

新生儿常在入睡后有局部的肌肉抽动现象,尤其是手指或脚趾会轻轻颤动;或是受到轻微的刺激,如强光、声音或震动等,会表现出双手向上张开,很快又收回,有时还有伴随啼哭的“惊跳”反应。这是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致。此时,妈妈只要用手轻轻按住宝宝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就可以使宝宝安静下来。下面附有包巾的方法https://www.dollbaobaby.com/pages/%F0%9F%94%8E%E5%A9%B4%E5%84%BF%E5%8C%85%E5%B7%BE%E6%80%8E%E4%B9%88%E6%8C%91%E6%89%8D%E5%AE%89%E5%BF%83%EF%BC%9F

⚠️内八脚和罗圈腿不能捆绑纠正

新生儿生下来后,都会有内八脚和罗圈腿,有些旧习俗会用捆绑的方式纠正,这是不对的。内八脚和罗圈腿是由于子宫内空间有限,胎儿以双腿交叉蜷曲的姿势生长,因此他的脚、腿向内弯曲。出生后,随着宝宝经常运动,臀部和腿部的肌肉力量加强,腿和脚会慢慢变直。

  • 罗圈腿会不会遗传?

罗圈腿会不会遗传,取决于-导致准爸爸罗圈腿的疾病是否为遗传性疾病。 如果准爸爸的罗圈腿本身就是属于遗传疾病,如先天性代谢异常性疾病或遗传性骨发育异常,常见的有软骨发育不全、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干骺续连症、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等,这种就可能会遗传。

  • 多久宝宝的腿才会变得正常?

当婴儿开始学步,O型腿就会开始逐渐改善。通常在开始走路6-9个月后,最晚至3岁,大多数孩子的O型腿消失。之后,X型腿的症状逐步显现。在3-6岁时比较明显。这也是孩子生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通常在7-8岁时,大部分孩子的腿型会恢复正常。多数孩子2岁以前是O型腿,6岁以前是X型腿。但也有的孩子,要到8-9岁,甚至10岁,腿才变直。

  • 怎样判断膝内外翻是否需要干预?

    首先我们要看双膝和双踝能不能同时并拢,其次还要判断是髋关节内旋型的还是外旋型。在自然放松站立的时候,当双踝及双膝并拢时,如果两侧膝盖向内相对,则为髋关节内旋型,若膝盖往外侧打开,则为外旋型。家长可以进行粗略测量,如果两脚内踝超过3厘米或两腿膝关节间距超过3cm,大约是成人的两个手指宽度,就要考虑可能是病理性腿畸形,需要医疗干预。一旦超过正常合理范围的膝内翻或膝外翻患儿,则需要接受治疗,尤其选择矫正鞋或支具治疗时,患儿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给宝宝裹包被时,要让婴儿的腿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可以微微地弯曲。绝不能把宝宝的腿拉直,再把双腿紧紧地裹在一起。 婴儿的腿总是两腿伸开自然形成M字形的姿势。

    2. 不过早练习站立或行走,《崔玉涛育儿百科》中提到:不要过早的架着宝宝的腋下,让宝宝频繁的蹦蹦跳跳或者站立、行走,避免因为宝宝的下肢承受不了自己的重量,出现膝关节变形。从婴儿身体发育角度看,10个月以前学会站立乃至于走路是不好的。因为此时婴儿的骨骼正在快速增长,骨质软,抗压力差。宝宝何时站立行走,应该遵循宝宝大动作发育规律和自身肌肉发展情况,顺其自然就行,无须强求和刻意练习。

    3. 不使用学步车长期使用学步车会引起下肢畸形,易造成足内翻足外翻的习惯。让孩子练习走路,最健康的方法是让孩子多练习爬行,不仅可以锻炼四肢的协调性,还可以更好地锻炼腿部肌肉。待宝宝能够自然地扶墙而立时,就离学会走路不远了

    4. 补充维生素D

    由于维生素D不易储在母乳中,配方奶也无法更好的保存,所以从宝宝出生15天起,就需每天额外补充400u维生素D,防止佝偻病,保证宝宝骨骼正常发育。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婴儿的成长需要各种营养,不单单是某一种。宝宝添加辅食以后,要给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蔬菜,让孩子不挑食,不偏食。这样才能有能量生长发育。

    5. 纠正坐姿。根据《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中关于宝宝的坐姿建议提到:不要长时间跪坐、W形的坐姿、双腿朝前坐。这三种坐姿更容易让宝宝腿部变形。


新生儿容易出现的问题,Part(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